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临床特点的研究
2015-08-01朱胜晖
朱胜晖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临床特点的研究
朱胜晖
目的 针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针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经检查发现,200例患者中,有184例患者有心悸现象,其中有90例有过晕厥史,而右室扩大与明确右室心力衰竭临床表现者为47例。结论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临床表现有一定的隐匿性,部分患者经常出现心律失常以及昏厥等,还有一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的倾向,采用磁共振、超声心动图以及同位素心室造影等手段对患者进行检查就能够及早发现病源,及早治疗。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临床特点;心电图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通常也被称为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现在均以ARVC/D表示,主要特征为右心室心肌逐渐被进行性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与猝死等,是导致青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1]。但由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在临床中并不普遍,缺乏临床经验,因此误诊率较高。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针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此为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上饶市鄱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其中男123例,女77例,年龄14~78岁,平均年龄(46.5±3.2)岁。患者首次出现症状年龄9~58岁,平均(33.5±5.8)岁,确诊年龄14~78岁,平均(46.5±3.2)岁,所有的患者均符合2009年欧洲心律失常学会关于ARVC的诊断标准,确诊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1.2 方法 对200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家族病史等进行观察。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了心律失常、晕厥、猝死以及心悸等;心电图分析通常包括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QRS期间ST-T的改变与Epsilon波的有无等。辅助检查一般包括了MRI、胸片等,同时还需记录患者的口服药物情况以及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的治疗情况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00例患者发病时,症状较为轻微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或者胸闷,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晕厥。200例患者中,出现心悸的患者为184例,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为192例,出现晕厥的患者为90例,猝死的患者为49例。患者首次出现晕厥年龄9~58岁,平均(33.5±5.8)岁,其中有57例为男性患者,有36例是由于做了大量运动或者情绪激动导致,所有的患者在晕厥前均出现了心悸或者胸闷等现象。且患者晕厥时心电图均提示室速,诱因主要有过度劳累以及情绪激动等。见表1。
表1 200例患者临床表现分析(n)
2.2 药物治疗 200例患者在首次入院前,有168例接受了口服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进行治疗,剩余的32例患者在院外发作室性心律失常,使用了利多卡因或者胺碘酮等药物。在200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需要使用电除颤转复窦律,入院后有130例患者使用了药物治疗,有70例患者使用了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其中,使用索他洛尔的患者有45例,使用胺碘酮的患者为56例,使用心律平的为30例。
3 讨论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主要特点是患者的右室心肌被纤维脂肪进行性替代,累及到了患者的右心室前壁漏斗部、心尖部以及后下壁,形成了不良的发育环境[2]。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是家族性发病,通常是常染色体出现显性遗传,且在青年男性群体中较为多发。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早期的临床特点不明确,通常以右室来源的室性心律失常为最主要的特征,在发作的过程中通常会伴随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陈虹心,谭振朝,刘芳[3-5]等人经过研究证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表现与患者的右心室病变范围有密切的关系,假如病变的范围较为广泛,患者很可能会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者心脏扩张,假如病变的范围较小,患者可能不会出现任何临床症状[4]。室性心律失常是部分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出现的最为明显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持续性与非持续性的室性心动过速,或者室上性心律失常[6]。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通常呈现有左束支阻滞图形,经过电生理的检查就能够证明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右室,一般情况下,单形态的室性心动过速会受到心内电刺激而产生,患者此时较容易出现头晕以及心悸等情况,较容易猝死,因此在就诊的过程中,应当采用磁共振、超声心动图以及同位素心室造影等手段对患者进行检查,及时发展病源,及早治疗[7-8]。
综上所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临床表现有一定的隐匿性,部分患者经常出现心律失常以及昏厥等,还有一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的倾向,假如患者出现了心悸或者心律失常等情况,应当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及早发现病源,及早治疗。
[1] 张焕峰.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疗效研究[J].当代医学,2010,22(2):32-34.
[2] 张澍,王方正,黄德嘉,等.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植入性器械工作组.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目前认识和建议[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0,32(1):53-55.
[3] 陈虹心,孙炎华,邝子良.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心源性晕厥病因诊断的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4(3):22-24.
[4] 谭振朝.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5):93-94.
[5] 刘芳,蒋勇,向芝青,等.动态心电图记录伪差性室上性心律失常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32(12):76-79.
[6] 陈懿宇,张京春,陈静,等.伴及不伴OSA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和OSA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44(1):66-69.
[7] 彭雪莲,李洁源,唐少梅.ENSITE 3000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术中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4(6):32-34.
[8] 梁延春,王祖禄,韩雅玲,等.经射频导管消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ICD植入后的电风暴[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11(21):43-4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5.055
江西 333100 上饶市鄱阳县人民医院 (朱胜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