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

2015-08-07靳璐

中学课程资源 2015年7期
关键词:审美情趣鉴赏高中音乐

靳璐

摘 要: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和审美教育,而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高中音乐鉴赏应当以体验式教学为核心,帮助学生创设各种体验式情境,引领学生焕发审美情感,促进学生美感的不断产生和发展,从而形成基本的情感意向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高中音乐 鉴赏 体验式教学 审美情趣

美学大师席勒曾说过:“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根本的出路就在于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培养高中生的审美品格和审美情趣,是合乎并能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承载着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责任,是引领学生进行自觉审美情感表达和创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自觉力,生成审美情操,实现人格完善的核心场域。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的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因此,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只有坚持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学生才能在各种唯美的情境中体验审美元素,产生审美情感,从而促进审美意向的定格和审美素养的养成。

一、以境动人,诱发审美冲动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而体验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反应,是个体出于自觉或主动的心理冲动和行为表征,必须以个体内在的动机驱动自身的需要,进而产生积极、热情以及肯定的心理倾向。由于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已进一步增强,学习个性也非常明显,能够控制自身的参与度和情感体验活动,所以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应当紧密结合情境创设,渗透必要的活动或对话环节,让学生焕发出更加强烈的参与和体验激情,以趣味、美感、新奇等特征来诱发学生的审美冲动。

例如,教学《音乐的美——悲剧美》这一单元,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战争所带来的苦难,体验战争造成的不幸和痛苦,并意识到和平所带来的快乐和喜悦,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一个华沙的幸存者》前,结合了相似题材的著名影片《辛德勒名单》,创设了一个视听结合的仿真体验情境,让学生先行接触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充分感受影片中所传达出来的悲怆的音乐旋律,从而调动学生心中潜藏的热情暗涌,引领学生初步了解“悲剧美”的深刻内涵。之后,教师立即抛出鉴赏作品《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此时学生因为有了对《辛德勒名单》情境的体验,所以更容易接受、理解该作品的真正内涵和美感。而到欣赏以《松花江上》为代表的中国二战悲剧美的作品时,教师设计了一种别样的体验情境,即说书大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讲一段有关中国二战的历史故事,“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等历史故事都成了学生说书的题材,由此激发了学生高昂的爱国热情,对感受《松花江上》所带来的悲剧美进行了完美的铺陈。

二、以情感人,陶冶音乐情操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听觉艺术,是学生表达情感、传达思想最为喜爱的载体之一,而音乐鉴赏作品本身不仅存在作者自始至终的情感脉络,而且会随着不同欣赏者的眼光和解读而具备新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也正是这些情感的交融汇集和相互作用,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美感的产生和发展,引领学生不断陶冶音乐情操,渐渐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音乐才华和素养。因此,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要以既定的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为教学纽带,让学生在不断熏陶和体验下,渐渐进入音乐鉴赏作品所营设的这种唯美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心灵不断受到感染和冲击,使审美意向慢慢在感动中形成。

以欣赏波兰女音乐家芭达捷艾斯卡的《少女的祈祷》这一名曲为例,该曲是创作者于18岁时创作的曲目,其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以及所表现的内容都与高中生的年龄喜好相近,而且该作品以丰富的音响和节奏带给了学生美好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享受,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到底在祈祷什么,到底要表现什么,但直到最后,乐曲还是没有告诉学生到底表现了什么,正是这种朦胧而又不失精美的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表达,留给了学生无限的遐想,为学生创设了无限的审美体验空间。所以,高中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尊重该曲目的基本表现特征,步步为营,循循善诱,引领学生慢慢进入作者的心中,与作者实现心灵间的对话和交流,领略该曲目所散发出来的美好和向往之情,良好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享受就在自然而然中进行。

三、以美育人,实现审美体验

高中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美感的产生和发展是音乐教育的根本内容和标识。任何一首音乐曲目,乃至任何一个音乐元素,都是真、善、美的化身,而且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向已经渐渐形成,对美的事物的追索和偏爱意识也进一步增强,如果高中音乐鉴赏课能够充分利用学生这种良好的发展状态,全力开发音乐鉴赏作品中所潜藏的美的元素和环节,并利用特定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其中尽情地体验和享受美所带来的满足和需求,并在自我探索和欣赏中发现和延伸美的时空,创造出更具美感的音乐表现形式。

例如,无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歌中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以及雪白的羊群,勾勒出了一副美不胜收的草原美景图,再加上那载歌载舞的蒙古族同胞,整首曲目所散发出来的都是美的气息,教师可以先搭建一个“舞台”,让学生演出蒙古族的独特风俗习惯,再引领学生在欣赏曲目中领略歌曲所表现出来的唯美情境,感受大草原的辽阔、宽广和美丽,接下来再结合《牧歌》的多种演唱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形式的表现方式和手法,并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自己的演唱配上美丽的舞蹈,在载歌载舞中享受生活的美好,感悟大草原的生命和伟岸,学生的审美体验也在此达到高潮。

罗丹认为,“艺术就是情感”而音乐作为艺术的典范形式,其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而不断地体验和内化是高中生形成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根本途径和方式。因此,高中音乐教学必须紧紧抓住审美教育这个核心,以体验式教学为根本方式,坚持以境动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积极为学生创设审美情感表达和体验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蒋国忠.审美艺术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橼.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美、全”[J].中等职业教育,2008(16).

[4]张明德.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7).

猜你喜欢

审美情趣鉴赏高中音乐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