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问题 着眼能力
2015-08-08王冬云
王冬云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自身的提问技能,仅局限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种简单的语言交流活动,那么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会被扼杀,创新能力也难以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校园内有两个花圃(如下图),你认为哪个花圃的占地面积大一些?
这个情境既紧扣教学内容,又蕴含问题,在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的矛盾冲突中激起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学习需求和探索愿望。学生纷纷提出问题: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是“邻边之积”,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却不是“邻边之积”呢?通过情境教学,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中,运用比较分析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认知模型、掌握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渗透科学思维,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方法。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根据商不变规律,从“15÷3=5”中凭直觉得到“1.5÷0.3=5”。紧接着,我让学生回答:“3.5÷0.7=( ),你是怎么算的?”当学生初步了解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根据商不变规律将其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我再组织学生讨论:计算2.46÷0.6=( ),你会把它转化成下面哪个算式:①24.6÷6;②246÷60。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到转化的目的是把除数变成整数,且商不变,被除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根据除数的小数位数来确定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的倍数。
三、张扬个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和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在数学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对于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学生的看法不应拘泥于一种或几种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例如,教学分数乘法时,要求学生根据右图列式计算。大多数学生列式为:× 。有一位学生提出质疑:可不可以列式为× ?遇上这种情况,我没有立即给出结论,而是让这位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位学生解释说:我列式所求的不是深黄色部分,而是浅黄色部分。我肯定了他思维的灵活性,同学们也给他热烈鼓掌。
四、紧扣生活,激发学生创新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个性发展离不开所生活的环境,人的个性是在与生活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培养的。环境如果不断刺激人,使其做出主动的、独特的反应,为其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人的个性自然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反之,如果环境总是对个体富有个性的、独创性的表现做出否定的反应,人的个性自然就会收敛甚至改变。
数学是生活中的艺术,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学生对生活化的数学知识也充满亲近感和探究欲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以具有生活特性的数学问题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时,我改变了以往把教学内容“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整数)乘分数”分成两个课时教学的做法,而是把这两部分内容放在同一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做法是:
1.初步体会同一算式在不同情境下表示的不同意义。
用画图的方法示意下面两题的题意,你会怎样画?①一杯水1/2升,12杯水一共有多少升? ②一桶水12升,1/2桶水有多少升?
上面两题只列式、不计算,你会怎样列式?为什么都用12×1/2?哪一道题的12×1/2能用加法算式代替?
2.归纳领悟分数乘整数与一个数(整数)乘分数的意义。
在下面的( )情境下,12×3/4表示求12个3/4的和是多少?在下面的( )情境下,12×3/4表示求12的3/4是多少?
情境一:一瓶水3/4升,12瓶水一共有多少升?
情境二:一桶水12升,3/4桶水有多少升?
一个算式的意义不能孤立于生活情境之外,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地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个算式在不同情境中表示的不同意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问题意识在学生思维和创造活动中的作用,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