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技法—薄意艺术
2015-08-04
寿山石形成于地质中生代的侏罗纪,距今二三亿至6700万年之间,由于发生地质大变动,产生火山大爆发。使大量的酸性的气、液体分解的周围的岩石中的长石类矿物,并把矿物中活性的钙、镁铁等元素分解,保留了矿物惰性元素铝、硅等。寿山石的主要成分是sio2、AI203、Feo、Tfe203、Tio2,大多矿物成分是叶腊石、石英、硬水铝石、高岭石、地开石等。硬度在2.71至3.1之间,放射性在20-30之间。
寿山石群山脉分为三大系,即高山石系、月洋石系、和旗山石系一百多个品种。其的文化历史始于南朝,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六大”国石中,寿山的田黄石属“六大”国石之石王,其集温、润、细、结、凝、腻六德于一身,被称为中国的石帝。
田黄石为寿山石三大系中的高山系,次生于寿山乡寿山溪两旁的水稻田中。根据产地而分为:上坂田、中坂、下坂田和碓下田,同时又以颜色的不同分为:白田、黑田、黄金黄田黄、枇杷黄田黄、银襄金田黄、金襄银田黄、乌鸦皮田黄、橘皮红田黄、橘皮黄田黄等。
在寿山石八大石雕技法中,“薄意”是寿山石雕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常施于田黄石及名贵石种上,因其稀有名贵,如按照玉石雕刻要求剜(挖)脏去绺,必会损耗珍贵的田黄石(因田黄石非矿脉开采,只产于寿山溪两侧的两亩水田中。形如河卵石,一般重量为百克左右,产量非常稀少),工匠们惜石如金!为此,他们在实践中,结合田黄石天然石皮的特点,初始使用浅浮雕及线刻技法在田黄石上刻画,以此来减少田黄石的损耗。由于多方面局限,工匠们又没有好的方法,做出的作品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随之发展到清朝末期,寿山石雕西门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从中国的水墨画中得到启示,找出原先工匠们不出好作品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画理和不究布局,缺乏画意。为改变此现象,林清卿歇刀拜师,开始学习中国水墨画。由于其天资聪慧,他很快领悟和掌握中国画中的笔意、章法、画理以及书法、金石篆刻等多方面的知识原理。并潜心研究秦砖、汉瓦、古代石刻和画像。把其所学融汇贯通到寿山石石雕中,创建了寿山石雕独具风格的薄意雕艺术。
林清卿的薄意特色在于能够“因材施艺,巧掩暇疵”“利用石病,反见自然”,而在题材上又无所不及、无所不精,内容上则多取民间传说、古典文学和历史故事,章法上繁简有致、格局清新。他还从实践中总结了一套“掩拙扬俏”的处理斑驳瑕疵的经验:“刻当相石。凡不色俏,则宜花卉;凡石呈裂痕,宜山水,以尽石势。下刀之先,心开一境,以尽画意诗情。”
林清卿以刀代笔创作的石雕薄意艺术,把石雕艺术、篆刻艺术及书画艺术融汇一体,使人们在观赏与把玩时领略到中国水墨画在石头上的另一番意境和情趣,使薄意雕刻艺术在中国石雕艺术中独树一帜。其不但在石雕技法上创新,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在石雕创意上的创新,为中国石雕艺术文化浓浓地添上了一笔。
作者介绍:
林寿煁,男(1920-1986),字煁宝,福州鼓山后屿村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省分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寿山石雕“东门流派”的正宗传人,与郭功森、周宝庭为师兄弟。自幼受祖父林元珠、父亲林友清的熏陶,热爱寿山石雕,其吸取“西门流派”的薄意技艺,融“东”“西”流派于一炉。
1954年他创作的作品《八鹅八燕笔筒》,被国家选送到前苏联和东欧等国家巡回展出,并被苏联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所收藏。为福建寿山石雕争光,为祖国赢得荣誉。1956年获“名艺人”称号,1979年被评为“工艺美术师”。 1984年,他用田黄石创作的作品《秋山行旅》《岁寒三友》《柳鹅》,获全国第四届工艺美术百花奖最高奖——金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