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研究——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为例
2015-12-10杜飞赵莹莹李志雄江国发
文/杜飞 赵莹莹 李志雄 江国发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网络为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大学生网络不道德现象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作为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汇聚地的高校范围内,网络不道德现象的传播速度之快、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大等特点需要我们给予极大重视。因此,关注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
为此,在暑假期间,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校各年级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进行了系统调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分发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内的图书馆阅览室、学生食堂、教室等场所纸质分发填写,另一种则是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通信方式,发送电子版的问卷链接到学生的手机或电脑等电子设备上,由学生点击网页链接直接完成填写并由系统自动予以回收。由于后者填写便捷、回收有利,因此也成为此问卷的主要调查分发方式。
2.回收问卷情况
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100%。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111人,占55.5%;女生89人,占44.5%。年级覆盖从大一到大四,其中大一新生占15%,大二学生占26%,大三学生占28%,大四学生占41%。因此,调查对象覆盖面较广,代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推广意义。
3.数据处理
用Excel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处理。1份调查表作为1条记录依次录入,单项选择题的统计利用Excel的分类汇总功能。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每天会接触网络,区别主要在于上网的时间长短问题。
此表显示,大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大部分都在半小时以上,甚至更有28%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
由此可见,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他们日常的方方面面。
1.未对网络的价值较好的发掘和利用
在对上网目的的问卷调查中,只有24%的大学生选择了“学习”,而选择“看电影、听音乐、游戏等休闲娱乐”占了52.5%,用来“交友聊天”仅为6%,还有17.5%选择了“其他”。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上网是用来休闲娱乐的,而用来学习的却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没充分的发掘网络带来的便利及价值,缺乏用网络来学习或是提升自身能力的意识,导致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普遍较低。
2.对网络存在的一些与道德有关的问题普遍性的置之不理
在对“遇到一些网络欺骗信息,您会?”的问题上,有64.5%的大学生选择了“置之不理”;在“看到一些含有报复性语言的文章时,您会?”的问题上,更有多达82.5%选择了“置之不理”。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对待与网络道德有关的问题时,多是漠不关心的态度。尽管人人知晓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可大部分人在实际生活中选择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
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较为不容乐观,对其行为亟待加强,理念的转变迫在眉睫。
3.牵涉个人隐私问题时态度较多元化且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
在“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的问题上,75%的大学生选择了要加以限制,而有16.5%的大学生认为人肉搜索是可取的,并且是源于“可以令那些没有社会道德的人无处可藏”的基础上。可见在这一问题上,大学生的反应还是比较积极进取的。而在“在网上你会有意无意地查探他人的隐私吗?”问题上,有25.5%的大学生选择了“有”;还有一个问题是“当您看到网上与您不同的观点甚至是违反您原则的观点时,您会?”,大学生的态度是较中立的。
大学生并未充分认识有关自身素质及自我保护的问题上。如在“您在论坛里发言时,有没有说过一些粗话?”问题上,多达43.5%的大学生有说过粗话的经历;在“您是否在网络上抄袭过他人的文章?”的问题上,选择“有”和“没有”的比例各占了约50%。而在“您在网站上注册时,如果需要,是否填写真实信息?”问题的回答中,只有5%从不填写真实信息。
由此可见,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大学生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力还有待加强,而在对自身的保护意识上也亟待增强。
4.对黑客类型的人物抱有一定的盲目崇拜感
调查统计显示,认为黑客“有很高的技术,很厉害,很神秘”的占了74%,而认为黑客是“坏人”仅为6.5%。且在“你有过要入侵机密网页的想法吗?”问题上,有27%选择了“有”。
由此可见,对于网络上不熟悉的事物,大学生一般抱有较强的好奇心态。因为不了解,所以觉得很神秘,从而会有一定的盲目崇拜心理,却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分辨和把握是非曲直的要害。
5.网络不良信息的泛滥一定程度上是大学生自身纵容所致
在对“你对黄色网站有什么看法?”的调查中,选择“传播低俗文化,应被摒弃”的大学生占31%,选择“促进人们对性方面的了解,有利于排除好奇心”占29%,而还有40%表示对它们没有看法。
据调查,在对“你对浏览黄色网页有什么看法?”问题上,有30%的大学生选择“反感”,有33.5%选择“不反感,但不好意思”,有28%选择“偶尔浏览”,有8.5%选择“都成人了,经常浏览”。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黄色网页的情感比较复杂和纠结。一方面,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理念较为保守;另一方面,又对此抱有好奇心态,纵容它的发展。由此观之,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还是相对淡薄的,对网络的行为规范更缺乏正确的有意识的认识和把握。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调查数据所呈现的五个主要问题,结合使用网络者自身、网络本身、当代环境等因素,也即内在和外在两个因素,分别予以综合探讨分析其诱因所在。
1.内在因素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明确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也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也应由自身因素所决定。
(1)自制心薄弱
纵观调查问卷数据,有好几处都反映了自制心薄弱的问题。如仍有28%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再如“您在论坛里发言时,有没有说过一些粗话?”问题上,多达43.5%的大学生有说过粗话的经历;以及在“您是否在网络上抄袭过他人的文章?”的问题上,选择“有”和“没有”的比例各占了约50%;等等。这些问题都基于大学生自制心极为薄弱,尤其在完全自我监督中的环境下更不易坚守道德底线。
(2)好奇心浓厚
网络世界本就精彩万分,几乎可以网罗一切个人的需要,正如大学生选择“看电影、听音乐、游戏等休闲娱乐”比例占到52.5%就是例子。网络世界可谓气象万千、无奇不有,大学生对此又抱有浓厚的好奇心,时间就不经意花在这些上面,并且在浏览和观看中因为一时的喜怒哀乐而导致情绪的反复无常,很可能间接影响到自身道德的遗失。
(3)计划心缺失
在对上网目的的问卷调查中,只有24%的大学生选择了“学习”,大部分的学生都把时间花在了其他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自身学习和生活的无序性,未真正安排好适合自身的计划,学习目标不明确。总之,无序性的学习和生活规律导致网络道德的无序和混乱,一旦成了绝对的自由,也就无所谓道德了。
(4)维权心淡薄
受儒家中庸思想,一向“以和为贵”以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态,维权意识淡薄从古至今普遍存在于每个国人心中,正如对“遇到一些网络欺骗信息,您会?”的问题上,有64.5%的大学生选择了“置之不理”;在“看到一些含有报复性语言的文章时,您会?”的问题上,竟多达82.5%选择了“置之不理”,维权心何其淡薄可想而知,由此导致的网络道德问题的存在那也是必然来之有名,也定当不是空穴来风。
(5)从众心作祟
从众心作祟在鲁迅笔下的“看客”可谓早已描写的淋淋尽致。在问卷调查中对黑客的认识就是典型的从众心在作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说是一种麻木不仁的心态,定然会带来评判道德标准的逐渐丧失,甚至殆尽。特别是对待黄色网页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学生的从众心特别明显,周围的环境氛围、宽松的网络限制、自我的放纵不羁等都极可能导致这种不良现象走向恶化境地。
2.外在因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代是一个急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更是飞进了大部分的寻常百姓家,尤其对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了其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在这样快节奏的环境下,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网络道德问题,而且形势也不容乐观。
(1)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
信息时代缩短了你我的距离,成就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而这又不仅仅是距离的便利,还提供了诸如购物、视频、音乐、娱乐等畅通平台,其方式多种多样,几乎可以满足各种人的各种需求。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定然冲击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诸如利益的驱动、法律的规制、需求的不足、文化的碰撞等各因素,都在无形中对道德构成了一系列的威胁。
(2)外部环境的影响重重
网络世界再好,却也受到外部环境的重重影响,诸如身边人的言行举止、就业竞争压力的迫使、学习和生活的困境等,也都会在无形中吞噬道德这片净土,挑战随处可见,诱惑也是形影不离,陷阱也更是无处不在,可谓防不胜防,对于每个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防线的冲击力更是不言而喻。
四、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
鉴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归因的分析,本文提出一些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五个方面来分析,尤以自身为主。
1.切实制定适合自己的长短期学习规划
毋庸置疑,计划在整个人生中应是非常需要具备的能力,不管短期还是长期,在已有的计划中逐步去调整并适应,定然是可以做到基本的充实的有序。而要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就必须切实制定好适合自身的学习规划,长到十年,短到一天,且在实事求是中越具体越好,然后予以按部就班地一一履行。这样既充实了自身的学习,培养了自制力,减少了盲目从众行为,也在有序自我提升中规范了自身网络行为,使网络道德日益可以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习惯。
2.通过参加无偿服务等来增强以身作则的意识
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主要以完成自身学业任务为主,但这也只是一个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小区做义工、植树、看望敬老院的老人家等无偿服务在点滴中增强为他人服务意识,在直接经验中会更能感同身受,从而对于黑客、利己心、纵容网络不良信息泛滥等更会以身作则,日益减少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现象。
3.学习相关的法律常识来增强维权意识
当前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还是相当薄弱,除了固有的观念外,还亟需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尤其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联系的方方面面。至于学习的途径,最便捷的方式当然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既可以是文字式地,也可以是图片式的,亦或者是视频,还可以去选修一定学分的法律课程,诸如大学生道德与法律修养等,加强法律意识,增强维权心态。
4.作为家长应该随时予以督促和告诫
大学生尽管身心日益成熟,可大部分人还是初次出远门读书,家长有必要及时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议。高中毕业后的学生大都像出了鸟笼的小鸟,有太多的想去释放和解脱,正是这种时候他们才更需要予以引导和监督。最主要的方式即时常的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动态,并提供帮助等。
5.校方积极创造和谐的内外部校园环境
在大学里,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场地,因此要特别强调学校的环境氛围建设。在校内,应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诸如文艺活动、班级联谊、社团实践等等,可以形式多样,兼容并包,让学生处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在校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参加各类比赛,带学生去各地参观知名院校,等等。总之,学校为了学生,尽可能创设美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身心上都予以熏陶和感染,从而真正能践行和完善自身的美德。
6.社会努力构建和维护健康的舆论氛围
大学生除了身处校园这个小环境外,还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这就需要社会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而这个平台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社会应努力构建和维护健康的舆论氛围,尤其是美好道德的正能量的传递作用。再则社会必须加强舆论导向,诸如八荣八耻建设,自身良性推广,网络文明口号等,不仅要在道德上予以规劝,法律上也要予以遏制,双管齐下,规范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7.国家应适时制定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
至于国家层面,对于网络的监管尤为重中之重。适时制定法律法规,加大文化建设和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和标榜道德模范标兵,用真人真事时刻传递道德的正能量。
当前国家在网络道德法律的规制上还是有待加强的。仅仅只有一些恶意诽谤、侵害他人名誉权、网络攻击等罪名,还不足以对当前大学生的网路道德行为构成切实的约束,从这点出发,确实需要国家在法律上予以大幅度的支持。
五、结语
此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们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具体地探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所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地提出较好地建设性意见来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望能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大学生所存在的网络道德现象,为网络道德向前更好地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