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2015-08-04胡善恩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5年2期
关键词:管仲刘备诸葛亮

胡善恩

诸葛亮之所以被称为“智圣”,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分析,审时度势,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故有“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赞誉。今天,我们就来读读《三国志》,看他是如何草堂献策,鼎分天下的。

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少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入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著作有《三国志》等。

写作背景

《隆中对》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这时军阀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的大势已定,二分天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而不忘“兴复汉室”,且颇有争霸诸侯、统一中国之雄心的刘备,也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济大事。《隆中对》写的就是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时,诸葛亮与他的对答。

《三国志》

由西晋史学家陈寿著,是记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史书取材精慎,不妄加评论;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虽为节选片段,但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表达生动精彩。阅读本文,应品味以下几点:

一、展现形象,手法多样

传记作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本文亦是如此。本篇刻画诸葛亮高瞻远瞩,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并非直接以“对策”展现,而是妙在多次渲染衬托。如在文章开篇,先介绍他的基本情况,“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正面描写,符合传记作品的一般规律。一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展现了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抱负。然而这种抱负“时人莫之许也”,作者就选取当时的名人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来加以评判,“谓为信然”,是借助名人从侧面渲染其雄才大略。对策之后,又巧用刘备的一个“善”字评价,对对策内容表示由衷敬佩,并且“以鱼得水”来比喻得到诸葛亮的欣喜,这又属于侧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侧面的层层渲染铺垫,对策中滔滔不绝才显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形象才更加鲜明。

二、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隆中对”,对是对策,因而“对策”应是文章叙述的重点。文章仅仅围绕“对策”一事展开,对诸葛亮对答刘备“君为计将安出”的问询做重点铺叙,详细地展现了对策的内容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这一部分,诸葛亮先分析了当前天下形势,并突出强调“人谋”的重要性;接着为刘备提出对应的策略,即先夺取“其主不能守”的荆州,后谋取益州,在“跨有荆、益,保其岩足”的基础上,实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诸葛亮还为之确定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的外交政策,内政方面则是“内修政理”的具体措施,思路十分清晰。作者在叙述时,也不厌其烦,层层铺叙,而其他部分则一带而过,例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一句,仅用了10字,就把刘备思贤若渴,急于求见诸葛亮的三顾茅庐故事带过了。正是这种详略处理,使文章中心更鲜明,重点更突出。

三、语言通俗,凝练生动

本文语言的概括精练,也达到了相当完美的高度。诸如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而当关、张“不悦”时,刘备仅用“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个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道尽了自己得到诸葛亮之后的欣喜之情,突出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而其中似尽未尽的深刻内容,留待读者自己去寻思玩味。另外,作品中不少词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而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脍炙人口,至今仍一直沿用,足见本文语言的典范。

1.生字识记

好为( ) 乐毅( ) 诣( )

屏人( ) 度德量力( ) 存恤( )

2.通假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3.古今异义

遂用猖獗 (古:失败;今:凶猛而放肆)

4.一词多义

(1)信:①谓为信然:确实 ②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2)因:①因屏人曰:于是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3)诚:①此诚不可与争锋: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 ②诚如是:如果

(4)谓:①谓为信然:说 ②谓先主曰:对……说 ③君谓计将安出:认为

(5)然:①谓为信然:这样 ②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

5.整体把握

(1)文中刻画了诸葛亮怎样的形象,如何刻画的?试简要说明。

(2)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为刘备确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方针是什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试简要概括。

(3)在对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的问题是什么?指出相关的语句。

(4)怎样理解先主一个“善”字所包含的内涵?

(5)分析“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一句话的作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隆中,也因有了诸葛亮的曾经“躬耕”而闻名天下。读完了陈寿的《隆中对》,我们再来品读后来者刘环城拜访隆中的感受。

隆中行

刘环城

前不久,有幸到了湖北省襄樊的古隆中。

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描绘。身临其境,确也如此。

诸葛亮的故居在古木参天,曲径通幽的群山拥抱之中。据导游介绍,此地离古时南船北马的襄阳城很近,交通方便,消息灵通。诸葛亮在此寓居十年,在家耘耕苦读,出门广交有志有识之友,终于成为名重当时的人才。

穿青山幽岩,拂苍松翠柏,迎来一座壮观的石牌坊。眼前这石牌坊,是清光绪时期湖北提督修缮隆中时所立。百年风风雨雨,使它显得古色古香,犹如青铜铸就。“古隆中”三个遒劲大字两边,分别横刻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八个字,道出了当年诸葛亮寓居隆中的内涵:寓居,但不消极,不随世俗,以明鸿鹄之志;致力学问,静心多思,以求精深博远。牌坊上有一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为唐著名诗人杜甫吊孔明《蜀相》中的名句。

在武侯祠的右下面,是三顾堂。这里原是一片树林。刘备三顾时曾在此拴马。三顾堂边有一古井,叫六角井,诸葛亮常在此汲水。三顾堂后边是草庐亭。刘备第三次来隆中访贤,离此半里就下马步行。进了草庐,见诸葛亮在榻上午休,便吩咐关、张在外等候,自己恭候在台阶下。半晌,张飞着了急,要放火,被关羽劝阻。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意朦胧地醒来念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尔后,二人一见如故,推心置腹,方有慷慨激昂的《隆中对》和雄才伟略的频频彰显。

从草庐沿石阶登上隆中山腹,来到“卧龙深处”。这里山高林低,不仅整个隆中景色历历在目,且滔滔汉水,烟云襄樊,也尽收眼底。由“卧龙深处”依山而下,来到了“抱膝亭”。诸葛亮耕耘之余,常在此抱膝小憩,不无陶渊明田园之乐。

文学大师郭沫若在给隆中题词时,道出了自家见解:“诸葛隐居隆中时,躬耕自食,足与陶渊明先后媲美。然陶令隐逸终身,而武侯则以功业自见,盖时会使然。苟陶令际遇风云,未必不能例桃花源实现于世。如武侯终生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

人生际遇不可求,道不同则景有别,不论小桥流水,不论波澜壮阔,回头看来都是各自人生的景致。不正如此吗?诸葛亮大名垂神州,隆中胜迹亦清幽。

(选自《晚晴》,有改动)

抚今追昔,历史留给我们的,仅是一个个生动的背影。然而,从这些背影中,能读出自己人生的能量,读出生活的韵味,才是真正的智者。品读本文和《隆中对》,说说你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一、阅读“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君谓计将安出?”回答问题。(2014年浙江省湖州市卷)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谓先主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将军宜枉驾顾之 元方入门不顾

C.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将军岂愿见之乎 辍耕之垄上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为什么徐庶的推荐能引发刘备三顾茅庐之举?用自己的话作答。(答出两点即可)

知识把握

1.hào;yuè;yì;bǐnɡ;duó;xù。

5.(1)见赏析一。(2)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策略:①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②外结孙权,内修政理;③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现实意义:运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等。(3)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4)见美点三。(5)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类文阅读

示例如:阅读《隆中对》,我们感叹诸葛亮的才智;阅读本文,我们感受到后世对名人的敬仰等。

考题回放

1.C。2.(诸葛亮)经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对此当时没有人认同。3.①刘备处境危急,急需贤人相助;②诸葛亮是“卧龙”(可与管仲、乐毅比肩的贤人);③刘备器重、信任徐庶。

猜你喜欢

管仲刘备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管鲍之交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诸葛亮隆中决策
相面
鲍叔牙与管仲
徐庶以马试刘备
刘备的江山不是哭出来的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