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专业退出的几点思考

2015-08-05朱莹赵文军陈子光孙剑飞

科教导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高校专业

朱莹+赵文军+陈子光+孙剑飞

摘 要 本文从高校专业发展中的结构调整出发,分析了高校专业退出的背景,探讨了专业退出的内在因素,提出了避免专业退出的对策,以供相关院校作为参考。

关键词 高校 专业 退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7.007

The Reflections on Major Exit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ZHU Ying, ZHAO Wenjun, CHEN Ziguang, SUN Jianfei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the major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background of major exit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s analyzed, the internal reasons of major exit are discuss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avoid major exit are put forwar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major; exit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授知识的基地,其主要职能是培育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人才的培养是通过高校各个不同的专业来组织实施的。专业的设置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有着直接联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产业结构模式也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提高之中,对于不同种类、层次、规格的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针对目前的产业发展特性,专业设置必须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产业结构变化特征为指导,有的放矢,在合理匹配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为了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凝练专业特色优势,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办学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许多高校在专业建设中采取了相关监督措施,对专业进行定期评估和规划,及时对专业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合理有效的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

1 高校专业退出的背景

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是市场人才供求关系的重要风向标,可以为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①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质量大幅提高的必然需求。2004年,教育部对原国家教委在1996年发布的《核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和《“红”、“黄”牌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两个重要的办学标准文件进行了重新修订,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上述文件建立了社会对高校教育的监督机制和办学主体的退出机制,同时也为高校专业的设置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强化科研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及创新、全面提升高等院校教育质量,2012年教育部以教高〔2012〕4号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②《意见》指出高等院校应通过建立、健全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及布局、调整学科专业及类型,从而达到顺应经济发展潮流、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还需建立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发展及关键人才供需、培育效果的年度报告机制,健全学科专业预警及退出评价机制。文件提出连续两年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如无特殊情况,建议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2 高校专业退出的内在因素

专业的退出通常是因为高校在统筹安排上缺少对专业体系进行科学定位与合理规划的结果。为了对高校专业退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本文通过分析某些专业退出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深入分析了专业退出的内在因素,以供相关院校作为参考。

2.1 教学计划相对繁重

作为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教学计划的广度和深度能够反映出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要求。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规模来合理有效地规划课程结构、整合课程模块、科学设置课程。某些专业在设立初期,对自身特点认识不足,没有为本专业量身定做教学计划,而是通过照搬其他院校专业制定,结果导致教学任务过于繁重,某些专业教师很难按时按量完成任务,只能被迫依靠外聘教师来缓解教学的压力,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了影响。相对繁重的教学计划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与师资力量不相匹配,是影响一个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师资力量是衡量高校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某些学校新建专业的师资力量虽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与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不相适应。许多大学从招生开始就存在学生数量与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数量有限的教师根本无法满足合格培养学生的要求,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而且,某些新专业建立初期招聘的多是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经验较少的年轻教师。与此同时,许多教师还是在读博士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承担教学、科研、攻读学位等一系列任务,工作难度相当大。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专业建设快速发展动力必然不足。

2.3 专业队伍发展不均衡

专业教师队伍是落实执行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完善课程体系,执行教学计划,改革创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③许多新专业建立之初,往往需要领军型高层次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以便能够建立优秀的专业教师团队。同时,学校还应鼓励支持教师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进修深造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科最前沿发展动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一些大学教师队伍发展相对不均衡,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缺少有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缺少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团队,缺少学术骨干。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及结构相对不合理,基本均为缺少经验的年轻教师,没有形成梯队规模,也缺乏必要的教学与科研培训。在此条件下,年轻教师需要尽快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逐步改进教学质量。专业队伍发展不均衡对专业的良好发展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4 专业教师相关激励措施欠缺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人才培育质量的逐步提高,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而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标准师资力量的竞争。专业教师是高校的重要支柱,其工作质量与成效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质量。因此,以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潜在能力的发挥至关重要。对教师个体进行合理有效地激励可以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鞭策自己,可以很大程度地调动教师工作和学习的内在潜力,充分激发其创新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④对于一些师资力量较小的专业,每个教师承担的工作量较大,教师负担重。如果在专业发展中能够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那将不仅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形成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还能维护现有教师的稳定性,吸引校外优秀教师的加入。

2.5 专业文化欠缺

专业文化是高校专业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价值标准、行为准则与思维方式等综合作用的成果,是高校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产物。互相融入使成员心理内部产生认同和归属,从而逐步形成共同的、深入人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发展为一种文化特征。专业文化在团体内的认同度及存在感与专业发展紧密相连。专业团队的凝聚力越强,合力越大,专业文化的内涵就越丰富、正面感染力就越明显。往往越是成熟的、高水平的专业越是具有深厚的、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理论体系和一系列相适应的研究方法。而不成熟的、缺少凝聚力的专业往往难以形成大家共同认同的文化特征。因此,高等院校中的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否形成教师认同的、独有的专业文化是专业是否成熟的标志,也是专业能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

2.6 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低

高校的专业设置及发展状况是决定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专业设置的问题会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反之,毕业生就业率也会直接对专业设置及发展产生相应影响。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前必须在分析市场信息、监测市场动态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国家发展战略及产业结构特征,了解专业设置的切入点及专业规划与市场的相对关系,设计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学校整体发展相吻合、与办学条件相匹配的专业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战略框架,以保证科学、理性、全面地进行专业设置。高校还应及时分析毕业生就业率变化,根据目标市场变化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规划。对于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如果市场供需关系已经发生巨大改变而听之任之,不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调整,专业发展将会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必然无法培养高素质人才,难以稳定发展,最终专业退出也将难以避免。

3 避免高校专业退出的对策

为保证高校专业可持续发展,避免专业退出,专业的设置必须考虑以下因素:社会需求、产业结构、就业情况、专业学科依托、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以及对学校总体水平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专业设置需要满足如下条件:(1)应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应与学校定位及发展规划相适应,招生规模适度。(2)要立足于高校的基础学科发展水平,使基础学科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新专业才能具有长足发展潜力。需要处理好新建专业与原有基础专业之间的关系。(3)必须解决好师资力量问题。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应与专业特征相适应,并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知识结构合理,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承担课题的能力。需要有资历的专业带头人,并与多位骨干教师组成一定规模的教师团队。(4)需要制定实事求是、合理有效的专业教学计划。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师激励制度,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和学术氛围,促进专业健康发展。(5)需要具备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

4 结语

为避免高校专业的退出,专业的设置在适应社会需要、立足自身实际教学条件的基础上,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的具体要求,积极主动地适应国家、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高校要建立有效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整合专业资源,使专业设置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成长发展需要,更加符合自身办学特色,发挥优势,办出水平。

注释

① 俞佳君,钟儒刚,彭少华.高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历史与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12 (1):78-80.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20-24.

③ 高莉.新建专业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日语专业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9(3):178-180.

④ 胡玲.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兰州:兰州大学,2007:18.

猜你喜欢

高校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专业修脚店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