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提亚内部可视化技术与家庭动态图在家庭互助团体中的实践与应用

2015-08-03杨凤胡洁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5期
关键词:动态图萨提亚引导者

杨凤?胡洁

摘要:家庭重塑是萨提亚模式的经典治疗技术,能帮助来访者提升自尊感、改善沟通、增加家庭亲密度,而内部可视化技术是萨提亚家庭重塑技术的简化和变式。家庭动态图作为主题绘画的一种,可以探索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亲密程度。萨提亚内部可视化技术与家庭动态图主题绘画的结合,应用在家庭互助团体中,可以快速地把握求助者的家庭动力关系,并为探索和解决求助者的家庭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内部可视化技术;家庭动态图;家庭互助团体分类号B849家,是心灵的港湾,是每个人内心最安全的地方。如果家出现了问题,那么心灵的栖身之所就没有了,而那里也就会变成一个人最脆弱、最不愿提及的地方。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学派中的一支,强调从家庭系统和整体的角度看待个体的心理问题,为家庭疗伤。家庭治疗内部划分为不同的学派,比如代际派、结构派、策略派、体验派等,各学派之间也逐渐趋向整合(窦斌陈,青萍,2010)。其中,体验派的萨提亚模式是由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创建,该模式将家庭看作是一个系统,认为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各种技术扰动整个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提升来访者的自我价值,挖掘自身潜力,帮助来访者应对个人问题(常红丽,2010)。萨提亚模式可以应用于处理夫妻关系、家庭关系、自杀、性侵犯、家庭暴力、抑郁、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双相障碍、解离人格障碍、焦虑等问题(John,2002)。

萨提亚模式最为重要的治疗技术就是家庭重塑,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戏剧化体验方式,让我们可以深入探索我们的家庭和心理问题的根源,帮助人们从压抑的童年生存信念中解放出来(维吉尼亚·萨提亚,2006)。它不需要原生家庭成员出现,而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助来访者雕塑出自己的家庭(刘杨,熊青,陈新,2013)。在实施时,家庭重塑通常是在一个大组中(从15人到几百人不等)完成的,并且需要1~3天时间(6~20小时)。开始前需要提前筛选主角,制作家谱图、家庭生活编年史和影响力车轮。这些工作帮助我们了解主角想要改变什么,协助我们探索主角的原生家庭中的特定事实。然后主角现场自由选角色,在团体中邀请其他参与者扮演他(她)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引导者澄清主角的目标与渴望,按照四个行动模式开展家庭重塑:雕塑原生家庭;雕塑主角父亲和母亲的原生家庭;雕塑主角父母的约会、求爱和婚礼场景;重新雕塑主角的原生家庭(维吉尼亚·萨提亚,2007)。

内部可视化技术是经典家庭重塑技术的简化与变式,没有外在的戏剧化表现过程,而是引导者帮助主角逐渐觉察、接纳和改变那些仍然需要注意的方面。内部可视化技术与经典家庭重塑技术一样,利用家谱图、家庭编年史、影响力车轮,探索和发现主角想要改变什么,协助我们探索主角原生家庭的特定事实,但它将注意重点放在某个关键的影响或是未满足的期待上(维吉尼亚·萨提亚,2007)。主角会被引导着经过各种场景去探索家庭的动力、应对模式、未被满足的期待等。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且可以在中间多次暂停。内部可视化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提前确定的主角还需要与咨询师一起花费大约3个小时完成家谱图、家庭编年史、影响力车轮,这会降低内部可视化技术的时间效率。尤其是在团体中进行这样的工作,很多时候受客观因素影响,咨询师与团体成员无法预先准备,需要现场完成这些工作,过程中团体成员若有离场或不耐心的表现反而会对主角造成伤害。

绘画是人们最适宜的心灵表达方式,人们可以运用绘画将自己的经验与感受,象征性或具体地展现在图画当中。绘画作为一种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形式,主要分为三种:自由绘画、主题绘画、完型绘画。其理论基础都是投射原理及大脑功能偏侧化理论,而作用机制是利用价值中立的艺术符号将前语言的情绪体验可视化,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更快地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张振娟,2006)。绘画疗法的基本过程包括建立互信关系、绘画艺术活动、分享和对话、评估与诊断、治疗与改变等几个步骤,这几个步骤之间并非线性的关系,可视当事人的具体治疗情况做适当调整(陈艳,2010)。

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伯恩斯和哈佛德·考夫曼(Burns & Kaufman)发现在一般绘画投射测验中缺少动感,因此指导儿童进行一种家庭动力绘画,并在1970年出版了《家庭动力绘画》一书,从此动力元素被引入绘画测试中。家庭动态图是主题绘画的一种,通过求助者在纸上的对原生家庭的绘画,呈现其家庭的成员构成、互动关系和家庭环境(赵婉黎,刘云艳,2006)。绘画过程中,作画者不会感觉被攻击,阻抗较小,这有利于真实信息的收集(张振娟,2006)。

家庭动态图与内部可视化技术结合,可以将两者的优势互补,家庭动态图起到收集信息、评估诊断的作用,内部可视化技术则起到转化疗愈的功能。以笔者组织的高中生家庭互动团体为例,将这两种技术结合,能高效快速地把握求助者的家庭主要特定事实,为探索求助者的家庭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

1建立互信关系

通过笔者的宣传,感兴趣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家庭互动团体活动,分享自我,探索自我。活动开始前,所有参与学生绕圈发言自我介绍后,一起宣读活动契约,并签上名字,要求信任彼此、真诚分享、遵守约定、绝对保密,营造安全信任的心理环境。

2绘画艺术活动

所有参与者按照笔者的要求,在A4纸上完成主题绘画:家庭动态图。其指导语如下:请画出你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包括你,正在做某件事或从事某项活动。尝试画完整的人,不要画漫画或者火柴人。

3分享与对话

参与者画完之后,团体内部进行简单的分享,回答以下问题:这是哪儿?他们是谁?他们在做什么?此刻,你内心有什么感受?参与的分享者回答完后,其他聆听者用掌声表示支持与感谢。

4评估与诊断

团体成员依次分享,笔者根据其分享的内容,评估分享者的家庭动力关系,并确定出主角。分享过程中,家庭动态图所呈现的信息,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作画者的内心对家庭的感受。笔者在现场甄选主角的过程中,发现参与者分享的家庭动态图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图1的作画者是一个男孩,在分享过程中,他的内心始终充满了喜悦和幸福感,并热情洋溢地说道:这是我们家客厅,我们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和我窝在沙发里,吃着水果,看着电视。此刻,我们很轻松,我感觉很开心,很幸福!

在这幅作品中,线条细腻,刻画生动,体现出人物关系和谐,家庭环境轻松,画中人物心情愉悦,自然放松。茶几上堆满了水果与食物,表明家庭充满爱(李洪伟,吴迪,2009)。墙上的合影中一轮耀眼的太阳照耀着三口之家,这也是作画者内心对家庭最真实的感觉:幸福温暖。

图2的作画者是一个女孩,在分享过程中,她始终低着头,声音细弱,轻轻地说着:这是我们家客厅和厨房,晚上7点的时候,只有奶奶在家忙碌准备晚餐,爸爸妈妈还在工作,我正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此刻,奶奶内心很孤单,我心里感觉也很难受。女孩在分享的过程中,声音哽咽,抽泣着分享完自己的感受。

在这幅作品中,作画者并未按照要求呈现家庭的每一个人物,她选取了一个时间点,只有奶奶一个人在家。这个女孩情感很细腻,在分享的过程中,奶奶的孤独触及到她内心对奶奶的爱。生活中,照顾老人的事情,更多应该由她的父亲和母亲承担,但是画面中父亲和母亲却没有出现。这幅图画的背后似乎隐藏着女孩复杂的情感。

图3的作画者同样是一个女孩,集体作画的时候,她迟迟不肯动笔,笔者注意到后,简单询问原因,她说还没有想好。当她看到大家都快要画完的时候,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结果短短几分钟,她的作品就完成了。她在分享的时候,声音较为紧张,也有不耐烦的感觉:这是我们家客厅和厨房,爸爸在看电视,妈妈在做饭,此刻我内心没什么感觉。

笔者好奇地问,此刻你在哪儿?女孩答道:反正不在画里。在家庭动态图中,如果作画者没有画自己,一般表明他(她)感到被家庭抛弃或不受重视,有时也传达出作画者拒绝家庭、不融入家庭的信息(李洪伟,吴迪,2009)。从这个女孩的作画过程,包括分享中的表达,发现这个女孩不太愿意去分享她家庭的更多细节。画面中,线条简单,刻画模糊,甚至在画爸爸妈妈的时候,仅仅是用“火柴人”的形象简单地表达。无论是作画,还是分享,这个女孩都不愿过多提及自己的家庭。当她说道“此刻我内心没什么感觉”时,她的内心对这个家庭是抵触、甚至排斥的。至于是什么原因,只有单独进行个体辅导,才有机会对她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比较后发现,第一类作品中的家庭充满爱与温暖,这是圆满的;第二类作品中的家庭可以感受到爱,但这种爱没有表达,没有流动,萨提亚内部可视化技术较为适用于这类家庭;而第三类作品家庭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过于复杂,用内部可视化技术直接处理家庭情感问题难以深入。

5治疗与改变

根据现场的判断,笔者选择了第二幅作品的那个女孩(化名:小粟)参与萨提亚内部可视化技术的家庭辅导。当小粟听到笔者的邀请后,她很大方地表示愿意参与这个过程。坐下后,笔者带领女孩进行简单的自我调节,放下紧张和焦虑,去体验这个过程。

调适好后,笔者引导小粟开始选角,小粟很快就找到了扮演自己奶奶的同学。这位同学来到小粟旁边,开始扮演奶奶在厨房忙着做饭。笔者继续让小粟挑选扮演自己爸爸的同学,此刻,小粟低下了头,不停地摇晃,表示不愿意;当笔者询问其原因,小粟开始边摇头边哭泣。于是笔者让其挑选扮演自己妈妈的同学和扮演自己的同学,小粟一直摇头并哭泣着。

由于小粟突然地情绪波动,拒绝挑选角色扮演者,笔者决定先调整其情绪状态。进行几次深呼吸后,小粟稍微好了一些。于是笔者继续征求其意见,让小粟自己作出选择:小粟,没想到此刻你的反应会如此强烈,如果你想停止,我们可以立刻停下来;但如果你想继续,我会邀请你自己扮演你自己,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愿意继续吗?听完笔者的话,小粟点头表示愿意继续,于是笔者作为引导者邀请她走到“奶奶”的面前。

访谈实录节选:

引导者:现在请你自己扮演自己,放学了,回到家,放下书包,奔向厨房,来到了奶奶面前。

小粟:好……

(于是小粟慢慢走到“奶奶”面前。“奶奶”此刻转过身,开始微笑。)

引导者:你看,奶奶在对你微笑,平时奶奶也是这样慈祥吗?

小粟:是的。

引导者:奶奶,你可以告诉孙女此刻内心的感觉吗?

“奶奶”:嗯。(对着小粟)我看到你感觉很开心。

引导者:小粟,听到了吗?奶奶见到你就很开心。你有什么要对奶奶说的吗?

小粟:(沉默不语……)

(生活中,小粟是一个不善表达的女孩,她不愿意选择同学扮演爸爸妈妈和她自己,背后肯定有原因,而她一直摇头,不停地哭。也许小粟还没准备好,或者觉得环境不够安全,不愿触及这部分感受。根据小粟的表现,利用内部可视化技术可以帮助小粟去表达自己对奶奶的爱,与奶奶联结,让小粟与奶奶之间的爱流动起来。)

引导者:好,这样,接下来,请你面对奶奶,我说一句,你跟着我说一句。

小粟:(点头)好。

引导者:奶奶,我感觉您很孤独。

小粟:奶奶,我感觉您很孤独。

引导者:虽然爸爸妈妈他们很忙,他们没有时间精力细心照顾您。

小粟:虽然爸爸妈妈他们很忙,他们没有时间精力细心照顾您。

引导者:我是您的孙女。

小粟:我是您的孙女。

引导者:我却得到您细致周到的呵护,非常非常感谢您。

小粟:我却得到您细致周到的呵护,非常非常感谢您。(抽泣着)

引导者:我爱您!

小粟:我爱您!(抽泣着)

引导者:我真的很爱您!

小粟:我真的很爱您!(抽泣着)

引导者:我希望未来有一天,等我长大了。

小粟:我希望未来有一天,等我长大了。(抽泣着)

引导者:我能做一些我能做的事情,去报答您,感谢您!

小粟:我能做一些我能做的事情,去报答您,感谢您!(抽泣着)

引导者:谢谢您,奶奶!

小粟:谢谢您,奶奶!(抽泣着)

引导者:现在你想不想听奶奶可能会说什么?

小粟:嗯。(点头)

引导者:现在请奶奶给孙女说一些你内心的感受吧。

“奶奶”:孙女,我照顾你,关心你,是因为我是你奶奶!我也爱你!奶奶可以照顾好自己,我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引导者:奶奶给孙女一个拥抱吧。

(“奶奶”走上前,紧紧地抱住小粟。小粟也紧紧地抱住“奶奶”。两人相拥的时候,引导者告诉其他团体成员:如果你能理解小粟的感受,请你上前将你的双手放在她和“奶奶”的背上,让她们能够感受到你的支持。当同学都围绕着小粟和“奶奶”时,引导者开始播放音乐《让爱传出去》。)

如图4,拥抱仪式之后,奶奶的扮演者完成“去角”工作,与周围的观众一起分享在整个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分享的过程让主角小粟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与支持的,同时这也能对团体的其他成员的成长和疗愈起到重要作用(威尔金斯,2009)。主角听完后,也分享了自己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并对今天帮助她的所有同学表达了感谢。

通过对家庭动态图的解读,咨询师可以快速评估作画者的家庭动力关系;而萨提亚内部可视化技术侧重于某个关键影响和未表达感情的处理,有着短时高效的效果。在团体中进行家庭辅导时,咨询师利用绘制家庭动态图替代家谱图、家庭编年史、影响力车轮,与萨提亚内部可视化技术相结合,优势互补,创造性地探索出家庭互助团体的工作方式,在该类团体辅导中具有很好的实践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动态图萨提亚引导者
正确把握教师角色转变合理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白描画禽鸟(十四)
白描画禽鸟(十二)
白描画禽鸟(六)
白描画禽鸟(七)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一例人际交往敏感的个案辅导报告
萨提亚“冰山”隐喻理论对生命化写作教学的启示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