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的精神漂泊在异国他乡

2015-08-12李航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物分析异乡人

摘要:人物作为抽象的故事的一个内部构成,可以通过一个完整的人物特征网络来加以描述。本文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为例,分析如何来把握本文中有关人物的内部构成。本文试从人物刻画、语言表达、人物描写三个方面来解读这篇描写战争经历的著名短篇小说, 从而清晰看到海明威在小说中展现的关于战争和死亡的主题。

关键词:《异乡人》;人物分析;反战

人物作为抽象的故事的一个内部构成,可以通过一个完整的人物特征网络来加以描述。不过,这些特征并不一定都是原封不动地出现在本文中的。里蒙凯南提出,可以把分布在本文这个连续统一体中的各个人物标记汇集起来,并在必要的时候根据这些标记推测出所有的人物特征。本文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为例,分析如何来把握本文中有关人物的内部构成。

《在异乡》是海明威描写战争经历的一个著名的短篇小说, 作者在小说中探讨了关于战争和死亡的主题。这篇小说发表于1927年,也译作《在另一个国度》, 此时,海明威在美国文坛已经小有声誉,此文的发表让他进一步走入了公众的视野。故事主人公通过描述他朋友的遭遇表明了死亡与空虚无处不在,并有着不可抗拒的威力,它影响到故事中的每一个人,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浩劫的极度憎恶。通过海明威对人物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我们描述战后社会萧条的一幅生动的图画。

一、“直接形容”和和“间接表现”

一般说来,本文中的人物标记有两个基本类型:“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直接形容”通常用一些特定的词把人物特征明说出来,比如文中提到,“大家彬彬有礼,互相关心地问是什么病”,还有“ 脸色苍白的高个子得了三枚勋章”作者直接用形容词来描述这些在战争中受伤的人,说明这些人在参战前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绅士,他们怀抱着强烈爱国热情投入这场所谓的“正义之战”,并且都是英勇的战士。但是在战后,他们才发现昔日美好的理想早已灰飞烟灭。而且这种“彬彬有礼”、“互相关心”与战后荒芜的社会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学者指出,这种直接形容发既不隐晦又不受时间限制,所以作者在小说中适当地运用这个方法,就为读者塑造出人物的一种理性的、权威的、静止的性格特征。读者也能够深刻地从中理解到作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有史以来空前浩劫的极度憎恶。

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一次性的(即非日常的)行动暗示出来。在刻画“少校”这一人物时,作者用了细腻的行动描写,少校在与“我”谈论战争结束后“我”的理想,他坚决反对结婚,并且情绪相当激动,“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 ”。少校之所以情绪失控,是因为他太太刚刚去世。他这样的行动非常生动地体现了这些身受重伤,整天与死亡打交道的伤兵们在战争结束返乡后,发现昔日的美好家园已经不在,曾经的家人朋友也已离他们而去,他们成为了精神上无家可归的“迷惘的一代”。人物的一次性行动大都揭示人物动态的性格侧面,常常起到叙述转折点的作用。从这里,作者就把笔锋从现实的医院中,转到了对战后社会萧条,人们的心理严重受到压抑的描述。

二、言语表达

人物的言语,不论是在对话中还是作为无声的心理活动,都可以通过其内容与形式体现一个或几个性格特征。少校的言语描写是作者在这部短篇小说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了,“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言语的形式或文体是本文中人物刻划的常用手段。从少校言语的文体来看,战前少校肯定是一个出身名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注重细节,热衷于纠正“我”说话中的语法错误;在他情绪失控后,很快做出调整,并且用真挚的话语向我道歉,这些言语都是少校高贵身份的象征,也说明他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理性的人。后来,少校发自肺腑的感叹到:“忘掉痛苦,难哪!”终于,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一个军人坚毅挺拔的形象顿时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仿佛跟随作者走进了少校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精神荒原”。

三、环境描写

另外,环境描写也常被用作暗示性格特征的转喻形式。环境描写中空间邻近关系常常会与因果关系相辅相成。作者开篇就用气候坏境的描写来烘托气氛。“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这种肃杀萧条的环境,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海明威精心选择并仔细刻画了故事发生的季节,那是“寒冷的秋天,萧索的秋风”。有限的细节、节俭的笔墨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联想和遐思—寒冷,这象征着一战后西方社会人们普遍的失落感和对前途感到的心灰意冷。海明威用这样的陈述手法给整个故事一个压抑的基调,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死亡、空虚,这种现代人的“精神荒原”也暗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崩渍了的西方文明。

四、结语

海明威在小说《在异乡》中告诉人们,在这个出处充满荒诞的社会中,人类已经失去了身体和精神的家园,只能孤独地在异乡漂泊;人类根本无法主宰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等待这上帝的审判的裁决。小说的结尾看来是偶然的,但他却告诉读者这样一个观点:None of them new the color of the sky. (没有一个人知道天空的颜色)。

参考文献:

[1]胡天赋. 现代荒原上的空虚与死亡---海明威《在异乡》的主题. 南都学坛,1996,16(2).

[2]林基海译.《迷惘者的一生》. 湖南文艺出版社,68-85.

[3]《海明威书简》载《世界文学》1983(1).

[4]《海明威短篇小说选》鹿全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 李航(1988-),女,汉族,重庆市綦江县人,重庆交通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学历,工作及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人物分析异乡人
致异乡人
排队
异乡人
家中异乡人和异乡人之家:《退潮》中的“家”之想象
听到乡音(外一首)
略谈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例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在对现实的反抗与妥协中发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