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有效实施对策研究
2015-08-02王洪峰梁瑞华
王洪峰,梁瑞华
(1.周口师范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南 周口466001;2.河南工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450052)
当前,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结构转型升级难题,以互联网思维、机器人、3D打印、智能机械化等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不断冲击着传统经营理念,也衍生出对知识复合型、思想创新型、技能高精专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如近年来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生领域应用所造成的各类人才缺口高达2 000万.与此对应的是,虽然201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但却存在就业难、就业不对口[1]等问题.因此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思路与结构调整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该问题,教育部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应用转型发展战略,如2014年4月25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提出:高等教育以分类管理为前提,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实行存量优化、增量提质[2].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应用转型发展被视为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等问题的良药,得到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共识.笔者从目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新形势下构建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转型发展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与具体措施,以期为地方高校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1 目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发布,其核心思想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应用转型.从文件发布以来,利益攸关主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如地方政府方面,上海市建立了高校分类管理体系;重庆市政府组建了由市直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联盟;河南省安排了2亿元专项经费用于奖励补贴应用转型发展实施效果良好的高校;广东省专门设立了“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支持转型发展[2].各地方高校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积极主动联络企业等,寻找应用转型突破口.但从对地方高校调研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行业产业需求标准不符、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严重欠缺、学生对口就业困难等问题.
1.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行业产业人才需求标准匹配度不高
首先,地方高校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思路.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仍然处于“过去时”状态,即专业建设上是过去几年哪个专业热门上哪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则参照已有的“示范性试点”学校制定,很少面向未来综合考虑社会岗位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对相应人才知识储备与掌握技能的要求.这主要是由于地方高校社会知名度偏低和专业建设经费相对紧张,另外知名企业也更愿意与985、211或具有特色背景的高校(如船舶类专业)进行项目合作交流.(2)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及细节存在缺陷.地方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不太注重学科边界,而更多考虑教学内容难易度和学生接受能力.例如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因往届学生学习困难而直接取消,编译原理从大部分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消失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此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因缺乏必要的课程内容指引基本由任课教师决定,从而导致多门课程教学内容出现大面积重叠、缺乏知识梯度等问题.
其次,地方高校教学内容普遍空洞化、理论化,应用实践操作不足.应用型专业主要设置于理工类学科,且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专业知识够用但技能娴熟”为原则.但事实情况是地方高校师资以211、985高校硕博研究生为主,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课程组织能力和对特定专业实践技能要求的理解,教学过程中也很少考虑地方高校学生基础和学科边界,因此很多青年教师直接将母校课程知识体系生硬地搬到现有教学体系中,导致学生学习时感觉困难重重从而出现厌学、弃学等情绪.
最后,近年来地方高校都处于快速扩张时期,为保障基础设施工程的顺利开展,学校用于教学、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压缩到极致,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仿真实践机会.
1.2 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师资队伍严重欠缺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朱高峰认为,只有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推进教学改革,高校才能追赶、适应、引领产业发展.而事实情况却是:面临应用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缺乏实践经验,本身又没有技术专长.经过调研,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欠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应用型教师整体数量严重不足.目前,高职类院校双师型教师整体比例已达70%以上,而地方本科(特别是二本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普遍低于40%[3].这主要是由于地方本科高校人才招聘制度、职称评审机制等限制,地方本科院校师资主要来自于211、985高校的研究生,学术倾向较强;同时学校教师评价、职业晋升体系、激励机制等都有利于学术型教师.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2012年本科评估时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35%.(2)具有专业领域中高级资格认证教师更是凤毛麟角.由于职业激励机制导向等因素,高校教师更愿意将主要精力用于阅读论文、发表论文、争取高级别纵向科研项目上,所获成果既可用于展现学校综合研究基础实力,对教师本人更是多维度(经济奖励、项目争取、职称评审等)受益;教师若从事横向研究或者双师型技能提升等,最多获得部分资金支持,其他毫无益处.地方高校一般师资紧张,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因此作为教师本人,大多不愿意花费过多时间用于专业中高级资格认证的学习与考试.(3)缺乏企业高技能型人才与高校教师之间的双向流通机制.学校一般愿意为院士、特聘教授等给予超规格的地位与待遇,但不愿意为企业高级工程师进入高校校园提供支持政策,主要原因是高工虽然具有企业级技能应用能力,却不具有院士或者特聘教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4)学校关于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政策及经费投入也严重制约了教师技能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双师型技能对教师要求较高,短时间内效果并不明显,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不断学习训练积累经验和技能、考取专业中高级资格证书、获取行业高级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却在各项评优表先、职业晋升上毫无优势,这种事情很难得到教师群体的认可和支持.
此外,很多地方高校教师还担心教师地位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传统高校培养出来的,其个体发展思路亦是以追求学术为主干线,而转型给教师带来的要求是偏向实践的“双师型”,教师群体担心自己成为技师,丧失学者身份.
1.3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对口就业困难等问题
教育部高教司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4.5%,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总人数达到3 460万,其中部分省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开始步入普及化阶段,如山东省201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高达45.04%[4].
在高等教育入学率稳步提升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却面临尴尬局面.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50万人,比上年增长22万[5-6].但高校学生就业情况普遍不是很乐观,例如中国人才网2015年1月14日发布教育部直属75所学校的最低就业率只有88%[7],地方本科高校的真实就业率可能更低.与就业率低下并存的是许多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又难以找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智联招聘网发布数据显示:目前,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行业人才缺口高达2 000万[8].因此,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除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外,学生对口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如智联招聘网2014年针对财务会计、金融、计算机工程(含软件、网络等)、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艺术设计、环境工程、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生物工程等目前高校10大热门专业进行了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除了财务会计就业对口率超过60%以外,其他专业的就业对口率都不到30%[8].
2 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的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导致过去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实现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9].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源于升本后向传统高校取经,而忽略了学校自身特色,如教师研究水平、学生基本素养等,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无学术型的专精,也无应用型的技术.各地方高校也竭力推动应用转型,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涉及学校人才培养的“筋骨肉”,即人才培养方案、实践类教学场所与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这三个方面都是理论探讨容易实际践行困难的事情.下面,笔者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结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流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教职工晋升与激励机制、教师业务素质和学生应用技能提升等6个方面给出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高校有效实施的几点建议.
2.1 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科研环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体系
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肯定具有学习欲望,这种学习欲望需要学生具有专业认知度的情况下由教师激发,因此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教师的核心利益是职业收入与晋升,只有将教师核心利益与学生核心利益统一成一个整体,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做得更好.传统教学与科研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从地方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来看,科研(学术型较浓)对教学(强调应用实践)支撑作用不是很明显,同时教学对教师职业收入和晋升等方面支持度也有限,故教师教学积极性和付出相对较少,也极大地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
互联网思维因其提倡“人人奉献、人人获益”的商业策略获得了空前成功.因此,若能够设计使得人才培养利益攸关群体(主要包括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都可从中受益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会极大改善人才培养效果.为此,笔者提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培养架构体系,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培养架构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是核心.具体来说,学校要组织力量积极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并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向学校提出特色人才技能培养需求;学校通过调整职业收入分配和晋升机制影响教职工,消除教职工搞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后顾之忧;教职工为企业定向研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课件,并从企业获得相对不错的课程研发费用,同时教职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精心培养满足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人才;学生获得企业岗位技能后,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从事对口工作,企业也节省了员工上岗前的再培养成本;教师除了从企业获得课程研发费用外,还可依托特色课程项目积极争取高级别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形成教学反哺科研,教学科研双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从而支撑教职工职业晋升,实现事业和财富双丰收;学校通过教学改革项目激励机制扶持教学、促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获取较高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学生作为人才培养体系最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一方面可为人才培养项目的完善提供建议,另一方面也可积极参与教师科研,提升创新应用能力[10-11].
2.2 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度,打造人才闭环培养流程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学生对专业认知度的训练.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集中于学生政治思想管理,即“不出乱子”,很少进行专业技能教育.学生如果不能够正确认知专业知识的实践用途、就业领域以及未来前景,就很难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激发自主学习的激情[12-13].为此,笔者课程团队依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流程,具体参照图2所示.
按照图2描述,应用型人才培养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七个方面:(1)教学院部需通过资深教师学科专业讲解、工厂实景观摩学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使学生树立系统化专业知识体系理念,并对自己未来有清晰的职业定位;(2)课程教学团队依据真实生产案例场景,简化抽象制作课堂应用教学案例;(3)对教学案例的功能和任务依据实现技术或技能要求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分级划分,并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教学进度安排进行虚拟化场景建模;(4)建设应用仿真沙盘,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基础知识讲学与技能训练,本阶段知识学习强调“基础够用”原则;(5)依托实景教学实验室,通过综合模拟应用案例进行学生综合知识技能实训,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系统化应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通过创新研究、开放实验、各类专业竞赛等创新应用方式,巩固并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7)通过引进专业培训机构或者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和企业级应用等技能的综合培训,解决学校学生具备技能与企业人才技能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最后实现有效人才输出.
2.3 充分调研对口企业专业人才需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的是学生知识构建体系,更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时职业方向定位,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学科边界和市场需求.
首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学科边界划分为基础.一个学科专业一定拥有其独特边界划分,这是该专业存在价值的体现.一方面,同一学科内部不同专业虽拥有类似课程体系,但应突出学科边界.例如物联网工程与软件工程专业虽然都很强调软件研发,尤其是移动应用开发,但软件工程专业更多关注软件架构、软件方法论、软件测试等方面的内容,而物联网工程专业更侧重于软件开发技术,尤其是设备驱动、移动终端与无线传感器及生产设备之间的数据获取与关联控制等技术.另一方面,不同专业当课程同名时,教学内容也应突出学科边界.还以物联网工程与软件工程专业为例,两个专业一般都开设安全类课程,但软件工程专业主要强调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安全等,而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着重突出终端设备控制安全,即信息系统出现异常时,设备终端不能出现毁灭性事故.
图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操作流程图
其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突出市场专业技能需求.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对口企业真实的人才技能要求为基础,尽可能减少学生就业时再学习成本,真正起到学校与企业之间桥梁作用.就业部门负责人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如委派有经验的教师亲身参与企业对口人才招聘、企业人事部门调研、网络招聘信息等)获取企业真实的人才需求情况、专业人才技能要求情况等数据,以此为基础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做到所学即所用.
2.4 建设校企一体化研发机构,构建校企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所在区域存在地方企业与高校人才互相分离的怪象,即一方面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型企业由于区域、资金等限制,在人才引进方面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是拥有985、211工程学校硕博研究生水平的地方高校教师大量闲置浪费.这主要是因为:虽然地方高校教师团队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深度科研能力与横向科技攻关研发能力,但是相对985、211工程学校来说,地方高校所处区域位置、社会整体知名度等都相对较差,企业出于名人效应等不愿意与地方高校合作,以至出现人才、设备资源闲置浪费的局面.因此,鉴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学校应积极依托学校特色技术研发实力,一方面通过媒体宣传提高学校在特定领域的社会认知度,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技术对口企业,联合建设校企联合工程实验室及产品研发基地,构建校企一体化研发机构.企业主要负责市场开拓和产品需求调研,然后利用地方高校教师的技术研发优势进行产品关键技术攻关,同时让学生参与项目整个实施过程,培养学生适应工作能力.通过这种模式,企业不仅可降低企业产品研发和日常运行维护成本,而且获取了稳定的人才资源;教师通过实战型项目不仅可紧跟市场产品与技术主流,而且可大幅度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学生则可获得有效的实习实训机会,并为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目前,此类方式已有成功案例,如河南五建建设集团与郑州大学在新型空心叠合楼盖技术、扣件式钢管架支撑体系施工稳定性、绿色施工模糊综合评价体系、GFRP筋在基坑支护工程中应用、复合桩支护体系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及工程应用等领域进行了深度校企合作与技术研发,极大提升了相关项目的技术性能指标;参与项目教师在获得研发经费补贴的同时,也依托项目发表数篇高水平论文并获批多项国家专利,为职称评审准备了充足必要条件;参与项目学生也从实战项目中获得了走上工作岗位时不可或缺的经验积累.
2.5 变革教职工晋升机制与收入分配体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既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师,要想有效地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首要任务是完善教职工职业晋升与收入分配体系,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应用型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教师作为自然人,也需要通过努力工作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收入)与社会认可度(职业晋升).假设学校教师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职业晋升体系等导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偏差或者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则教职工一定会选择整体效益比胜过应用型教学和技能提升的工作内容,一旦教师工作中心偏移,再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流程都无效.因此,建议教师待遇与职称尽可能脱钩,充分体现津贴在教职工价值取向中的导向作用,即降低职称待遇差距,避免大锅饭与高职称惰性;同时加大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津贴预算及级差管理,精确量化工作内容、工作出色度等对教职工待遇影响,同时调整横向科研项目、教学科研项目、教学贡献等在职业收入、评优表先、职称晋升中的比重,让每位教职工劳有公平所得,形成学校工作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2.6 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建设与学生技能培训
首先,教师业务素质建设与技能资格认证建设相结合,提升教师应用型培养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具有高水平应用型技能的教师去实施,否则应用型人才培养都是空谈.目前,国家相关部门举办的行业中高级技能资格认证(如计算机领域高级软件工程师、系统架构师等)和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中高级认证(如数据库领域Oracle公司的OCP、OCM认证),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学校可将该类资格认证作为双师型人才考核和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业务水平.
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加强学生技能培训,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学生学习应用型技能时,在学习理解、掌握运用、提升创新等各个阶段都需要付出大量时间付诸实践.211、985高校的学生自学、自控等能力较强,假期基本在自主参与各类知识与技能培训学习和社会实践,而地方高校学生学习力、控制力等相对较差,若没有外力加以科学引导与约束,很容易形成“四年大学浪费青春”的现象.因此,为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各教学院部应科学引导社会知名培训机构、企业、教职工等有针对性地举办平时短期技能培训、寒暑假技能理论与知识系统培训等讲座与学习班,以提升学生应用型技能.
3 小结
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高速扩张期,尤以地方本科高校升本为特色.限于建设周期短、学生规模扩张迅速等原因,地方高校将主要精力用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其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理念主要是向985、211工程高校看齐,即以国家级项目、高水平论文等科研成果数量作为兄弟院校质量、教职工业绩与职业晋升等核心评价指标.由于忽略了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学生的研究学习素养与985、211工程高校之间的差距,结果导致地方高校教师学生整体处于夹心层,即“学术不精、应用不通”.国家教育部自2014年提出并推动地方高校应用转型战略以来,各地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尤其是地方高校都将本次教育领域重大改革视为学校地位重新洗牌的历史机遇,但鉴于过去长期学术科研型导向机制的惯性影响,地方高校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进展缓慢.针对该问题,笔者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企业、高校、教师、学生四位一体多方共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结构,同时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流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教职工晋升与激励机制、教师业务素质和学生应用技能提升路径等方面给出了有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高校实施的建议.
[1]孙鹏.2014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N].参考消息,2014-08-01(42).
[2]鲁昕.教育部副部长:高校转型是解决就业的关键[EB/OL].[2014-04-25].http://edu.qq.com/a/20140425/015028.htm .
[3]赵荷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7):24-26.
[4]山东省教育厅.2014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2015-02-12(1).
[5]王硕.教育部:201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加大就业形势艰巨[EB/OL].[2014-12-10].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4/12-10/6862809.shtml.
[6]李莉.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750万[N].北京晚报,2014-10-21(38).
[7]中国人才网.2014年75所高校就业率最新公布[EB/OL].[2015-01-14].http://www.cnrencai.com/zhichangzixun/131073.html.
[8]智联招聘网.2014年高校十大专业就业“钱”景报告[EB/OL].[2014-06-09].http://article.zhaopin.com/pub/view/214591.html.
[9]王继国,李艳,贺文瑾.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什么”及“为什么”[J].职教论坛,2015(1):15-20.
[10]王丽霞,戴昕,刘焕君.“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80-184.
[11]杜才平.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5(3):155-160.
[12]卢淑静.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原则与机制[J].求索,2015(2):184-187.
[13]魏银霞,黄可,郭庆.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