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说”,让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2015-08-07李苏芹
李苏芹
[摘 要]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又借助语言对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 本文结合教材及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让学生“读”与“说”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正确“读”与“说”.
[关键词] 语言;思维;发展;兴趣
一直以来,数学教学总是在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中进行的,这样的教学,学生的知识可能也会学得很好,但作为还是儿童的学生,没有了创新意识,思维受到限制,个性得不到张扬. 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数学课堂也应让学生适当地读,大胆地说,应通过读和说发展学生的思维.
让说成为学生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又借助语言对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 因此,教学中除了要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还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1. 画中有话——趣说情境图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密切联系的情境和素材,为学生的语言训练提供条件. 尤其是低年级教材中,情境图占非常大的比重,数学知识中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会以情境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蕴藏在情境图中. 由于孩子们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情境图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情境图,让图画转化为语言说出来,通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逻辑性的提升.
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上)第一课时“数一数”的教材就只有一幅情境图. 教学时,可先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图上有些什么(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说的时候就会用数字表达),然后分别让不同的同学说. 有的小朋友说这是在儿童游乐园,有的小朋友说这是小区的休闲场地,还有的说是老师带着同学们游公园. 这些离小朋友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近,甚至就是有些孩子的日常生活. 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在轻松的氛围里,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知道了1到10分别有多少,知道了怎么数数. 原来数学知识这么有趣!
2. 知识内化——叙说解题思路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 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就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 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项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事实上,学生通过学习,对知识的形成过程都有所体验,对知识本身都有所感悟,有了自己的数学思维,形成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所以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这些学习所得说出来.
例如,20以内加减法口算中9加几的口算方法:9还缺1才能凑成10,所以从另一个加数里先分一个1给9凑成10,10再和另一个加数剩下的相加,算出得数. 要让学生多说,边做边说,说多了,数学知识就会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数学技能. 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 在数学课上,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他教学手段,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有感而发——述说体验感悟
感情不是语文教学专有的. 数学教学也应注重对学生感情的培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 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注意倾听孩子们对数学的感受,通过交流使孩子们更加爱数学,从而更爱学数学. 在教学二年级(上)“有趣的七巧板”时,孩子们一节课多数时间是在动手操作,拼出来的图形也形式多样,他们很兴奋. 在离下课还有5分钟的时候,我让孩子们休息一下手,动一动口,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纷纷高高举起,“数学也这么好玩”“这些图形真好看,我回家还要拼给爸爸妈妈看”“这节数学课真有意思,几个图形本事真大,能拼出这么多我喜欢的东西”……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虽然只是孩子们几句简短的话,却是他们发自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也是对本节课最好的总结.
应当说明的是,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说”,其目的与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积累运用有本质的区别,数学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说”,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让读激起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 ”还说过:“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 ”因此,从小学开始在数学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学会了读的技巧,在解决问题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细读例题,学会方法
近两年,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的老师上课自始至终不让学生看书,新知的教与学,练习的设计与反馈全部借助多媒体完成. 不可否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施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但不能取代教科书. 在教材编排时,每一个新的知识点一般都是借助一个例题引出来的,因此,教师和学生一定要读懂例题,特别是遇到概念、公式、性质、规律时,更要多读,以读促思,从而牢固、扎实地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数的分与合”时,可先让学生看例题,读一读、说一说4是怎样进行分与合的,读懂之后,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自己完成5,3,2的分与合,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学习方法,还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对学生来说,这真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再如,教学“时 分 秒”时,首先要和学生一起认识钟面. 这时,可以借助课件演示,边看边读: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钟面一圈共有60个小格. 像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知识就很容易掌握了.
2. 精读练习,审清题意
语文中的课文需要精读,数学练习题同样需要精读.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练习中的错题,在订正时完全可以做对;或有的同学自己写容易出错,而到了老师跟前就能写对. 可见,有时候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他们没有养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经常是看了一眼题目就开始动手写,这也是练习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有反复、认真地读题,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以便更好地完成练习.
我在指导学生读题时,总是先让他们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读题时重读这些关键词,以提醒自己,因为找关键词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捕捉重要信息、有用信息的过程,我认为,这对学生理解题意有好处. 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写出三个十位上是6的三位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这道题的要求比较多,因此要给学生时间,找出题中所有的关键词,其实,找出关键词,练习也就完成了一半,出错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就不会有那么多同学写62,678,126之类的数字了.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其实,应用题就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理解应用题就是一个仔细推敲的过程. 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阅读能力. 比如这样一道题:小明和他的3个朋友一共做了24朵红花,平均每人做了几朵?很多同学列式:24÷3=8. 让学生再读题,有的同学才发现,原来把小明忘了,应该是24÷4=6.
总而言之,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同样应该注重读、说的训练,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