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5-08-07马忠锐

魅力中国 2015年50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学习习惯小学

马忠锐

摘要: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且其学习习惯还有待加强。因此,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要格外重视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实践表明,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得越早越有益于小学生的个人发展。同时,品德与社会这门德育性质的课程,将培养小学生平时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当成主要的教学目标。基于此,笔者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当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浅析,以期为广大的小学德育教师提供可靠的教学借鉴。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习惯

引言

我国著名的学者叶圣陶曾经提及:“一切好的态度与好的方法都应该将之变成习惯,只有熟练得变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可以随时随地地体现出来,好的方法才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使用,它们均好象来自于本能,一生都受用不尽。”使小学生养成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当中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当中不断培养起来的,因此,德育教师只有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当中不断地探索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小学社会与生活课程的积极作用,并有利于树立小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的主体地位。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小学生养成的学习习惯有很多种,结合该学科的具体特征,笔者就以下几个重点需要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探讨。

一、培养小学生对生活进行细心观察的习惯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學活动主要是围绕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开展的,因此,教学活动的进行与小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有密切的联系,小学生对于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能够使小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课程学习,这有利于小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生活事件的思考能力,从而培养其逻辑思维并增加丰富的生活经验。

古语讲:留心处处皆学问。然而小学生受其认知水平以及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常常忽视对生活中发生的现象进行主动地思考。同时,因为小学生自身的年龄阶段特点,在进行生活观察的时候也并不注重观察细节。可是这些生活细节恰恰是能够使有效的德育教育开展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积极加强小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能力,并引导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事件以及生活细节进行观察和诠释,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会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进行,然而这样既会降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准确程度与深度,还不利于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另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以及交流,从而使小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视角逐渐丰富。

二、培养小学生积极同他人进行交流合作的习惯

纵观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加强人际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个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更要注重从小就培养其同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的习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也旨在推动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而若想实现此目标就要在同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当中进行。现如今的小学生大多以独生子女群体为主,他们的社交能力普遍较为欠缺,所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小学生树立群体意识,让小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与合作当中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使其在合作当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增加其学习兴趣。同时,在培养小学生同他人进行交流合作习惯的时候,要教导小学生学会倾听。在小学生同他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有的小学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而忽视倾听他人的观点。如果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发现有此类情况发生,要予以及时地提醒与正确引导,并传授给小学生如何同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切实可行的技巧。小学生对合作技巧的有效掌握有利于促进其同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习惯的养成。

三、培养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培养小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积极融入社会生活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小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行为其实是对其学习态度的重要体现。随着新课程理念日益渗透到教学体系当中,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日常教学活动越来越注重小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的程度。在小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注教学活动的进行是否理想以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还应该格外关注小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是否逐步养成。美国学者兰本达曾经提出:学习活动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内部而发生的过程,学习者卷入得越深,其学习动力就越强,从而就越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她所强调的“卷人”就是学习者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的关键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总是觉得小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参与,不但其身体与行为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而且其思想观念也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卷入”。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想要培养小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当中的习惯,就要加强自身与小学生进行适度的交流与沟通,促使小学生多提问与多思考。实践表明,一些小学生不愿意进行课堂参与,其对于老师的畏惧与距离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教师与小学生进行适度的交流与沟通,既能够减少小学生对教师的畏惧以及降低距离感,还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热情,继而养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任务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达成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小学生自身的努力,还要求教师、小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密切配合,同时还要通过一些辅助性的练习加以巩固其发展成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对于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其教学水平,并改进其教学方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适时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王次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吉林教育,2012(16):82-82

[2]陈燕燕.在品德教学中促进小学生习惯的养成[J].小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8):94-94

[3]孙淑云.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导行[J].吉林教育,2013(31):115-115

[4]向元琼.让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和习惯[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5)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学习习惯小学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