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与沉浸
2015-08-08林幼玺
林幼玺
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的心真正沉浸于课文,我想,首先要营造一种沉静的课堂氛围。
一、 巧设疑问,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
课堂上,同学们有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但往往操之过急,容易闹出不少笑话。因此,在提问时应当适当地设置一些障碍。比如,在教到五下《海伦·凯勒》一课时,谈到海伦·凯勒这个人物的特点时,同学们很自然就会回答“坚强、不屈不挠、顽强不屈”。但我又追加了一个问题:“课文是通过哪几件事情来表现海伦·凯勒这些品质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同学们认真地低头阅读。进而,同学们发现,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是从几件事情,有层次地,一步一步地来展开人物特点和品质的。在对文章的细细品读中,同学们不再是停留在简单的一个答案上,而是在自己的读、悟中,一点点感受到海伦·凯勒的精神品质,更从中受到感染,学习到人物坚韧、顽强的生活、学习态度。
面对一些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的同学,即使已经举手,教师也可以让他们享受“等待中的美丽”,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其他同学,或者把问题的难度加深后再进一步提问他们,使他们知难而进,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有时甚至要求学生以写代答,用完整的句子代替支离破碎的只言片语,使学生养成答题完整、圆满的好习惯。
二、 传递思想情感,让学生多一些回味
我认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至少是同等重要的,切不可重形而忘义,重文而忘质。文辞的华美和张力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密不可分。
在上到《船长》一课时,同学们对船长与船同沉感到不能理解,甚至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船长死得不值得。由此我引出了关于责任感的话题,先由“9·11”事件发生后,纽约消防局长牺牲在岗位上,谈到西方人的责任意识。然后,联系到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观;同学们静静地听讲、默默地思考,随后纷纷列举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武警官兵舍己救学校老师自我牺牲的感人事迹;最后,他们归结到责任感、忠于职守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
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语文书这一本书中,也不应该只停留在一篇篇课文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传递出来的情感、道德。我想,这就是人文学科的魅力之所在吧。
三、 开拓视野,让学生多一些思维的空间
随着网络的推广和普及,学生的视野随之开阔。如今的学生,在阅读上绝不会满足于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利用课前给文章加点辅料,使之成为一道更富回味的“美味佳肴”呢?
记得执教五下《月光启蒙》一课时,我先利用课前的两分钟,在黑板上抄下清代周寿昌的《晒旧衣》: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此诗一出,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有的口中默念,有的颔首轻吟,完全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动人艺术氛围中。接下来,再上孙友田的《月光启蒙》,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就投入到文章中,一堂课成效显著。如今,学生早已养成了一种习惯,课前静静等待我在黑板上写下的名言警句,或诗词歌赋,或背景故事等,尽管内容不一而同,但都与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不多费口舌、少花时间,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引导学生思维驰骋,老师轻松点拨,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 拒绝浮躁,让学生静心写作
记得在一届作文大赛中,有些才气、玩世不恭的X X 一夜成名,成了无数青少年竞相效仿的偶像。也是在一夜之间,求新成了评判作文的一种时髦的标准。当然写作是需要标准的,毫无原则地妄谈求新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我把作文分为审题、结构、选材、炼句四个部分,每次写作都对这四个部分提出相应的要求,不能达到要求的要进行修改,甚至退回重写。比如在写一篇题为《 的父爱(母爱)》的半命题作文时,我先带着同学们读了一篇作文《沉默的父爱》,文中那种沉默却深沉的父爱,深深地吸引着他们。然后围绕这篇范文,我提出了几点要求:1. 审题明确,文章内容与所填词语紧密相联;2. 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3. 围绕表现父爱(母爱)的中心组织材料;4. 语言通顺、流畅,意思表述准确。这样,学生写作的目标明确,自然每次写作都有所收获。
总之,课堂的沉静并不是沉寂,安静的表象下面是学生积极思索、自由放飞的心灵,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不会浮于表面,真正沉浸到人文学科的本质中去。
(作者单位: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