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改革

2015-08-04王芳

教育界·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政教育改革

王芳

【摘 要】高校作为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场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其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环境下,高校如何改革传统环境下的思政教育观念及方式、如何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以及如何积极推进思政教育创新,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就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机遇、挑战展开讨论,并提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方法,旨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网络环境 思政教育 改革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学生面临思想观念、心理情感和道德意识的多重冲击,也促使思政教育工作者转变思路,改进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实行选课走班教学,没有固定教室,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较为松散;另一方面,教师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信息技术感到力不从心,出现职业倦怠和发展“高原现象”。基于以上现状,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成为当前网络时代思政教育的新途径。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

当代大学生热衷于微信、微博等网络技术的使用,这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轻松和便捷,对于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也更加自由,他们能够迅速并熟练掌握网络的使用。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能够使大学生更加便捷地在第一时间获取各方面信息;另一方面,虚拟世界使得大学生不受现实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从而忽略社会责任。其中还有部分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中,远离现实人际交往,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正是网络的便捷带来了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密切关注的方面。

(二)网络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

过去的大学学习主要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在教室进行的课堂学习。网络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大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手机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不仅能够达到原有的课堂教学效果,还能进行交互式学习并能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时间。在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方便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同时,我们要意识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老师能够将过滤过的经验成果传授给学生,但是网络的海量信息未经处理和甄别,对于思想和行为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很多片面、错误甚至是低俗的信息将对他们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

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工作,但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起到应有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在社会形势不断变化的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未能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单向灌输式地说教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单向的老师说教、学生聆听,即老师站在台上讲课,学生坐在台下听课,老师处于知识的权威位置,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的说教不允许受到挑战,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讨论和平等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应该是通过学生思想上的充分认可和主动接受,进而外化为言行上的规范和文明。但目前存在的这种单向说教模式的特点为外部的强加,是强行地灌输知识,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良好目的,反而容易激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二)纯粹知识性地积累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德育工作被异化成了知识积累的过程,通过说教、讲授来开展;通过背书、做题来巩固;通过卷面测试来考核,这种形式大大忽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显然与新时期的任务不相符,也与新时期青少年的个性特征不相容。大学校园里的思想政治公共课程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但很多大学生反映该课程的一些老师在讲课时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少有感情和价值的倾向性;在考察环节,依然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范式,老师划重点,学生死记硬背,考试前鹦鹉学舌,考试后一忘而光,这种难以触及心灵和精神层面的知识积累不符合德育工作的要求。

(三)被动任务式地执行

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不同,思想教育工作要靠长期的全方位立体型影响去塑造大学生的德行,它侧重于环境的熏陶而非技术的传授,它的实效也是难以在短期内凸显和测评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仅仅依赖于专业工作者如团委老师、辅导员的任务式执行。但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看到思政工作只有有关代课老师及班主任、辅导员在进行,高校并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更没有有效地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思政资源,思政工作的落实缺乏环境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德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协作,不用心的教育无法达成教育效果,被动式的任务执行无法真正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三、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网络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明确网络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最大程度发挥网络的优势,是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网络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首先,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具有传统媒介难以比拟的独特优势,如信息量大、时空限制小、信息更新快等,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其次,网络能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手段。传统的思政教育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网络可以传送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使教学手段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更容易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了高校思政教育手段。再者,网络打破了思政教育时空限制。传统的思政教育时空限制较大,覆盖面和受教育面有限,思政教育工作效果自然不尽人意,网络则打破了时空限制,构建出地域最广、信息量最大的全球信息系统。高校的教育空间不再囿于校园,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辐射力。

(二)网络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首先,网络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长时间面对电脑,缺乏体育锻炼,导致体能下降、视力模糊、生物钟紊乱、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等不良生理反应。其次,网络腐蚀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特征,它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泄和伪装的环境,大学生可以在网上扮演与自己截然不同的角色,放弃道德束缚,肆意发泄,久而久之,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被弱化。最后,网络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冷漠。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失去了许多与他人交流和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

四、网络思政教育改革途径

(一)提升思政工作者的媒体素养, 加强思政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思政教育功能,利用新媒体做好思政教育工作,这需要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只有通过对思政工作者的培训,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体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育人功能。因此,要想提升思政工作者的媒体素养,一方面要加强有关新媒体的技术培训,提高思政工作者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思政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加强技术培训,掌握熟练使用新媒体的技能,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思政工作者需要认真学习传播学知识、掌握传播技巧。在信息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

其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联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学生干部本身来自学生群体,他们了解学生,所以他们的观点、思想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在新媒体这样的特定背景下,在学生干部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媒体队伍对于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格外重要,这不仅有利于拓展思政教育工作的空间,而且有利于提升工作的实际效果。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新媒体队伍,首先,要选拔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有责任感的学生干部;第二,要加强培训和学习,强化学生应对新媒体意识形态功能的风险意识,提高对消极意识形态的警惕性,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形式,提高学生干部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工作能力;第三,要健全考核制度,通过考核评价激励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在考核评价过程中更多地要采用正向评价。

(二)占领网络新媒体的思政阵地, 创新思政工作平台

新媒体网络作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沟通交流的平台,是需要思政工作者主动占领的新高地、新阵地。通过巧设载体、搭建平台,使之成为思政工作的有力抓手,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人生观。借助这一平台,思政工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和学生保持联系与交流,第一时间了解学生信息,讨论热点问题。并针对个别学生关注的问题,单独、私密地进行沟通与交流,保证学生的隐私,使学生更愿意通过这种形式来和思政工作者分享内心的疑虑与困惑,使思想政治工作植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另外要强调教师体验先于学生体验,保持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先进性”。很多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不顺利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教育者对网络知识理解还不及学生,这直接导致了网络思政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出现了与学生需求的“脱节”。高校要在参与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师中建立定期学习网络知识的制度,力求达到网络知识先于学生了解,网络动态先于学生掌握,网络应用先于学生体验,网络技术先于学生精通。只有思政教育工作者比学生离网络更近,才能在网络教育上比学生更有主动性和发言权。

(三)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网络化, 遵循网络传播规律

高校应结合线上和线下的教育形成整合的思政教育方式,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的“存在感”。网络最终还是工具,网络思政教育也不是脱离传统线下教育而独立存在的教育形式。要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网络化,就要实现线上和线下教育的结合。现实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网络平台反映出的问题通过线下的工作予以解决,使我们的网络思政教育真正的有血有肉。要让学生接受网络思政教育,首先就要让学生信任网络思政平台,相信网络思政工作者。此外,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必须遵循网络传播的规律,要能真正开放,真正交互,真正让学生觉得网络思政平台的另一端有人在,是能交流的。只有遵循网络传播的规律,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网络化改革。

总而言之,为适应新环境的要求,高校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积极推进思政教育网络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必须遵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原来的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利用新媒体,通过采用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新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而解放思想,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辐射力和活力,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杨纯婷.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报,2013(01).

[2]洪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报,2012(01).

[3] 陆中恺.高职学生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播障碍突破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1).

[4]闫晓静.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河北北方学院,2011(01).

[5]徐海鑫.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01).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思政教育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