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是海归的“黄金时代”
2015-08-06孙胤
孙胤
从容闳归国至今,一百六十一年弹指一挥间,海归已历经五代洗礼。历史教科书俨然一曲由海归们演奏的史诗,豪杰辈出,英雄无数,都是拿到现在依然响当当的人物。
百年间,在众人眼中,海归似乎正在从真才实学的“学霸”,逐渐没落为不学无术的“学罢”,媒体对归国人才的称呼,也从“海归”降格为“海龟”,甚至是“海带(待)”。当前,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这个“恰逢其时”还能否成为备受争议的海归们的“黄金时代”?
忆往昔:个人与国家共命运
一百年前的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认为“惟试办之难有二:一曰选材,二曰筹费”, 论选材,又是“盖聪颖子弟不可多得,必其志趣大,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华者,方能远游异国,安心学习,则选材难”。尽管时局致使“诸生卒业回华果然轶群者鲜”,却也有不少被晚清朝廷遗弃的留洋幼童的伏笔恰好在壮年发光。20世纪初,蒋梦麟负笈西行,将他在理发店剪去的长辫丢入大海,宣告自己与一些羁绊中国自强自立的文化因素决裂。而与蒋梦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共同求学的胡适,正是那场催生文化革新、被后来者命名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那个时代,远赴海外求学问道的留学生带回了西方的技术,还有不同于旧时传统的新观念。当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史华慈将中国最早留洋的海军学员严复的思想肖像刻画为“寻求富强”时,
这句看似简单的词语,其实正是那个大时代里叩击中国精英心灵的最强音。青年周恩来在法国留学时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一诗,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在家国共存亡的时代中,“留学出国”和“学成归来”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说,为什么他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选择回到贫弱的祖国,因为他志在“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这几乎在现代中国“海归”的历史源头确立了一个传统——个人的选择虽然多样,可是背后的家国之思却是灵魂之所系,也折射出现代中国的命运。
睹发展:从精英到大众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教育部关于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对派遣留学生问题提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这种期盼拉开了中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序幕,中国留学史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981年,自费出国留学政策正式放开,1985年,国家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迄今,“洋插队”已使千万学子踏出国门。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45.98万人,今年,这个数字将突破50万大关。以前的留学,更多的是公派留学、精英留学,今天则变成了全民留学、大众留学,人们有选择地自主留学。这种从精英到大众的过程,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若说在国难当头之际,留学生选择归国,乃是一种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然选择,那么新时期的海归更注重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有机结合。从1978年底到2012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09.13万人,共有72.38%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连续几年保持在7%左右的增长率。特别有两件重大历史事件,令人们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普遍持乐观态度:其一是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WTO);其二即是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这两个重大事件先后发生,让中国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怀揣一丝回报祖国情怀的海外华人,也必然受到这一趋势的感染和影响。改革开放初期留学海外的各类人才,开始涌动回国的热潮。
尽管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过渡,在海归
大浪中,仍有星点异常夺目。1999年的圣诞节,在美留学工作的李彦宏“作别西方的云彩”,踏上了返乡之路。他的归来,很快让一个全新的名字成为中国人网络生活中的新宠——“百度”。李彦宏的归来同样带来了互联网行业海归创业的新理念。其时,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张朝阳回国后创办了搜狐,分到了刚刚兴起的互联网产业的第一杯羹。在搜狐公司、百度公司所在的中关村,海归创业成为了一种“现象级”。新浪、搜狐、百度、新东方……一批明星企业见证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速度,一批海外学成回来的创业者不断创造着新时代中的传奇。
在如今的中关村,创业街、创业咖啡和创业工场布满大街小巷,中关村已然成为了创业村,而在其中,接受过多元教育的海归们正在发出星点亮光,小街上似乎正在孕育着未来的业界巨擘。当年的热血青年,今日已经成长为有担当的有为之士。
无数海归对中国社会的不断探索,还有许多海归精英的成功,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对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的接轨,对于中国在科技文化上追赶发达国家做出了卓越的不可替代的贡献。数据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51%,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的72%,均有留学经历。新时代的海归们,俨然是前辈们点点明星闪耀旁更加璀璨的一条银河,释放出更加巨大的能量和更明亮的光彩。
看今朝:贬值中再估含金量
伴随着大众化的,不再是“一曰选材,二曰筹费”的两难,是低门槛,是同质化,是鱼龙混杂,更是“随大流儿”。一些人笃信貌似省心的“一条龙”中介服务,一些人缺乏理性的分析与规划而盲目跟风,更多人缺少的是一种对自身能力和周围环境的正确估计和判断。进入21世纪,出国留学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行为,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怪相和畸形。在体制外自费留学的人数占到留学总人数的90%以上,由于缺乏选拔标准,语言和学费标准一降再降,现在,学习优异者可以留学、投机钻营者可以留学、奋发有为者可以留学、家财万贯者也可以留学,大众留学教育使留学生群体成了三教九流的大杂烩,其中不乏一部分人并没有花心思在学习上,而是仰仗父母的金钱玩乐享受,甚至提交虚假的推荐信,由他人代写自己的申请论文和毕业论文,再花几十万混一张洋文凭,却证明不了任何能力。归国后,由于缺少海外和国内的工作经验,缺乏熟悉本土的竞争力,而其本身的专业能力并不过关,对薪资和待遇期望值又过高,有些“海龟”甚至彻底沦为“海带”。不仅留学生主观上有“买学历”的动机,跨境教育机构和私立学校也看中巨大利润,在没有得到国家权威认证机构认证的情况下,授予欺诈性的或毫无价值的学位,造就了一批冒牌留学生。
这些任性和泛滥的行为,让海归的名声一举从“学霸”跌成“学罢”。 现如今,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出国读书也不再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件。海外留学市场越来越大,把出国留学当成“镀金”而不求“炼金”的投机分子越来越多,成色不足的海归终究会在竞争中无声淘汰。
最终能够获得青睐的,仍是佼佼者。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的市场环境中,不只要看海归的过剩和贬值,还要看到优秀海归的升值空间。那些处于“海带”状况的,大部分属于一般性人才,他们的出现恰恰说明国内企业并不会因为留学背景而特别地看重或者歧视应聘者,而是更注重人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务实”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共识。有公司HR明确要求海归具备国外同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即真正从事过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而不仅仅是做过一些低层次、接触不到企业核心管理理念和技术的辅助性岗位工作,这恰恰是许多海归的软肋。那些既有学历和素质又有工作经验的“海归”,永远不会为生计发愁。
当提到“辉煌”二字时,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忆往昔,然而今朝终究会成为历史中的浓重一笔,经过大浪淘沙,当代海归的能量,可与曾经的豪杰比肩,甚至更胜一筹。回首与展望,有能力者,时时行走在黄金时代里。 责编/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