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脱口秀类节目的嘉宾选择与话题设计

2015-08-07马子涵

戏剧之家 2015年13期
关键词:奇葩说

【摘 要】一档定位另类的网络脱口秀节目《奇葩说》异军突起,它是以辩论为主打的全新网络节目。在新媒体平台高速发展的今天,对这档全新语言节目的嘉宾选择与话题设置进行探讨和解析会给我们探索网络语言类节目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灵感和启示。

【关键词】《奇葩说》;网络节目;语言类;大片制作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7-0112-01

横空出世的现象级网络脱口秀类节目——《奇葩说》播放量突破3000万、微博讨论量高达4.1亿,在引起大量传统媒体包括港台媒体在内的关注和报道的同时,也拥有了某国民品牌高达五千万的资金冠名。在当今综艺呈现井喷式发展的时候,这档定位另类的节目异军突起,成为首档敢于挑战卫视综艺的节目,它的成功对于今后网络节目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向作用。本文将从节目内容本身发散,归纳《奇葩说》在嘉宾选择、话题设计上的成功之处。

一、奇葩化的嘉宾选择

(一)三位一体的导师阵容

《奇葩说》的成功,离不开三位嘉宾导师构建而成的“1+1>2”的组合效应。率性不羁的高晓松、亦庄亦谐的马东、淡定儒雅的蔡康永,三位说话界的“鬼马才子”组成的导师队伍,注定闪耀着明星般的光辉。诚如马东所言,与他搭档的二位是言辞方面一等一的高手。高晓松知识背景广泛,受众庞大,擅长运用逻辑与例子,从险要处攻敌,出其不意。蔡康永擅长用谦逊态度包装犀利问题,兼具专业性与娱乐精神。而马东,这个节目的核心主持人,就是在这一阴一阳、一软一硬之中完美糅合,充当着润滑剂,但同时,又拥有三位一体的催化力量。正是《奇葩说》对导师阵容设计的花重金,用心思,才让《奇葩说》在内地蓬勃综艺的春天里独尊一席之地。

(二)定位精准的选手选择

这是一个观念输出的高速时代,谁在最短时间内传递最多的核心理念,谁就占领了绝对的话语权。在节目中奉献了各种欢声笑语、名言警句的,自然是标榜着“奇葩”的各种参赛选手。他们不以卖弄自己的情感取胜,而是秀出自己的逻辑与判断,敢于直言与追求自我。“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也是节目一贯的宗旨。《奇葩说》的成功源自于定位精准的选手选择。

二、多层次的话题设计

(一)网络性与娱乐性的结合

《奇葩说》成功之处的另一体现,在于打破了传统思维的束缚,体现了“网生代”的价值观。作为一档真人脱口秀节目,它的许多话题都体现了网络性与娱乐性的兼顾,比如由网络现象所引发的话题“这是不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先不追究这个问题是否具有被探讨的意义,就该话题本身而言,它十分具有娱乐精神,会给节目增加十足的“笑果”,而且能够引起线上的蔓延式讨论。娱乐性与网络性的结合,是其成功的基石。

(二)映射性与多元性的结合

反观所有的节目选题,“你选择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套房”、“人到30岁是做稳定的工作还是追求梦想”……每一个选题都是对社会热点话题的聚焦与映射,这反映出了《奇葩说》不仅具有综艺节目的娱乐性,还具有了传统辩论赛当中的严肃与深度。如“要不要牺牲贾玲救大家”这一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深刻而透彻地映射了社会当中的独立意识,即是否应该牺牲小我的生命而成全大家。选手们辩论时的精彩言论和对命题不同角度的多元解读,也许不会成为观众心中最认同的那个答案,但是却发散了观众的思维,拓宽了观众的眼界,而这正符合节目的核心价值观——以颠覆之名传递青春时尚正能量。

(三)知识性与逻辑性的结合

从第一期正式比赛开始,马东等人就在讨论话题方面为我们的知识库不断刷新能量源。先是开头就抛出“扭矩”的辩论概念,启发大家打破常规思路,接着又在一期节目里普及“握手”这个行为在远古就表示着“我没有武器”的意思。这些包含在论据当中的知识,充分显示了一个辩论节目里所包含的知识要素,同时在理论逻辑方面,《奇葩说》也依然秉持辩论所独有的特色魅力。选手阎如晶就“应该选择丑的聪明还是丑的笨”这个逻辑命题的发言,令在场所有导师拍手叫绝。《奇葩说》成功的背后推动了大家日常讲话中对于语言逻辑的注重,相信语言逻辑思维会在这股“奇葩风”中开枝散叶。

互联网平台使得网络节目兼具了自由性与包容性,语言样态丰富而多彩,嘉宾选手敢于言行,勇于主张。内外兼修的创意指导与科学实践成为《奇葩说》异军突起的关键。

作者简介:

马子涵(1993-),男,汉族,甘肃兰州人,在读本科生,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编导专业。endprint

猜你喜欢

奇葩说
《奇葩说》植入式广告营销分析
在线教育 老师“奇葩说”里找灵感
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的个性化节目形态分析
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脱口秀节目《奇葩说》的创新策略
如何“量产”《奇葩说》
《奇葩说》正在悄悄力捧的鲸鱼岛乐队,是虚拟的哦!
新三板“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