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说文解字注》中的假借字
2015-08-04韩妍
韩妍
【摘 要】假借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历来是广受语言学家们重视的一个课题,清代学者段玉裁在其著作《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中对假借这一现象进行了更为详尽地注释、说明,并多处引用文献加以证明,还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假借理论。本文试从段玉裁的假借理论及其分类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总结了其在假借上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关键词】《说文解字注》 假借理论 分类
一、《段注》假借理论
假借是古代汉语里一种普遍的用字现象。在甲骨文中,假借字的数量最多,约70%。先秦经传也多用假借字。因此,历代治小学者对假借这一现象都很重视,做过很多研究。清代是我国小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文字、音韵、训诂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段玉裁凭借其在音韵方面的造诣和训诂方面的修养,在《说文解字注》中指明假借现象,并将假借字看作是一个表音符号,通过借字字音提供的线索求得借字所表示的本字。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也论述了他对假借的看法,其中有很多精妙之论,但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观点。
1.假借三变说
假借字在古代文献中十分普遍,认识假借对于正确理解古代文献和研究词义都是十分重要的。清代小学家常说,不明假借不能读古书。段玉裁对假借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他说:“大氐叚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叚借。又其后也,且至后代伪字亦得自冒于叚借,博综古今,有此三变。以许书言之,本无难、易二字,而以难鸟,蜥易之字为之,此所谓无字依声者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57页。文中《段注》即为其简称)段玉裁在这段话里清楚地辨明了造字假借、用字假借和后代伪字三者之间的区别。“本义既明,则用此字之声而不用此字之义者,乃可定为叚借。本义明而叚借亦无不明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57页)他在这里以明了、简洁的语言说明假借的本质是“用此字之声而不用此字之义者”。
2.假借用此字之声而不用此字之义
段玉裁认为许书之作是为了正本清源, “故为之依形说音义,而制字之本义昭然可知;本义既明,则用此字之声而不用此字之义者,乃可定为叚借,本义明而叚借亦无不明矣”。
他的意思是,许慎根据每个字的形体分析出它们的本义,一个字的本义只有一个,凡是典籍中不用本字本义的现象,不管借义与本义有无联系,都属于假借。这就是段玉裁假借思想的核心。由此可见,假借字与本字主要是在声音上发生联系。段玉裁指出:“叚借以音为主,同音相代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32页)“叚借取诸同部者多,取诸异部者少”。段玉裁还指出了假借须是古音相同或相近。
3.从形、音、义“三者互相求”论述假借
段玉裁在“缇”字下曰:“凡古语词皆取诸字音,不取字本义,皆假借之法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50页)段氏认为明假借必须以音求形,以形说义,即通过借字提供的声音的线索求得本字,然后以本字说本义,本义明而后假借亦明。他在这方面有精辟的论述,如:“许之为是书也,以汉人通借繁多,不可究诘,学者不识何字为本字,何义为本义,虽有《仓颉》《爰历》《博学》《凡将》《训篆》《急就》《元尚》诸篇,扬雄、杜林诸家之说,而其篆文杂乱无章,不能使学者推见本始,观其会通,故为之依形说音义,而制字之本义昭然可知。本义既明,则用此字之声而不用此字之义者,乃可定为假借,本义明而假借亦无不明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57页)
4.提出了“以字考经,以经考字”
段氏所提倡的“以字考经,以经考字”,是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他在注《说文》的过程中,根据《说文》提供的“本义”,参照他所定的古韵十七部,结合古典文献中的用字情况,尽可能地指出何谓本字,何为借字。他认为:“凡治经,经典多用假借字,其本字多见于《说文》。学者必于《尔雅》、传、注得经义,必于《说文》得字义。既读经注,复求之《说文》则可知若为假借字,若为本字,此治经之法也。”《说文》《尔雅》相为表里,治《说文》而后《尔雅》及传注明,《说文》《尔雅》及传注明而后谓之通小学,而后可通经之大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84页)段氏所谓“以字考经,以经考字”,也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证词义,这种方法也是求本字、明假借的方法。
二、《段注》假借分类
假借现象看起来很复杂,但是规律性很强,只要掌握假借以表音为主这一特点,就可以在纷繁复杂中求得规律。段玉裁从语音方面论述假借条件:“凡假借必同部同音”“凡假借必取诸同部”“凡假借多叠韵,或双声也”。并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归纳出假借的两种类型,即同音假借和近音假借。而后者又包括双声假借、同部假借、异部假借。
1.同音假借
即本字和借字的声、韵在上古皆同,例如:
录,《说文解字》:录,金色也。从金录声。力玉切。
《段注》:录与绿同音。金色在青黄之闲也。叚借为省录字,虑之叚借也。故录囚即虑囚。云庸录者,犹无虑也,言其猥。从金彔声。
按: 录、虑二字在《段注》中的音相同,属同音假借。录、虑同为鱼部来母,声纽、韵部完全相同。因此,录、虑为同音假借。在古代文献中亦有不少例证,如:
《别雅》:“虑事,录事也。虑囚,录囚也。”《左传·宣十一年》:“令尹蒍艾猎城沂使封人虑事,虑事即录事也。”《唐书·百官志》:“大理寺掌折狱详刑,凡罪系者五日一虑。”“五代唐明宗天成二年初,令长吏每旬虑囚。”
《通雅》云:“虑囚,本录之去声,力具切,遂讹为虑囚,今京师呼绿布为虑布,菉豆为虑豆,是可推也。”
偶,《说文解字》:偶,桐人也。从人禺声。五口切。
《段注》:按木偶之偶与二枱并耕之耦义迥别。凡言人耦,射耦、嘉耦、怨耦皆取耦耕之意,而无取桐人之意也。今皆作偶则失古意矣。
按: 偶、耦二字在《段注》中的音相同,属同音假借。偶、耦同为侯部疑母,声纽、韵部完全相同。因此,偶、耦为同音假借。在古代文献中亦有不少例证,如: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偶叚借为耦。
《叶韵彚辑》:偶,五口切。合也匹也二也对也谐也通作耦。
《广雅疏证·释地》:耦之言偶也。考工记匠人。耜广五寸二耜为耦。郑注云:古者耜一金两人倂发之。
《集韵》:偶,语口切。《说文》桐人也。一曰俪也。通作耦。文十一。
汲,《说文解字》:汲,引水于井也。从水从及,及亦声。居立切。
《段注》:《广雅》曰:汲,取也。古书多用汲汲为彶彶,同音假借。从及水。本作从水从及,今订。及亦声。居立切。七部。小徐本从水及声。
按: 汲、彶二字在《段注》中的音相同,属同音假借。汲、彶同为缉部见母,声纽、韵部完全相同。因此,汲、彶为同音假借。在古代文献中亦有不少例证,如:
《说文通训定声》:汲,假借为彶。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子部,孳汲汲生也,皆借汲为彶,《广雅》孜孜汲汲,剧也。
《广雅疏证·释训》: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汲与彶通,彶彶各本皆作汲汲,此校书者以意改之也。
《众经音义》卷五、卷十三并云:《广雅》彶彶遽也。字从彳,今皆从水作汲据此则。《广雅》本作彶。后人乃作汲耳。今订正。
2.近音假借。
近音假借又包括双声假借、同部假借、异部假借。
(1)双声假借,如:
洒,《说文解字》:洒,涤也。从水西声。古文为洒埽字。先礼切。
《段注》:凡言某字古文以为某字者,皆谓古文假借字也。洒洒本殊义而双声,故相假借。凡假借多叠韵,或双声也。《毛诗》:洒埽四见。《传》云:洒,洒也。郑注《周礼·隶仆》、韦注《国语》皆同。皆释假借之例。若先郑云洒当为洒,则以其义别而正之,以汉时所用字正古文也。
按: 根据郭锡良的《汉字古音手册》,洒为支部山母,洒为脂部山母,二字乃双声假借也。古文献中的例证亦有不少,如: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夏官隶仆掌五寝之埽除粪洒之事,注云:洒,洒也。郑司农云:洒当为洒。
(2)同部假借,即借字与本字属于相同的韵部。例如:
莠,《段注》:禾粟下扬生莠也。禾粟下犹言禾粟闲也。禾粟者,今之小米。莠,今之狗尾艹。《七月》传曰:扬,条扬也。从艹秀声,读若酉。与久切。三部。古书多借为秀字。
按: 莠、秀二字在段玉裁所立的十七韵部中同属第三部,所以二者属于同韵部的假借。按照郭锡良先生所定的《汉语古音手册》以及王力先生所定的上古音系统,莠,幽部喻母;秀,幽部心母。心喻领纽。古代文献中的例证有: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诗》释文引作莠,汉讳秀而代以莠,似是古本然秀。
《说文解字义证》:大田不稂不莠,《传》云:稂,童粱也。释文引本书禾粟之莠,生而不成者,谓之童蓈也。《尔雅》释文亦作莠,《馥案》诸书秀字多作莠,此谓禾粟之秀,汉讳秀。
《洪武正韵》:桀桀秀也,诗维莠桀桀。
慧,《说文解字》: 慧,儇也。从心彗声。胡桂切。
《段注》:人部曰:儇,慧也。二篆为转注。慧古多叚惠为之。从心彗声。胡桂切。十五部。
按: 慧、惠二字在段玉裁所立的十七部中同属第十五部,所以二者属于同韵部的假借。慧,月部匣母;惠,质部匣母,匣母双声,月质旁转。古代文献的例证有:
《别雅》:慧露惠露也。《文选》沈约、徐安、陆王碑振平慧以字,小人又慧露沾吴仁风被越惠并作慧。《汲古阁本》俱刻作惠,按韩非子说林惠子亦作慧子,二字古竟通用无别。
《广雅疏证·释诂》:辩者,《大戴礼·小辨篇》“寡人欲学小辨以观于政卢”,辩,注云:小辨谓小辨给也。《晋语》云:巧文辩惠则贤,辩辨慧惠并通。
顿,《说文解字》:顿,下首也。从页屯声。都困切。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按当作顿首也。凡言供顿,顿宿皆取屯聚意。多假顿为之。又多假顿为钝。屋顿也。顿之言钝,谓屋钝置无居之者也。
按: 顿、钝二字在段玉裁所立的十七韵部中同属第十三部,所以二者属于同韵部的假借。顿,歌部滂母,钝,歌部帮母,帮滂旁纽,歌部叠韵。所以,顿、钝为旁纽假借。古代文献的例证如下:
《广雅疏证·释诂》顽者。如淳注。《汉书·陈平传》云:顽顿谓无廉隅也。顿与钝同,《孟子·万章篇》云:顽夫廉。
(3)异部假借,即借字与本字属于不同的韵部。例如:
诹,《说文解字》:诹,聚谋也。从言取声。子于切。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左传》:咨事为诹。《鲁语》作咨才。韦曰:才当为事。按《释诂》:诹,谋也。许于取声别之曰聚谋。《仪礼》今文假诅为诹。从言取声。子于切。古音在四部。
按: 诹,在段玉裁所立的十七韵部中属第四部,诅,属第五部。二者属于不同韵部的假借。诹,侯部精母;诅,鱼部庄母。精庄准双声,鱼侯旁转。所以,诅、诹 为准双声、旁转假借。
悼,《说文解字》: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从心卓声。徒到切。
《段注》:悼,于惧义相合。《小雅》:上帝甚蹈。传曰:蹈,动也。谓蹈卽悼之叚借也,故郑申之云蹈读曰悼。从心卓声。徒到切。二部。
按:悼,在段玉裁所立的十七韵部中属第二部,蹈,属第三部,二者属于不同韵部的假借。悼,药部定母;蹈,幽部定母。定母双声,药幽旁对转。所以,二者为旁对转假借。在古代文献中的例证有:
《毛诗》正义:上帝甚蹈,无自昵焉。蹈,动。昵,近也。笺云:蹈读曰悼。今幽王暴虐,不可以朝事,甚使我心中悼病,是以不从而近之。蹈音悼,郑作“悼”,病也。
《诗经小学·小雅》:上帝甚蹈。《笺》云:蹈读曰悼,按《桧传》悼动也,此传蹈动也。
三、段玉裁的假借成就与不足
清代,我国传统小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古音学的蓬勃发展使清代学者对假借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段氏在对《说文解字》进行训释时,既注意到了字的本义,也注意到了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段玉裁对假借的研究,在我国传统语言学的假借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提出了“真假借”的概念,指明了假借的本质是依声,与义无关。同时解决了文献资料中的大量假借问题,其方法多为后世效仿。
2.尽管在《说文解字注》中假借和引申有重合的情况,但在大多数例证中,段玉裁对假借和引申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是非常清楚的,并提供了大量语料。
3.其论述,为同源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段玉裁的假借研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其中也有一些欠妥之处。例如:段玉裁的“真假借”概念虽与本义无关,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等因素决定了在《段注》中还是会有一些假借与意义引申有关,从而导致其将本义、借义无联系的假借字解释成了本义、借义有联系的假借字,并把引申与假借等概念混淆。
总之,段玉裁假借观中既有论证充分的地方,也有妄下结论之处,并且从正反两方面为训诂学假借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引。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周大璞.训诂学初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刘金荣.说文解字注中的声训[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10).
[7]郑贤章.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的假借观[J].古汉语研究,1998(2).
[8]李先华.论说文解字注音声求义[J].河南大学学报,19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