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5-08-06程艳

魅力中国 2015年33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微课中职

程艳

摘要:语文教学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学科,传统的授课形式过于单调、枯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微课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教学重点、难点和盘托出,成为当下中职语文教育的“好帮手”。阐述了微课的优势特点,并对中职语文教学微课的具体使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微课;中职;语文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落实,教学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语文是中职生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学科,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切合实际地加大教育教学整改力度,充分确保语文教学能够符合中职生的身心需求。基于此,将微课引入语文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就相关信息进行论述。

一、微课的特点分析

微课之所以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应用,主要得益于其自身的“小而精”特点。微课的“小”,是指微课往往只占据几分钟课堂时间;微课的“精”,是指微课视频内容精湛、清晰易懂,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基于上述优势特征,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初步掌握最为重要的知识点,教师的工作压力也相对减小,保证了高效的教学、学习成效。同时,与“灌输知识”相比,这样一种新式教学法更符合中职生的个性需求,确保学生能够完全投入学习之中。此外,微课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语文学习的个性化不再是梦想。

二、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烘托学习氛围

教学情境指的是创建一个可供学习的载体,让学生的思想、行动受情境感染,实现语文知识的效率学习。微课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知识内容一一呈现于学生眼前,确保语文课堂与教材中的环境、内容大致相同,在这样生动逼真、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就会“跟随”视频内容逐渐前行,对知识要点进行探索、了解。学生能够融入教材之中,深刻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这无疑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以“荷塘月色”为例,整个视频不超过10分钟,教师在播放录制视频时,利用灯光、音像等多媒体技术为其点缀色彩,突出强调在月色下荷塘是一个怎样的景观。有了这样一个情景烘托,更有利于学生把握荷塘的幽静与朦胧,了解荷叶的姿态与体魄,体会作者的语言运用之高深、形象表达之精妙。在视频中,教师应重点强调其中的拟人写作手法,如例句“层层的叶子……如刚出浴的美人”“叶子……像舞女的裙”等,借此分析作者想要对荷叶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并要求学生就“荷叶的生命”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二)实现知识整合,開动学生脑筋

语文教材中的信息内容以及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技能,完全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展现出来,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要看到知识与知识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性,并将不同的知识体进行充分整合,通过引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与思考走入微课学习、对语文知识发起探索。“抄检大观园”一课中,教师在播放视频前要求学生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林黛玉被列入抄检名单中,而不是薛宝钗?带着这样的问题观看微课视频。结束后,如果学生回答有误或是摸不着头脑,可引导他们回想一下“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教师此时可适时提供一些借鉴资料,如贾府的行事作风、黛玉的身世背景等,再说明两个节选段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得出正确结论。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分析,方能有所成就。而这也正是微课教育的优势之一。

(三)补充课程知识,强化教材内容

在当前的中职语文课堂中,还存在着知识向技能直接过渡的情况,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了解少,如果采取了这种急于求成的教学手段,不仅会影响课堂效率,学生即使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也只是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微课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教材,同时还能够下载其他相关资料用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利用这些信息资料弥补书本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学生做足学习准备,再去探索新知识将会效率显著。比如“拿来主义”一课,中职生对时代的背景资料及鲁迅的信息资料不够了解,教师可提前播放这些视频内容,比如对作者的个人介绍、国家当时的政治局面等,以“拿来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作为中心论点进行开课,这样,明确了学习目标、掌握了必备资料,有利于教学工作高效进行。

综上分析,微课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新概念、新手段,能夠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短小精悍、精益求精的优势特点,在提升语文教学效率、保证学生学习质量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微课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