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2015-08-04吴玲
吴玲
【摘 要】在高职德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维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德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德语课外活动等。
【关键词】高职 德语教育 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德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德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因此,必须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教育实习和阅读大量教育著作的过程中,我对提高高职学生德语的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把握良机,渲染德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堂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唱一些德语歌曲,开展“请猜猜”“做个游戏”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德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今,“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使用德语的能力。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2.互动的师生关系。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有一定的观念(诸如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所以,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例如,“教师教学有热情、有方法→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这就是师生互动的正效应。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德语。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初学德语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态度,而应该多关心鼓励学生,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多方面着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德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德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要更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2]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Z.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组委会.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丛[Z].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