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时代的媒体舆论互动:从暴力到自我修正——以“丁锦昊到此一游”为例

2015-08-10李昊楠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科技传播 2015年10期
关键词:微博暴力

李昊楠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

微博时代的媒体舆论互动:从暴力到自我修正——以“丁锦昊到此一游”为例

李昊楠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摘要微博兴起,并在短时间内成为信息交换平台和舆论前沿阵地,为新闻生产在各阶层、各领域的融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不具有强大影响力和优良受众基础的小刊小报如能生产出具有独特传播价值的内容,并借助微博这一新媒体实现广泛流通。同时“自媒体”属性能让微博有效实现传受互动,使得传统媒体能在信息的循环流通中获得第二次介入舆论生成过程的机会,对自己所生产的内容做出及时的修正。如此一来,本来“暴力事件”频发的舆论圈在各种媒体的互动中实现了自我修正,开始导向理性与温和。

关键词丁锦昊;微博;舆论互动;暴力;自我修正

1 微博暴力的成因

“微博暴力是网络暴力概念的延伸,是网络暴力在一个新兴的媒介平台上的又一次复苏。”[1]无论是何种类型,微博暴力往往都如狂风骤雨般瞬时袭来,速度之快,强度之大,通常令人措手不及。

1.1 快节奏阅读导致选择性接触

140字的限制和丰富多样的表情选择,内容写作上的这两大特点注定了微博绝不是一个措辞正式、观点严谨的媒体。微博内容的生产完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随写、随转、随拍、随发成为微博的显著特性,这迫使受众不得不快速浏览微博上的各种资讯,“无影灯效应”在这种情境中被大幅度弱化——很多就某个话题的热议参与其中甚至诉诸暴力的受众往往并不清楚事件的全貌。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受众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当受众对某一事件感到愤怒时,他们会更趋向于搜索并阅读那些可以支持他们愤怒立场的信息,转而主观屏蔽掉与己见相悖的信息。

1.2 低门槛提供了暴力基础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其著作《现代性的后果》中提出“脱域”概念,即 “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2]网络的虚拟性将其构筑成了一个典型的“脱域空间”,介入的低成本和传播的数字化让边缘人和草根等社会弱势群体可以轻易地进入并聚合起来,同时展开超时空和超文本的沟通与交流。以此来看,微博的用户准入制度是完全与社会地位和阶层等现实因素完全脱钩的,基本上是零门槛的,但“零门槛”带来的后遗症便是整个微博大环境变得鱼龙混杂。

1.3 匿名性“纵容”群体行为

彼得·斯坦纳所言“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对于网络而言,受众在各种终端前已经被抽象为了一个符号存在。真实身份被隐匿之后,人们可以抛开现实中的各种禁锢和规范,肆意扮演甚至自行创设出符合自己期望的角色,并且不用顾忌为此角色下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群体的一个普遍特征是极易受人暗示。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3]

2 媒体互动中舆论的自我修正过程

2.1 “施暴”:盲目的道德审判

5月24日深夜,网友“@空游无依”通过微博爆料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赫然看到中文刻字“丁锦昊到此一游”,表示为国人这种污损千年文物古迹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愧,并附上了配图。微博发出后,在24小时内被疯狂转发十余万次,满目皆是“一边倒”的愤怒表情,“耻辱”、“丢人”、“没素质”、“道歉”、“丢人丢到国外去了”等字眼充斥了整个电脑屏幕;更有为数众多的网友表示要行动起来,“人肉”丁锦昊。

5月25日清晨起,包括“@中国之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官方微博)、“@央视新闻”、“@经济日报”等几大央媒在内的众多传统媒体纷纷开始通过自己的官方微博表态,立场与几个小时前由网友们建立起的网络舆论大体一致。

5月25日和26日适逢双休,传统报社未处在正常的出版流程中,所以各大报纸并未对此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述。但从5月26日晚间开始,国内各主流电视台已经介入到了对“丁锦昊”事件的报道与评论中。央视在5月25日的《24小时》栏目中以《丁锦昊到此一游 他人无地自容》为题对此事作了报道。此外,东方卫视、湖南卫视、广东卫视等重量级电视平台也都在25日晚参与了报道和评论,并都强调:刻字行为不但“可耻”而且“不是一个人的羞耻”。

5月26日晚,包括出生日期和就读学校在内的丁锦昊本人的大量个人信息被曝光在了网上——事件的第一阶段大致结束。在这一阶段内,由网络舆论蔓延开的社会舆论呈现出明显的非理性状态:网民们群情激奋,并将这种愤怒以实际行动宣泄出来;电视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亦在没有详尽了解事件全貌的情况下就匆匆介入,并站在民族与道德的层面批判行为主体和行为本身。

2.2 反思:传统媒体独立态度的介入

5月27日,星期一,各大报纸恢复正常的出版流程,并开始在传统传播路径上开始对“丁锦昊”事件进行大规模报道和评论。

《新京报》不仅在其头版以《埃及神庙涂鸦学生“在家哭一夜”》为题作了大篇幅的报道,还刊出了《社会应该怎样教育神庙涂鸦的孩子》的深度评论。《中国青年报》在其评论版面却使用了近半幅面刊载了题为《给“到此一游”少年改过机会》的长篇评论。除了上述两家著名报纸外,《京华时报》、《广州日报》、《新闻晨报》等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和评论。归总起来,各大报的态度大体一致且趋于温和:1)坚决反对“人肉搜索”,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同时要警惕媒体暴力;2)对未成年人所犯下的错误应给予更多宽容3)民众在对他人进行批判之前要先自省。

相较于第一阶段的“暴力”横行,在传统媒体的独立态度介入之后,舆论倾向明显的归于理性。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具体细节已被基本厘清,全貌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同时,“未成年人保护”这一社会敏感话题终于被警觉到,意见领袖和媒体开始对前一阶段中从民族主义和道德主义框架下诱发出的暴力行径进行反思。

2.3 修正:信息的回流及辩证

5月27日当天,各大报纸对“丁锦昊”的评论和态度迅速回流至互联网,此次“暴力”的滥觞之地——微博上的舆论在被中和之后也开始变得理性与温和。纸媒的意见和态度得到网民的普遍认可与赞同,当初反应过激立场坚决的意见领袖们也开始更为辩证地看待问题。纵观“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的舆论自我修正过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网友爆料”在媒介融合时代成为主要新闻来源。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趋势,但是作为“自媒体”,通过微博爆料的事件其本身的诸多细节在被爆料之后依旧是处于未经验证的状态。以“丁锦昊”为例,“@空游无依”爆料之后,国内并无任何媒体亲赴卢克索神庙现场取证,即使是新华社记者摄于卢克索神庙的浮雕照片亦无法完全印证该爆料的准确性

其次,传统媒体实现了对网络舆论的两次介入。由于国内的大部分传统媒体尚未建立起成熟的微博内容生产机制,所以当它们在事件发生之初第一次介入网络舆论时,发表的言论往往都感性而自我,实质上与普通网民并无二致。从“丁锦昊”事件来看,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的第二次介入在“@空游无依”爆料48小时之后发生。此时,事件本身已经过新媒体、传统媒体和广大受众等多方的充分讨论,事件全貌基本呈现出来;传统媒体在这段时间内已经过多方的资料收集形成了较为辩证且独立的自我态度,并利用其自身的新媒体平台回流至网络,并融入其中。

最后,网络舆论的修正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就“丁锦昊到此一游”来看,其在72个小时之内完成了舆论发酵、沸腾和消散的全过程——其中还存在着报纸在周末处于非常规运作状态中这一客观因素。从根本上讲,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的二次介入有力扭转了初始阶段的非理性状态,并及时遏制了“暴力”的扩张,极大地加快了网络舆论修正的过程。

3 媒体互动中舆论的自我修正彰显媒介融合的逐步成熟

必须承认,传统媒体的独立态度对网络舆论实现“二次介入”,是网络舆论得以修正的关键所在。

当下,以新浪微博为最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各路传统媒体必须借力的强大传播平台,并成为传统媒体新一轮排兵布阵的最前线。不过,因为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大多发展时间较短,内容生产机制尚未成熟,又缺乏完善的自我审查机制;再加之为避免自己的异质观点被网络舆论在公共事件爆发初期形成的“舆论漩涡”所吞噬,传统媒体常常需要在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来表明态度。故而传统媒体在传统传播路径和新媒体传播路径上的表态经常出现“两张面孔”。

然而,因为传统媒体有着严格的内容生产流程,所以这“两张面孔”通常会在最后合二为一。经过严格流程生产出来的辩证理性的观点会借助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或网络意见领袖等渠道重新扩散至互联网中,并凭借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迅速中和及修正之前形成的网络舆论中偏激或非理性的观点;并且,借助“两次介入”间存在的时间差,网络舆论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就事件的过程和细节进行全面讨论,厘清脉络,最终将网络舆论导向为良性、温和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可以窥见,在浩浩荡荡的媒介融合大潮中,传统媒体非但没有被吞噬或边缘化,反而凭借其严谨的内容生产机制成为制约网络舆论中恶意因素非理性扩张的中坚力量。这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互相成全”的画面:借由“二次介入”,传统媒体的单向性这一最大症结被显著消解,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也开始建立在了对话公众的互动机制之上;新媒体中极易出现的网络舆论暴力也因为传统媒体的“二次介入”被有效制衡,大大减少了实质性的社会现实伤害。

参考文献

[1]靖鸣,王瑞.微博暴力的成因及其应对之策[J].新闻与写作,2012,2.

[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73.

[3]古斯塔夫·庞勒.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92.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39-0116-02

猜你喜欢

微博暴力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两公婆之间的暴力
暴力云与送子鹳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基于微博营销的企业推广模式研究
向暴力宣战
暴力和痛苦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