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修课:如何正确指导中学生交往
2015-08-05邵宗明
邵宗明
【摘 要】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伴侣,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接触的必然伴侣。”中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培养。
【关键词】人际交往;中学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培养与作用
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合群性。如果没有群体的合作,不仅人类,许多生物都会灭绝;而且,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并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做人不可缺失的需要。因此,无论成人或是青少年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拥有好朋友,意味着他是幸福的;相反,一个人生活在“孤立关系”的人际氛围中,那么,伴随他的必然是孤独、寂寞、自卑和疑惑。所以,魏书生在《好父母、好家教》一书中说,“孩子大了,却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也不想交朋友,那倒值得担忧,说明孩子性格孤僻,这样不合群的孩子容易患心理疾病。”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在谈到什么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时,则更是直言不讳地提出:“孩子如果没有朋友,比他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那么,应如何正确、有效地指导中学生交往呢?
一、把交往与学习联系在一起
中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培养。因此,抓住中学生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及时开发他们的智力,养成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教育学生参与交往的主要任务。
(1)鼓励与好学生交往。孔子在《论语》中早就指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诚实可信),友多闻(见闻广博),益矣。友便辟(阿谀奉承),友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诋毁别人),友便佞(夸夸其谈),损矣。”显然,孔子的这些话对于我们指导学生交往,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所谓“好学生”,不只是学习成绩好,更主要的是心地善良、德行兼备。
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一个好的同伴也不一定产生好的影响。德国教育专家卡尔·威特在《中国家庭教育启示》一书中曾说过:“由于某方面优于同龄人,或者由于得到同龄人的认可,孩子常会忘记自己的弱势、不足而学得骄傲自大,并试图在同龄人中事事第一、时时第一。甚至不惜付出诚实的代价维护‘第一的帽子。这样的孩子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长此以往,不利于其形成人与人间的健康交往,交往本身也会变得沉重无比。”所以,最后卡尔·威特指出: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好朋友的时候,还应当“教育孩子认识并接纳自己的不足,以期逐步改善和提高。”
(2)避免与坏孩子交往。这里所谓的“坏孩子”,有两种情形:一是指有某些缺点的孩子,或者说有轻微“不良习性”的友伴;二是指社会上的“小混混”,或者说有某些劣迹的孩子。对此,要了解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前者,不能采取一概拒绝的态度,而要尽可能地作出帮助,使之得以改进和提高,从而让我们的孩子学到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对于后者,最好在源头上加以阻绝。保护孩子免受恶势力的胁迫与伤害,使他们在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3)注意异性交往。“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中学生对于异性的好感,属于青春期的一种正常现象。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的异性交往首先不应表现出特别的敏感,从而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关键是要提醒他们注意男女有别,在交往中不失礼仪;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地寻求纯真的友谊。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青年男女应当保持真诚的关系,即无论对任何事物不夸大,也不低估。如果彼此不欺骗,如果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这时候,不管保持怎样的关系——友谊的、爱慕的等等关系——都是健全的关系。”这里所谓的“彼此不欺骗”、“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其实是对学生人格上的要求,也是对做事有“分寸感”的要求。它同样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学生珍视异性交往的基本原则。
二、为将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
指导学生交往,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顺利渡过中学阶段,但这不是最终目的。只有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努力培养他们更广泛的社会适应性,才能把他们的交往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1)培养良好品性。一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是由他的品性所决定的。有什么样德行的人就会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反过来说,一个有良好德行的人也能深刻地影响他人。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指导学生交友,其实就是教育他应当怎样做“人”。在这里有三点很重要:一要学会真诚,即“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一个不诚实的或不讲信用的人,要想发展友谊是不可能的;真诚,是人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基本渠道。二要学会尊重别人。每一个人都是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个体,交往的过程虽然不是一味地迁就对方,但它是以平等待人、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和人格。三要学会包容。在人际交往的艺术中,特别强调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双方要善于顺应,善于互相体谅;也就是说,要通过建立相互理解的氛围,达到与人和谐相处的关系。
(2)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的能力,即“学会生存”。在这里,有三方面显得很重要:那就是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能力。
现在的孩子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普遍有“自我中心”的倾向。而作为世界大家庭的成员,未来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游离于世界体系之外。没有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要想取得成功是很难的。引导学生交往,就要从不怕吃亏开始,教育他们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让他们跳出自己的世界去看待别人,这样才能逐渐地走向与人融合。
有些学生刚开始的时候与朋友可以玩得很好,但时间一长,别的学生就开始不喜欢与他一起玩了。这可能是因为该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的行为不受其他学生的欢迎。如,说话尖酸刻薄,喜欢卖弄或炫耀自己、爱发脾气、不愿帮助别人等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一个人融入强大的社会团体。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人交往,教师或父母应该让学生(或孩子)改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现代社会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也很重要。一方面,要让他们懂得交往是要有自信心作为保障的,要是一味退缩,性格内向,把自己孤立地闭锁起来,就不可能通过必要的竞争来达到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要让他们明白竞争不是一味地争强好胜,也不是以损害别人的利益为手段的,它是一个自我不懈努力和不断激励的过程,也是人与人共同进步的方式。
(3)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因为在许多方面,人的成功取决于人际关系。正如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所说的:“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占85%。”不会有效地开展人际交往,是一个人素质缺陷的表现。那么,应当如何加以培养呢?
一是懂得交往礼仪,即注意辈份之间的差别,无论是体态语言或是措辞,都应做到礼貌和得体。要知道,人们在交往中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恶劣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带来交往的终止,而良好的第一印象则带来交往的继续和深入。当然,表面的礼节和内心的健全人格应当保持一致,这才能长久地吸引人。
二是掌握交往技能,即学会主动、真诚地关心他人的本领和善于表达欣赏、分享、包容的态度的技巧。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的形式是“说”,主要指善于倾听和表达的“谈话艺术”。培养学生交往能力,首先就必须从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入手。当然,它在根本上是一种心理策略,看你是不是真心实意地沟通和真正意义上善解人意。
三是能有效地解决与别人的冲突,机智地处理矛盾,及时制止伤害行为的发生。这在实际的交往中是经常会遇到,因此掌握这种技能显得非常必要。它包括制止不利行为的产生和成功劝说别人的两方面能力,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