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国服务,能力才是脚下的根

2015-08-06张晓莉

人力资源 2015年7期
关键词:方正海归回国

张晓莉

经历了几年“洋”文化的熏陶,海归们一朝回国,满腔热血,踌躇满志。“But why?”当进入求职市场时,海归们却惊讶地发现,曾经熟悉的环境已然陌生。缺少人脉,对环境不适应,更不知该如何PK掉潮涌般的高校毕业大军。说好的金光闪闪自动砸上来的offer呢?说好的外企高薪呢?海归们彷徨了。马云说:“海归还是要回来‘淡水养殖’几年,变成‘土鳖’才好用。不然容易水土不服。”因此,准备回国服务的海归们不必自怨自艾,学会几样“土”把式,照样能在“淡水”里畅快遨游。

海归求职,为何一波三折

海归回国后,凭借国际背景和语言优势进入跨国公司工作,这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海归职业发展路径。周严一直也是这样为自己打算的。

周严本科毕业后,身边正兴起出国热。“出去镀个金总是好的”,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周严赴加拿大留学。2013年11月,周严学成归国。本以为回国就能找到好工作,没想到求职路上一波三折。由于不是应届毕业生,在国外又没有工作经验,周严投出去的简历大多如石沉大海。4个月内,他经历了无数次求职失败,好不容易有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向他抛出橄榄枝,但在第三轮面试后,缺乏工作经验的周严还是惨遭淘汰。周严觉得十分沮丧:“留学回来,本以为能进外企,没想到找工作这么难,还不如当初那些没出国的同学”。

与周严的遭遇相似,毕业于英国巴斯大学会计和金融专业的刘佳,回国一年多,硬是从海归变成了

“海待”,她想不通,自己读的是名校,学的是热门专业,为什么在国内却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归国的海归中,进入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仅有17.5%。超过七成的海归在私企就业,其中相当数量的海归栖身于小公司。有潜力无经验的海归通常要从初级工作起步。而在全体海归中,对工作满意者尚不足两成。

回国后能做什么?这是海归群体无法回避的话题。在美国攻读设计专业的范彬表示,海归这个身份不但没有为他回国找工作带来便利,相反倒成了“累赘”。很多企业HR一看他的简历,要么担心他回来后不能安心在企业工作,要么觉得他缺乏本土工作经验,高不成低不就。留学不但没让海归们更“高大上”,反而让他们的日子更不好过了。对此海归们不妨先从自身找找原因:

首先,留学前缺少职业规划。很多出国留学人员在选择专业时,既不考虑兴趣,也不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而是以“是否好毕业”为前提。这样一来,学习方向与就业方向不能融合,而大部分中国留学生都集中在财经、管理专业,知识结构雷同,无形中增加了回国就业时的竞争难度。

其次,个人心态不够平和。部分海归认为,自己毕业于外国名校,视野广,见识多,因此在择业标准上心理期望值过高,非外企、非北上广不去,对薪酬待遇和职业前景也看得过重。

最后,某些专业不具有优势。众所周知,无论海归还是本土大学毕业生,入职后几乎都需要重新积累专业知识,但其中不包括一些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如技术类、研究类、财务类专业。上面提到的刘佳,她在留学期间攻读的是会计和金融专业,虽然这一专业在国内求职市场上非常火爆,但国内的会计实务和制度与英国有很大差别,相对来说,国内重点大学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入职后可能工作更容易上手。因此,从专业角度上讲,刘佳没有竞争优势,这也是她和大部分攻读商科专业的海归所必须面对的共同问题。

光环不再,提升自我是王道

与“土鳖”相比,海归固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他们往往缺乏对国内市场环境的了解,留学海外也让他们与国情脱节,产生一定的疏离感。随着国内大学毕业生素质的提高,海归身上那道曾经耀眼的“光环”已不复昔日光辉,而大多数企业经过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其人才战略也愈加实际,相较虚妄的“光环”,企业更注重个人能力和工作经验。海归赵丰在经历了半年的艰辛求职后,终于认识到这一点,最终在西门子公司求职成功。

回顾自己的求职历程,赵丰说:“首先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尤其家人对我的期望值很高,盼着我飞黄腾达。思想转变的过程也正是认识自我的过程。抽丝剥茧才是成长,如果没有最开始的失败,我就不会去认真思考自己的道路,可能还纠结在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上”。

赵丰分析道:“大多数留学生都对自己的定位较高,不愿太凑合。但是如今留学生实在太多了,不要以为出国留学就能找到好工作。留学不是万金油,还是得看你有什么样的金刚钻,才能揽到相应的瓷器活,关键在于工作能力”。

从赵丰的经历上可以看出,海归们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必须转变思路,将精力更多地投到提升自身竞争力上。

首先,调整心态,准确定位,找准目标,尽快融入。海归们普遍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希望自己能够

拥有比别人更高的起点。据2014年相关数据统计,超四成海归期望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地区寻找职业发展机会。但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而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需要的又是资本和高端人才,这恰恰是刚毕业的海归所不具备的。因此,海归更需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既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努力寻求更多的成长机会,切忌抱着“海归”的招牌而不求实际。“鱼逐水草而居”,既然一线城市就业缺口日渐饱和,海归们不妨将眼界拓宽到高速发展的二三线城市,为自己选择适合的“水草”。

其次,及早制订计划,积累实战经验,努力成为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有了清晰的定位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平时要多了解相关专业的前沿信息。留学期间如果签证时间允许,可以继续留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来增加就业竞争力。在国外的工作经历一方面能证明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也增长了自身的实战经验。虽然不同的企业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但就业关键要看核心竞争力,尤其是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出国留学只是人生的一段经历。因此,海归在国外留学时,要多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寻找实习机会,积累工作经验,这也会成为回国找工作的差异化优势。

现今,有两类海归最吃香:一是“功能型”人才,有技能的海归就业情况比较理想,他们在国外搞技术和研发,懂管理、懂技术,又了解中西方的领先技术,因此在国内也广受欢迎;二是懂得资本运作,了解东西方企业制度的高端人才。随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此类人才会越来越受到青睐。

总而言之,职场竞争,技能出众才是敲门砖。决定海归职业发展前景的是其工作表现,不论海归还是“土鳖”,职业经验适应其位才是关键。只要有实力,即使从“龟资”起步,也不怕迎不来“兔速”增长。

海归变“海鸥”,条条大路通罗马

“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留学人员提出的16字方针。其中,“发挥作用”不仅是让海归努力,也要求相关部门做好海归服务工作。在政策上,除了以往的引才计划,针对新生代海归的创业优惠政策也为海归们带来福音。因此,当“史上最大海归潮”袭来时,越来越多的新生代海归开始另辟蹊径,投身创业大潮,成为创业“海鸥族”。

“海鸥”,是人们对事业、企业或合作项目跨越国内外并频繁来往于国内和海外的留学生群体的形象称呼,他们的思想意识已从过去的“人回国服务”转变为“智力回国服务”。蒋方正就是“海鸥族”中的一员,金融专业出身的他,如今却在餐饮界如鱼得水。

蒋方正去年刚从澳大利亚留学回国,家人本以为他会去银行或投资机构工作,没想到,他却选择了自主创业——从开办一个自助式酸奶冰激凌小店做起。在悉尼留学时,蒋方正就注意到当地的小甜品店很受年轻人欢迎,这些小店门面不大,但从店面设计到产品口味都十分符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经过几个月的筹备,2014年8月,蒋方正的小店开业了。这个项目引来不少看好其经营模式的股东的支持。为了做出口味纯正的产品,蒋方正经常在澳洲、意大利和国内来回奔波,带回最新的机器设备和制作技艺。

创业初期,很多人对蒋方正不理解,觉得他的选择一点都不“洋气”,但蒋方正认为,自己选择的项目很适合创业初期预算不丰裕的年轻海归族。“这些年,一些创业项目总是在复制别人,自己的东西太少。学习是进步的开端,但是学习到的毕竟只是基石下的碎石子,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遵循自己的理想,脚踏实地踩实属于自己的路。”

谈论起回国创业,许多年轻海归不禁热血沸腾,恨不得快马扬鞭投入到创业大潮中去。调查显示,88.37%的海归有比较强烈的创业意愿,创业领域集中在信息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在意气风发闯商海的同时,新一代海归比上一代海归更加理智,对创业的认识也更加清晰。职业梦网站联合创始人朱超认为,创业者首先要考虑的不是钱,而是对自己的产品有清晰的定位,即产品和服务的内涵,这也是经营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和卖点。真格基金投资经理顾旻曼也主张,创业者第一步须做好运营筹划,靠创意营销获得市场青睐,让技术更好地为运营服务。

留学回国,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海归”们都需摆正心态,轻装上阵,奋力前行。可以相信,在梦想和视野的激烈碰撞下,海归们一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责编/寇斌

猜你喜欢

方正海归回国
粉末冶金航空刹车片: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扭转人才流失:普罗夫迪夫如何吸引保加利亚年轻人回国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浅析射阳大米的由来
关于钢铁厂车间动力自动化设备管理应统筹管理的思考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