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河南经验,加快西部产业集聚区建设
2015-08-05胡文渊张利斌
胡文渊++张利斌
摘要:分析了西部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问题,结合河南产业集聚区整合发展经验,提出了西部产业集聚区应依托《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现有 “两横一纵”的产业分布格局为基础,从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提升产业水平、保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实现创新发展。
关键词:西部;产业集聚区;河南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944(2015)06031905
1 引言
产业集聚区是指政府统一规划,企业相对比较集中,实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整体效益的区域。西部产业集聚区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对其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逐步落实的历史机遇下,要扩大西部产业集聚区“极化效应”,其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通过研究可知,西部各省依托于各自不同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条件,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已小有成绩,但整体并没有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和河南2008年规划产业集聚区时的发展阶段比较相似:产业集聚区零散而集聚程度低,整体未形成协同发展之势。河南产业集聚区于2008年底起对原有312个零散的产业集聚区布局进行重新整合规划,提升产业集聚程度,优化产业结构,在产业结构平稳升级的过程中依旧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可见,河南产业集聚区的整合发展经验可以为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区科学的整合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现状及问题,并结合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经验,试提出有利于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区整合发展的建议。
2 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区分布现状及问题
2.1 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区分布现状
中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密度低,土地面积538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人口约2.87亿人,占全国22.99%,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以及各级政府持续规划发展,各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已小有成绩。西部十二省的产业集聚区大多依托于该省的中心城市优势或特色资源优势,而优势产业集聚区在地理上大致呈现“两横一纵”的集中分布。“两横”之一指新疆、甘肃两省的大部分优势产业沿欧亚大陆桥通道分布,另一横指青藏铁路联通兰州、穿内蒙古至吉林的铁路带沿线。“一纵”指包昆通道,内蒙、宁夏、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的优势产业大致沿该线分布。西部十二省约80%的产业都分布在“两横一纵”附近区域。《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定的10个重点开发区域是西部人口和经济密集区,是促进西部经济增长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这10个重点开发区域与西部产业集聚区“两横一纵”的分布特点大致吻合。
2.2 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12省经济发展速度都超过了自己的历史最好水平,出于对其历史发展、资源特点和地理区位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西部地区整体上产业的集聚发展速度还是明显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在其产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和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西部地区产业的发展。
2.2.1 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首先,“市场缺陷”导致生产要素的不足。在现阶段我国很多资源和要素更多地集中于环境更优越的东中部地区,东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更完善、区位优势更合理,单靠市场机制作用,西部与东中部的差距将日益明显,且在东部还形成较强的“扩散效应”时,难以在短期内为西部地区配置其所需的足够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
其次,西部地区各种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还较严重,人为割裂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内在联系,导致“市场失灵”现象的出现。由于西部地区的产业优势主要集中于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能源和资源依赖型的产业,主要由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主导企业来掌握,垄断特权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另外,政府或国有企业在政绩压力下,利益团体间的“零和博弈”思想也会增大相关产业的整合难度,阻碍市场化的兼并重组的过程,造成资源浪费。
2.2.2 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产业层次低,竞争力渐弱。能源、原材料工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是西部地区的主要支撑产业,而资源性产业发展初期带有垄断意味的粗放式发展,导致产业技术层次低和低附加值产品过剩的局面。同时,由于资源的深加工技术还得不到普及应用,进而限制了产业链条的延长,无法提升产业竞争力,这必将导致产业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弱。
其次,产业配套和带动能力差。低层次的产业结构,产业链较短,很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偏向于产业链的上游,上游产业所占的平均比重达到了 54. 38% ,东部地区为37. 48% 。在下游和中游产业方面,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要低,特别是在中游产业方面差距很大,西部地区的中游产业所占的平均比重仅为 17. 81% ,东部地区为36. 96% 。由于中游产业不发达,西部地区产业的带动效应较差[1]。
再次,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产业趋同现象严重[2]。产业趋同现象充分体现在高新园区产业布局中,西部高新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几大门类,所占比重较大,但又并不是在技术创新上各有不同的分布,更多地是响应国家政策的贪大求全,最后导致严重的产业趋同,资源极大浪费,地区资源禀赋优势也并未体现。
2.2.3 要素条件缺乏
(1)基础设施落后。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聚集,推动社会经济较快发展,优化要素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西部地区在公路密度、铁路密度、开通互联网宽带的行政村比重等方面均和东中部地区差距较大。在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和不完善导致西部处于劣势地位。
(2)科技水平低下,研发条件不足。技术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发达地区转移产业时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根据2012年统计数据知,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数和经费分别只占全国的9.33%和9.57%。这反映出西部地区研发和创新条件的薄弱,欠发达的创新能力和研发人员的短缺,必定制约西部地区的创新发展。
(3)缺乏良好的金融环境。资本流动是产业转移的内在机制,而金融环境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政府对企业资金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税收的减免、补贴和政策采购等方面,主要侧重于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但西部省区政府财政自给能力较低,大大限制了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水平;其次,银行惜贷背景下,西部地区企业贷款难与银行放贷难并存,间接融资渠道不畅,贷款满足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次,西部地区不发达的资本市场使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到 2012 年初,我国西部 12 省区市在中小板、创业板加起来共有 87 家上市公司,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最后,FDI投资少。2011和2012年外商在西部的直接投资份额分别占全国范围的7.50%和7.87%,可见西部地区对外商缺乏吸引力。
2.2.4 生态环境脆弱
西部地区生态自身具有脆弱性。长期以来,草场过牧、毁林开荒、围垦湿地、陡坡耕作、不合理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导致森林、草地面积锐减,洪水调蓄能力下降,荒漠化、沙化面积不断蔓延,人口过剩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伴随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以及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了西部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这也将严重制约西部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3 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果与经验
河南省为优化经济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于2008年12月,依据现有的产业布局,以充分调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为原则,将原有的312个零散产业集聚区初步整合为180个产业集聚区。从产业集聚区类型的分布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有8个,具有明确定位的产业园区有23个,其余的均为综合型的集聚区,占总数的82%以上;从级别分布看,4个依托于现有的国家级开发区,22个依托于各城市的省级开发区,其余154个园区依托于市级或县级开发区[3]。
3.1 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的成绩
截至2014年9月底,全省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819.36km2,全省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123个,其中郑州电子信息、洛阳装备制造、漯河食品3个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同时,产业集聚区通过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富士康电子、格力电器等龙头企业和项目入驻河南。截至2014年4月底,落户集聚区内的世界500强企业有121家,10家企业入选“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
随着产业集聚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2014年1~9月份,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2014年1~8月份,全省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755.99亿元,同比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33.51亿元,同比增长13.3%[4]。
从河南省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来看,由图1可知,2002~2013年间河南的生产总值保持着较快速度的增长,且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一、三产业,在2008~2009年间第二产业产值出现下滑趋势,经过短期调整后,又出现加速增长,与一三产业产值间的优势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可见河南产业集聚区规划,对其工业的转型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正向促进作用,有利于其第二产业的集聚发展。从年平均增长率来看,从2004年起,河南省的生产总值的年平均率就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从2009年国家开始积极倡导产业集聚发展、结构转型升级,河南省的产业集聚水平也远高于全国水平,也从侧面证明其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良好趋势。由图2的产业结构比例变化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逐步增长后维持在相对均衡的比例,其第三产业比重在2003~2008年间有逐步降低的趋势,2009年后稳步回升。可见产业结构的调整在2008年之前出现不良发展,后得到有效调整,整体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证明其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有利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经济发展。
3.2 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经验
180个产业集聚区之间形成竞争又相互协作的格局,提高各个产业集聚区的行政效率,将对外合作以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的两大抓手,不断推动产业集聚区快速有序地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集聚、通过品牌战略提升产业附加值以及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推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1 合理规划布局,统一管理考核
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战略层面上统筹规划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促进重点产业发展,优化产业链布局。在集聚区管理方面,建立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对全省产业集聚区进行综合考核排序和晋级考核,将180个产业集聚区评定为一二三星级标准产业集聚区、门槛标准及未达到门槛标准产业集聚区等5个级别,对各个集聚区进行激励,以保证激发基层政府活力的同时兼顾全省集聚区服务管理的统一性。
3.2.2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对外合作
首先,河南省各地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及制鞋、新型建材和金属制品等重点打造8大产业集群,主动承接国际及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以实现产业快速升级。近年来,河南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举办“中原经济区建设投资说明会暨签约仪式”,2012年,长、珠三角签约仪式上,分别签约投资金额732.2亿元和631.5亿元,利用省外资金分别为659.4亿元和608.9亿元。
其次,通过本地企业与省外大企业的合作,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拓展了企业发展的空间,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在对外寻求合作方面,总投资25亿元的黄河集团富士康校企实训基地项目、森源电气与西门子的合作项目、奔马公司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年产5万台混合动力汽车合作协议以及世英车辆有限公司与北京鸿瑞汽车研发中心合作投资10亿元的年产30万辆电动汽车项目等都是政府搭台、促进合作的典型例证。
3.2.3 注重人才的培养,鼓励多种形式的创新
首先,河南省结合集聚区内的人才需要对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培养。河南宜阳产业集聚区引进华富商学院,是目前河南省最大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仅2012年,华富商学院与河南科技大学、洛轴技工学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培养了近2000名轴承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了轴承专业园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同时,鼓励人才进行多层次的创新,以创新来实现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转型升级。例如河南长垣县积极引导集聚区企业与清华、北大、北起院等12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建立6个技术研发中心,成功申报5项国家级科技计划、专利授权187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同比增长39.5%,营业收入占集聚区营业收入的比重达36.8%,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放大[5]。
3.2.4 鼓励投资,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优化金融环境
为满足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和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河南省不断努力优化完善产业集聚区内的投资与金融环境。一方面,通过资金配套和财政优惠来吸引规模以上投资。如河南省规定,对投资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和投资在3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内资项目以及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项目进入集聚区,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政府不断推动产业集聚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如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加强政银企合作作为实施项目带动、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积极争取金融支持,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成功与省工、农、中、建、农发五大银行签署了为期5年、授信总额度1075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为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后盾。
3.2.5 因地制宜,发挥特色资源优势
河南产业集聚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加工贸易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等在内的各类开发区和园区,结合不同集聚区的资源特点,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内的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泌阳县利用其农业上的优势,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为契机,结合夏南牛、传统林果品牌、植物油、烟草等自身优势,在政府的扶持下运用新技术,创建高质量高品牌的产品,做大做强,以推动振兴泌阳县农村经济发展。
3.2.6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河南省积极推动品牌战略,提高产业附加值,建立竞争优势。最典型的例子,河南鄢陵县政府制定品牌发展战略,设立了名牌名品发展基金,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对企业争创名牌产品给予奖励。每年举办箱包皮具博览会,扩大箱包产业集群品牌知名度。同时,积极引进名牌企业,相继与广东省箱包皮具协会、河北白沟箱包皮具协会和浙江温州商会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大红鹰、金璐达、梦特娇、威豹等80多家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入驻鄢陵箱包产业园,有力地提高了鄢陵箱包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2.7 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河南省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号召,积极推行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发展改革委2009年12月31日批准《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河南省依托有色、煤炭、非金属矿、农业和再生资源等五大优势资源重点打造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低碳化。目前,河南安阳县已经初步构建煤炭—焦化—钢铁—装备制造,煤炭—洗选—焦化—精细化工—新材料,铁合金冶炼与再生利用,城市垃圾、工业固废—建材产业等循环经济链条。该县共有沙钢永兴等11家企业建成自备发电厂,利用余热发电,共有25台套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达212MW,热能综合利用率达到40%,年可节约用水100多万t,节约标准煤70多万t,减排二氧化硫3000t,创造经济效益5.3亿元[6]。
4 对西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启示
现阶段,在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比较落后、生产要素缺乏的局面下,应借鉴河南省的整合发展经验,注重产业集聚区的整体规划布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藩篱,整合利用现有以及“一路一带”战略所带来的要素及资源,不断创新,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兼顾社会生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制定规划,合理布局产业。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区的整合应依托《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规划,以已形成的“两横一纵”的优势产业集聚区地理分布为基础,确立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食品饮料、新材料、烟草、生物医药、汽摩产业及电子信息产业等多产业主导的产业格局。同时,结合76个层次较高的产业集聚区(4个国家级新区、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0个重点开发区域(呼包鄂榆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北部湾地区)所拥有的产业特征,制定科学的合作规划。
(2)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动各省产业交流合作。将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管理,努力解决西部地区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市场分割和资源浪费。首先,创新管理机制。借鉴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建立一个西部整体层面上的综合服务平台,调动西部各地方政府之间合作的积极性,推动同类型产业之间的跨区域合作。其次,鼓励建立“产业战略联盟”、“行业组织协会”等组织形式来推动不同省份产业集聚区相关企业间的合作,逐步实现现有产业链的完善升级,提高产业集聚区的整体竞争力。
(3)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同时完善生产要素市场。①利用好特有的自然资源要素,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如内蒙古的畜牧业和乳制品产业、宁夏的葡萄相关产业、四川贵州的白酒产业等。②完善人才要素市场,鼓励多种形式的创新。首先,通过职业技术教育,解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其次,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的实施力度,发挥当地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引才主体作用,引进合适的高层次人才。第三,创新“智力资源”使用方式,如通过“飞地引才”等方式来支撑集聚区的产业创新发展。③拓宽资金渠道,优化金融环境。第一,创新融资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通过PPP模式来解决西部道路设施建设的问题。第二,优化金融环境,满足区内企业融资需求。通过财税金融政策的优惠,政府担保、贴息等方式,吸引金融机构入驻园区或与园区企业积极合作,以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难题。④推进集聚区内“城镇化”建设。范剑勇(2013)通过研究“本地市场效应”与制造业集聚的决定机制指出,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技能劳动力会流入较发达的地区,而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落实“人的城镇化”各项措施[7]。而西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必然伴随着人才和劳动力要素向集聚区的集聚,就必须落实好城镇化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4)积极提升产业水平,打造产业影响力。首先,政府应该积极推动相关合作。通过统一管理,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区的整合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其次,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是加速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产业集聚区管理者应主动“走出去”,抓好“一路一带”和我国经济双重转型所带来的机遇,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现实基础和相对优势,通过依托城市化推进的集群化转移、围绕产品生产不同环节进行扎堆的园区集聚式转移、以外来植入和本地嫁接为主的产业链式转移等多种承接产业转移,促进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区域国民经济系统进入良性循环[8]。最后,打造产业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西部优势或特色产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产业集聚区的知名度。如烟草行业的“红塔山、玉溪、阿诗玛、红河”、医药行业的云南白药及西安杨森、重庆力帆以及长安汽车等都是西部地区实施品牌战略并取得成功的先例。
(5)打造循环经济,引领集聚区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西部的生态环境更为脆弱,更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循环经济建设发展的号召。支持已有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成都双流经济园区、新疆西部合盛硅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发展,以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实现技术升级,将循环技术向各集聚区的相关产业逐步推广,实现整个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 娅,伏润民.为什么东部产业不向西部转移: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解释[J].世界经济,2010(8):59~71.
[2]齐微微,魏贺亮.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J].时代金融旬刊,2012(3):29~30.
[3]胥丽娜.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7):94~96.
[4]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报告课题组.2014年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报告[N].河南日报,2015-02-04(9).
[5]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经验汇编[EB/OL].http://www.hndrc.gov.cn/ar/20140630000173.htm.
[6]李昌奇,李晓敏.安阳县循环经济使传统产业“短腿变长”[N].安阳日报,2011-09-05(2).
[7]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2~84.
[8]罗 哲,张新起.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13(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