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剧”变的意义及影响
2015-08-07张辉
张辉
摘要:杂技主题晚会和杂技剧的兴起,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杂技的“剧”变。这种“剧”变也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杂技创作欲望的升华。
关键词:杂技;杂技剧;主题晚会;经济效益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杂技的“剧”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94年以战旗杂技团《金色西南风》为首的主题晚会,拉开了杂技“剧”变的序幕。
自1994年到2014年,短短的二十多年间,中国杂技从主题晚会到各种杂技剧,涌现出200多台作品,一时间形成了一股创作潮。上至国家级、省级大团,下至地市级杂技团、县级杂技团甚至一些民营杂技团都在搞创作,都在搞主题晚会甚至杂技剧,这种体裁、题材的主题晚会和杂技剧千奇百怪、五彩缤纷、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中国杂技的创作潮席卷了全国。
一、“剧”变带来创作潮
1994年,战旗杂技团的《金色西南风》问世,这部由西南少数民族风情为主的作品,一下成了全国效仿的目标。首先它将杂技松散的节目演出变成了一台有主题,有目的的作品。整台晚会欢乐、向上,充满欣欣向荣的气氛,体现了多民族融合的意境,大受观众欢迎。此后战旗杂技团一鼓作气,连贯推出了《华夏古韵》、《四季风韵》、《东方神韵》的“韵”系列,又连续出台了《花木兰》、《豪情武侠》、《龙狮》、《战旗飘飘》等舞台剧,一部一个主题,一部一个形式,将杂技主题晚会和杂技剧做到了极致。这都极大的鼓舞了兄弟团的创作热情。从《金色西南风》开始,就有不少团效仿,如郑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湖南台的《芙蓉国里》、吴桥大世界的《大地之恋》、《放飞生命》等等。其实,最早出现的并非《金色西南风》,而是安徽杂技团创作的《梦—天赋健美》,不过这台主题晚会从1985年起就在国外巡演,国内并未见到。从1985年开始,主题晚会的创作已经30多年了,《金色西南风》的出现,只是个契机,是中国杂技创作潮的序幕而已,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杂技的创作进入爆发式增长的阶段,一发而不可收。
不知道什么时候始,主题晚会变成了杂技剧,杂技剧的创作成了一股潮流,各种各样的杂技剧逐渐占领了舞台,歌舞杂技剧、幽默杂技剧、功夫杂技剧、时尚杂技剧、情景杂技剧、神话杂技剧、童话杂技剧、魔幻杂技剧、语言杂技剧、综艺杂技剧等主题杂技剧一下子涌了出来,全国各大城市、各大景区的舞台上都在演出杂技剧,杂技剧成了杂技的代名词。
二、“剧”变的意義和影响
杂技主题晚会和杂技剧的兴起,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杂技的“剧”变。这种“剧”变也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杂技创作欲望的升华。一种艺术,其繁荣程度如何,关键看其创作。中国杂技的创作潮,证实了杂技艺术的飞速发展,这种发展无疑是令人震撼的,以至于许多舞蹈编导、戏剧编导都改行做起了杂技剧。
杂技行业不满足于单个节目的创新,不满足于“技”与“艺”的创作,而倾向于整台节目的创新,不能说不是杂技剧创作繁荣的一个理由。单个节目的创作,“技”与“艺”的创新,毕竟没有整台节目的大改观来的那么耀眼。对于团领导来说也没有那么政绩赫然,于是主题晚会和杂技剧成为首选。
中国杂技“剧”变的意义就在于:以全团之力打造一台或若干台主题晚会或杂技剧,创作形式和演出形式的变化呈现出新的面貌,叙事功能和剧情表演实现了重大突破,积极的社会反馈和市场肯定更是加速了“剧”变的形成。人们满足于这种创作,以至于接二连三的新作品不断问世,直接促成了创作潮的出现。这种全“剧”式的意义还在于:各种题材正纷纷被采用,从神话到童话,从魔幻到功夫,以至于外国的题材也被纳入其中。中国杂技正以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姿态去迎合着这股创作潮。这股创作潮的影响可谓深远,一个团搞了一台杂技剧,就会引起效仿,其他团不搞仿佛没有什么理由。
首先,应该肯定,这股创作潮是好的,它一改过去杂技界创新无门的局面,一改过去单个节目创新难的局面,从整台节目的大角度去看问题,去改去创,一下子走出了一条新路,令人们不禁眼前一亮,看到了新的希望。其次,许多团都同时在搞,同时在动,给了人们百团都在搞创作的感觉,杂技界的局面焕然一新。其三,杂技也能演“剧”了,也能“叙事”了,尽管是简单的“事”。其四,整台晚会的包装上去了,舞美、道具、服装、音乐、灯光,全都有了大的改观,杂技不再是纯技巧的表演了。
三、“剧”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当今,什么事情都讲求个社会效益,作为上层建筑的杂技,自然不能例外。主题晚会和杂技剧的创作,是以新的面貌出现的,新的服装,新的道具,新的技巧,新的形式,一个新的剧目自然是大受欢迎的,令人震憾的。不管是主题晚会还是杂技剧,其主题思想都是站得住脚的,欢乐向上的民族风情、红火热闹的民间风俗、正义战胜邪恶、太空趣事、好人有好报以及爱情永恒等主题就是这些晚会和杂技剧的演绎的东西,观众能不喜欢吗?虽然简单,但却永恒。
至于说到经济效益,就不那么乐观了。我们知道,一部主题晚会或杂技剧的投入,那是相当大的,服装道具要换,灯光音响要变,编导舞美要请,剧本音乐要写,哪一点不需要钱?因此少则百十万、几百万,多则上千万的投入就这样出去了,高档一点的甚至几千万、上亿元的都有。如果主题晚会或是杂技剧搞的好,如果营销团队得力,这笔投资还有可能收回来,否则就无望了,几百万元、几千万元就那么听听响,几年过去就逐渐淡忘了。
不管这笔投资来自何方,不管是多少钱,难道我们能这么快的遗忘吗?杂技界的社会责任感在哪里?不需要追究吗?也许有人会说,我是民营团,我的投资都是自己挣的。这也许会好一点,但你的钱也是大家辛苦挣的,也是社会财富。因此,作为团领导,对于是否搞杂技剧就应该慎重了。首先,剧本是否合适,剧本写的故事是否适合你演,是不是光有一个“剧”壳。其次,团里的业务力量是否合适,是否适合杂技剧的排练。既然是“剧”,那必须有个“剧”的样子,你的“剧”起、承、转、合在哪里?你的“剧”故事怎样开端,怎样发展,怎样高湖,怎样结局都要考虑,否则生拉硬拽的技巧堆砌那不叫“剧”。再次,创作团队?导演、舞美、作曲、服装、道具等人手是否全面?是否适合大型创作?第四,一共要投多少钱?这些钱花在哪里?怎么花?要有一个详细的预算。第五,剧目排成后,营销怎么办?这是最关键的。谁来营销,在哪儿演,演多少场?都得搞清楚,否则,光知道往前冲,不顾后果,不想后路是很危险的。曾经有许多团的许多剧,就是排练不成功或营销不对路而流产,这种教训太令人惋惜了,也太沉重了。
四、“剧”变还在延续
中国杂技的“剧”变既已形成,就会延续下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首先,“剧”变的好处太多,让人舍弃不了。其次,“剧变”的影响太大了,让人不忍放弃。“剧”变了,全团在动,这种全团搞创作的局面,令人振奋,让人激动。尤其是领导,这种局面是他最需要的,况且排出一部剧,战果赫赫。上面的宣传部、文化局也十分重视。领导再三来看,提意见,搞建议,火红的场面一直在持续,团领导自然十分高兴。因此,还得搞下去。既然要搞,既然不舍弃,那么搞的时候,请注意前文中的那五条,看你是否合适,是否准备好了销路,如果一切都准备好,那就继续。如果还没有准备好,那就暂停。需知国家的投资是不容易的,有钱也不能乱花,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中国杂技的“剧”变已然形成,而还在延续,我们是时候坐下来,冷静地审视这一切了。“剧”变带来的好处,激励着我们,“剧”变的不足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掌控好这一切,让“剧”变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正是我们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