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能力开发为导向的广西高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构建研究

2015-08-10林震樊永生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林震 樊永生

【摘 要】针对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现状,分析构建以能力开发为导向的高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的实践意义,提出以能力开发为导向高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构建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能力开发 高校贫困生 立体化资助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004-02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无论是单纯的经济资助还是单纯的能力资助都无法满足高校贫困生的生存、求学与发展需要。基于新时期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如何结合高校实际,针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立足于“能力本位”,以新的视角探索建构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以能力开发为导向的高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对于进一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现状

广西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长期以来广西作为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较为单一,工业经济则相对落后。在广西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和农业收入。这就造成当前广西贫困面较大,广西贫困学生的数量较多,贫困程度较深。据不完全统计,广西部分高校贫困生比例占总人数的48%,其中特困生占17%。近年来,广西高校已逐步建立以“奖、贷、勤、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政策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广西2011-2014年的国家奖助学金数据为例,如表1。

表1 广西2011-2014年国家奖助学金表

诚然,经济资助在一定层面上切实解决了贫困生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但仅有这些远远还不够,心理解困、能力帮扶同样重要。贫困大学生大都来自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及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与普通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探索以能力开发为导向的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

二、构建以能力开发为导向的高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的实践意义

(一)构建以能力开发为导向的高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贫困大学生、尊重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之一。诚然,以能力开发为导向的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就是要始终坚持“以贫困生为本”,强调贫困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从贫困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促进贫困生德与才、身与心、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以能力开发为导向的高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是适应现代“能力本位社会”的需要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各高校需要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而应运而生的“能力本位社会”将会更加突出对专业技能的需求,人们唯有依靠能力才能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以能力开发为导向的高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顺应了这一社会潮流,帮助高校贫困生充分认知自我、分析自身条件和其所处的环境,提高自身获取和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三)构建以能力开发为导向的高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需要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当前,广西各高校单一传统的经济资助模式已不能够适应当前现代教育新常态的需要,对贫困大学生“等、靠、要”思想缺乏研究与指导,在贫困生大学生的人格、心理、思想缺乏必要的关注,普遍存在着重“资助”而轻“教育”的误区。以能力开发为导向的高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能将“经济资助”与“能力开发资助”相结合、“助困”与“育人”相结合、“受助”与“自助”相结合,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好地掌握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在需求,从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进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误区,更好地服务贫困生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以能力开发为导向高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以能力开发为导向的立体化资助理念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能力贫困理论”认为贫困是基于其基本的可行能力的缺失,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显然,要实现贫困者的彻底“脱困”,需要在贫困者的能力开发方面下工夫。因此,要对现行的“奖、贷、助、补、减”等资助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要在资助目标、资助内容、资助形式等方面形成立体化的思维,从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培训、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生资助和教育工作,从而建立包括“经济解困”和能力开发的资助体系。

(二)构建以能力开发为核心的资助政策体系

大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贫困认定、奖助学金评定与发放、勤工俭学等方面。各高校大学生资助中心应本着以能力开发为本的资助理念,采取经济资助与能力提升相结合,显性资助与隐形资助相结合,资助与育人相结合、资助与励志相结合、资助与自助相结合,不断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构建起更为科学、更为系统、更有操作性的多维化资助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构建以提升能力为重点的资助平台

1.构建贫困生学习能力提升平台。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大多呈现出基础薄弱、知识面窄、方法不适应等特点。高校可以推行“一对一”或“一帮一”的学习帮扶模式,开展对贫困大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帮扶,帮助贫困生克服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让其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高校可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和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并为把他们减免各种培训费和考证费,以考促练,以练促学,增强学习能力。

2.构建贫困生心理能力教育平台。高校要持续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的摸排和心理问题筛查,确保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要继续建设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适当增加心理健康维护的知识和技能;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的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危机预警库;高校还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举办“和谐你我,成就梦想”为主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系列活动,如心理潜能拓展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励志成长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培养贫困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3.构建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平台。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主要问题是人际交往障碍、困惑和困难,具体表现是既渴望与人交往,又存在交往不适,交织于矛盾与困苦中,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内心比较彷徨,容易封闭在自我的圈子之中。高校可以结合贫困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关于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培训会和专题讲座,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交际礼仪知识、语言表达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高校可以积极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通过参加各种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让贫困生学习和掌握与社团成员之间的交际方法,增强社团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从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4.构建贫困生就业能力训练平台。高校可根据贫困生自身的特点,每个学期按照不同年级制定贫困生就业指导教学计划,有针对性进行就业指导,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走出心理贫困的阴影。高校还可以通过宣传栏、广播、校园网以及微信平台等形式,积极向贫困生宣传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和法规,提高贫困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并通过举办大学生就业模拟招聘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大学生就业技能大赛”等,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

5.构建贫困生创业能力实践平台。高校可按照“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工作思路,依托各高校大学生创业园,构建起“必修+选修”创业理论教学体系。在把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各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可增开创业实务、创业心理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通过架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实现普遍教育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办学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激发创业热情与掌握创业技能相结合,为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奠定良好基础。此外,高校还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指导中心+创业者协会+创业指导专家咨询团”创业指导体系,为贫困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其进行全程指导,解决他们创业初期的困难,最大程度提高贫困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瑞芝,张香忖.建构能力本位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模式[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

[2]罗丽琳.高校贫困生多维资助模式的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薛深.论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立体化模式构建[J].学术论坛,2013(1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重点课题 (2013ZZ004)

【作者简介】林 震(1965-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创业指导;樊永生(1978-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贫困大学生“精神资助”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对策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高校贫困生消费能力与消费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