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理论干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2015-08-01孙大中修宗昌胡嘉雯
孙大中 修宗昌 胡嘉雯
中医养生理论干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孙大中 修宗昌 胡嘉雯
目的 了解中医专业和非中医专业大学生亚健康现状,探讨中医养生理论和“治未病”思想在大学生亚健康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用自制大学生亚健康调查表对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和非中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各200名进行调查。结果 第1次问卷调查,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为61.06%;中医学专业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为54.50%,显著低于非中医学专业学生亚健康发生率(67.68%)(P<0.05)。第2次问卷调查,采取干预措施后非中医学专业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为57.44%,比第1次问卷结果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中医学专业和非中医学专业大学生都存在亚健康状况,在中医养生理论和“治未病”理念指导下采取防治措施,对亚健康症状等级影响较大,能有效降低亚健康状态严重程度,预防、减少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中医养生理论;大学生;亚健康;防治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特殊状态,如不注意调理可向疾病状态发展,最终会导致器质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1]。近年来文献报道,大学生出现亚健康状态已相当普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2]。为寻求解决大学生亚健康状况有效途径,本研究对中医专业和非中医专业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中医养生理论和“治未病”思想,探讨防治亚健康的有效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2011级中医学专业学生200人,其中男98人,女102人,年龄为19~24岁,平均年龄(21.63±1.46)岁;抽取2010和2011级公共事业管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下称非中医学专业学生)200人,其中男74人,女126人,年龄
19~25岁,平均年龄(21.86±2.01)岁,进行问卷调查,2组学生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参考国内相关文献、著作编写“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和《中医养生理论与大学生亚健康》知识手册。问卷调查分2次进行,第1次对纳入的400名学生同时进行,并向非中医学专业学生发放《中医养生理论与大学生亚健康》知识手册;半年后对非中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第2次问卷调查,人员均为参加过第1次问卷和中医养生理论干预的学生,人数不变。2次问卷调查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发放时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说明指导,在知情自愿的原则下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完毕调查问卷后,现场统一收回并审核,剔除无效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表1采用《在病与非病之间的亚健康》中的亚健康量化测试表[3],对大学生发生亚健康状态的几率调查,亚健康量化测试量表由9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问题7~9道不等,每道题回答“是”者记相应赋分。量表测试结果分为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3个层。表2采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亚健康诊断量表,量表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3项内容,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严重程度进行了分级,选择1~2项为轻度亚健康,选择3~4项为中度亚健康,选择5项以上为重度亚健康;同时根据相应选项,分别视为存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亚健康状态[4]。
知识手册内容包括: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十大健康标准、什么是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亚健康状态的诊断标准、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当代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医对亚健康状态成因的认识、预防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发生的意义、中医养生学和“治未病”思想的含义、为什么用中医养生理论干预大学生亚健康、中医养生学防治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措施等相关内容[5-6]。通过宣传和学习,让大学生了解亚健康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提高预防亚健康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以中医养生理论和“治未病”思想为指导,改变不良行为,预防、减少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双轨录入并进行逻辑核对;检查纠错后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第1次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8份,有效回收率99.50%;其中中医学专业200份,非中医学专业198份,调查对象年龄在18~23岁。第2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97.50%。
2.2 大学生亚健康状况 第1次问卷调查398名大学生中,亚健康人数为243人,亚健康发生率为61.06%,健康者154人,疾病1人;其中中医学专业亚健康人数为109人,亚健康发生率为54.50%,非中医学专业亚健康人数为134人(轻度亚健康52人,中度亚健康36人,重度亚健康46人),亚健康发生率为67.68%。第2次非中医学专业问卷调查195名大学生中,亚健康人数为112人(轻度亚健康49人,中度亚健康38人,重度亚健康25人),亚健康发生率为57.44%。在亚健康的不同表现中出现率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肌肉酸痛、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
2.3 中医养生理论干预大学生亚健康效果分析
2.3.1 中医学专业和非中医学专业学生第1次问卷调查比较 如表1所示,调查对象中中医学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过中医养生学、黄帝内经和医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经常习练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气功,并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中医养生、治未病等相关专题讲座,学生对亚健康有一定的认知,采取了防治措施,其亚健康发生率显著低于未采取防治措施的非中医专业学生(χ2=8.581,P=0.006<0.01)。
表1 中医学专业与非中医学专业学生亚健康发生率比较(n)
2.3.2 中医养生理论对非中医学专业学生亚健康干预效果如表2所示,第1次问卷调查后,对非中医学专业学生发放了《中医养生理论与大学生亚健康》知识手册,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学生对亚健康有了初步认知,对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能够对亚健康状态采取防治措施,其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降低(χ2=5.608,P=0.032<0.05)。
表2 中医养生理论干预前后非中医学专业学生亚健康发生率比较(n)
2.3.3 中医养生理论对非中医学专业学生亚健康等级变化影响 如表3所示,采取防治措施后,非中医学专业学生重度亚健康人数明显减少(Z=1.981,P=0.046<0.05),中、轻度亚健康人数变化不明显。
表3 中医养生理论干预前后非中医学专业学生亚健康等级变化比较
3 讨论
第1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亚健康发生率61.06%,与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的范围25.55%~71.8%基本一致[7-11],其中中医学专业学生亚健康发生率54.50%,非中医学专业学生亚健康发生率67.68%,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亚健康发生率低于非中医学专业学生,与国内相关研究相似[12],说明中医学专业和非中医学专业大学生都存在着亚健康,部分大学生对亚健康认知匮乏,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亚健康对自己身心的危害和不利影响。第2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非中医学专业学生亚健康发生率57.44%,比第1次问卷结果明显降低;中医养生理论干预后,非中医学专业学生重度亚健康由34.33%减少到22.32%,中、轻度亚健康人数变化不明显,反映出中医养生理论对大学生亚健康症状等级影响较大,可以使重度、中度、轻度亚健康转为中度、轻度和健康,说明中医养生理论对亚健康的防治作用明显,能有效预防、减少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亚健康状态由于不是疾病,容易被学生和家长忽视。亚健康状态任其发展可向疾病转化,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帮助大学生摆脱亚健康困境,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现代医学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保健方向做出调整,中医养生理论和“治未病”思想将在这一理念转变中发挥最基础、最广泛的作用。亚健康属于中医“未病”、“欲病”范畴,“治未病”是《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重要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未病先防是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在疾病未发生之前进行保健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疾病已出现征兆,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中医养生理论防治亚健康主要有:调摄精神,形神共养;劳逸适度,锻炼身体;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四时,外避邪气;按摩针灸,养生方药等措施。中医养生理论防治亚健康效果明显,独具特色,优势值得推广[13]。
高等院校是培养和造就大批专业人才的摇篮,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到培养专业人才的质量。当代社会竞争激烈,由于学习、就业压力大等因素影响,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亚健康状态,高校应重视亚健康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的危害,通过开设中医养生学、医学心理学选修课或开展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健康教育。大学生在中医养生理论和“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采取防治措施,能够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合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对亚健康的自我防护能力,减少亚健康的发生,为今后就业、适应社会及挑战未来提供保障。
[1] 由娟.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796-797.
[2] 周旭,肖元梅,王超,等.南昌市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0):1364-1366
[3] 杨军.亚健康[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4] 叶昭英.中医养生疗法在大学生亚健康中的应用[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3,33(2):22-25.
[5] 杨世忠,刘焕兰.中医养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6] 王键,苏颖.内经选读[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0.
[7] 杨骥,黄锐,刘辉,等.安徽省合肥市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10):888-890.
[8] 韩笑,薛晓琳,王婧筱,等.北京医学本科生亚健康表现特征的横断面调查[J].天津中医药,2014,31(1):17-19.
[9] 金鹏.南京市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30(6):793-795.
[10] 岳雨珊,俞君,朱黎婷,等.南京市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1):46-48.
[11] 周旭,王宙云,刘佳,等.南昌市医科类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6):77-80.
[12] 岳雨珊,俞君,朱黎婷,等.南京市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1):46-48.
[13] 甘丽,韦明,黎强.中医专业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治未病”理念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2):186-187.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5.106
2013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基金(1057213030)
广东 510006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2级中医国家理科基地实验班 (孙大中)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主任(修宗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1级中医学专业(胡嘉雯)
修宗昌 E-mail:25767212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