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小剂量氟康唑预防早产儿PICC导管真菌感染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5-08-01袁珺黄郁波黄涛董显燕钟小梅李金花曾淑英
袁珺 黄郁波 黄涛 董显燕 钟小梅 李金花 曾淑英
静脉小剂量氟康唑预防早产儿PICC导管真菌感染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袁珺 黄郁波 黄涛 董显燕 钟小梅 李金花 曾淑英
目的 研究静脉滴注小剂量氟康唑预防早产儿PICC导管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早产儿144例,按照入院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未使用氟康唑预防治疗;治疗组行静脉小剂量氟康唑,比较2组早产儿真菌感染发生率及药物安全性。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早产儿的基本临床特点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类似。治疗组患儿中无导管相关性真菌血症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2.78%,对照组中导管相关性真菌血症的发生率为6.94%,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15.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用药后2周、4周比较2组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滴注小剂量氟康唑可有效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相关真菌感染,且临床安全性较好。
静脉,氟康唑,PICC导管,真菌感染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内广谱抗生素应用较普通病房频繁,且加上不断增多的侵入性诊疗手段,其真菌感染发病率往往较高。由于疾病需要,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在NICU已经被广泛使用,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提高[1]。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做了口服氟康唑预防早产儿PICC术时的相关性研究,口服氟康唑工作量相对较大,口服疗效一般不及静脉使用,但静脉使用氟康唑预防PICC术真菌感染的方法和安全性尚无明确定论[2]。本研究采用静脉小剂量氟康唑来预防早产儿深静脉置管时真菌感染的发生,对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儿内科重症监护室2014年6月~2015年2收治的出生胎龄≤34周和(或)体质量≤1.5kg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总计144例。按照入院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2例。治疗组中男39例,女33例,平均胎龄(28.62±1.14)周,入院时日龄(1.65±1.04) d,平均体质量(1235±328)g。对照组,男40例,女32例,平均胎龄(28.81±1.13)周,入院时日龄(1.59±0.97)d,平均体质量(1256±306)g。所有研究对象均置PICC,排除遗传性疾病及有明确手术禁忌证不能PICC置管手术的患儿。2组在胎龄、年龄、性别构成及体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未给予氟康唑预防治疗;治疗组则用静脉滴注氟康唑注射液(北京华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3085),在PICC置管的1周后给予氟康唑3mg/(kg·次),每3天1次,直至拔除PICC导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真菌感染的发生情况 治疗组无导管相关性真菌血症的发生,而出现2例侵袭性真菌感染;对照组中有5例发生导管相关性真菌血症,11例出现侵袭性真菌感染。2组比较,对照组真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患儿肝功能和胆红素水平变化情况 由于氟康唑有一定的肝毒性,故在运用氟康唑后2周及4周查肝功能,主要将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谷丙转氨酶(ALT)作为对比,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2组患儿真菌感染的发生情况[n(%)]
表2 2组患儿肝功能和胆红素水平变化情况(x±s,n=72)
2.3 2组患者胆汁淤积的发生情况 治疗2周后均未发现胆汁淤积者;在治疗4周后,对照组发现4例,治疗组有6例患儿出现胆汁淤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及产科技术的不断更新,我国早产新生儿的存活率不断的提高,早产新生儿监护病房(PNICU)真菌感染发生率较从前明显上升[3]。患儿的胎龄和体质量与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病率有着密切相关。目前,相关医源性侵入性操作日益增多,常常不可避免的带来机械损害和外源性污染,使得真菌在体内的感染的机会加大,并且早产低体重儿的免疫功能相对不完善,也使得真菌感染率大大提高,念珠菌败血症已经成最常见的晚发感染之一[4]。新生儿真菌血症的临床表现呈非特异性,且由于血培养阳性率不高,有时需多次采血培养才能分离出菌株,难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出现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现象[5]。
氟康唑为广谱抗真菌药,具有半衰期长、低亲脂性、低蛋白结合率等优点,且价格明显低于国外进口抗真菌药物,目前已作为我国基层医院新生儿抗真菌首选药物[6]。国外有文献报道[7],在出生体质量低于1kg的超低体重患儿中,真菌发病率高达10%~28%,据统计新生儿假丝酵母菌性败血症发病率为1.2%,而极低出生体重儿就占了其中的82%。目前,我国新生儿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早产儿救治成功率较过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找到更好的针对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治疗方法已刻不容缓[8]。
本研究根据相关文献报道,采用静脉小剂量氟康唑的方式治疗早产儿PICC置管者,与口服小剂量氟康唑作为对比,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明显降低了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且2组患者均为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安全性可靠。
[1] 张金平,陈超.新生儿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J].中国小儿急救杂志,2007,14(3):271-272.
[2] 金娟,熊虹,康文清,等.氟康唑预防早产儿深静脉置管时真菌感染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2,21(1):78-79.
[3] 马晓路,孙伟,刘涛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感染少九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9):694-697.
[4] 朱欢.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3):82-83.
[5] 李晋蓉,李作娅,徐小敏.小剂量氟康哩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9,15(2):20-21.
[6] 吴婕翎,李文成,杨杰.氟康唑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真菌感染[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2):82-85.
[7] Baley JE,Ellis FJ.Neonatal candidiasis:ophthalmologicinfection[J].Semin Perinatol,2003,27(5):401-405.
[8] Saiman L,Ludington E,Pfaller M.Risk factors for c;andi-demia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The Natio-nal Epidemiology of Mycosis Survey study group[J].Pediatr Infect Dis J,2000,19(4):319-32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5.083
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GZ2014ZSF068)
江西 341000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儿科 (袁珺 黄郁波 黄涛 董显燕 钟小梅 李金花 曾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