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年龄黄斑区OCT视网膜厚度的测量研究

2015-08-01黄易冯爱成李春慧陈婷丽

中国疗养医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内环黄斑分辨率

黄易 冯爱成 李春慧 陈婷丽

不同年龄黄斑区OCT视网膜厚度的测量研究

黄易 冯爱成 李春慧 陈婷丽

目的 对不同年龄组黄斑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研究。方法 收集门诊25~65岁的正常人319例(638眼),受试者分为青年组106例(212眼)、中年组108例(216眼)和老年组105例(210眼)。分别进行Zeiss-Humphrey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Cirrus Hd-OCT4000)测量,对被检眼的黄斑区采用512×128扫描模式,将黄斑区分为9个区域(A1~A9),分别测定各区域的视网膜厚度,再比较3组之间的差别。结果 3组之间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右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布存在区域特异性,但是在25~65岁之间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厚,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视网膜异常厚度要警惕眼底病变的发生。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视网膜厚度;黄斑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光学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非接触性、非侵入性断层扫描和实时测量的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初问世到应用于临床以来,它对于一些眼底病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价值。近年来随着傅立叶技术和宽带光源的应用,新一代OCT的技术革新,其成像速度更快、分辨率更高及扫描范围更大[1]。其扫描图像可辨认出视网膜外层更多的解剖细节及浅层脉络膜的结构,同时还具有视网膜厚度的测量功能。本研究中对不同年龄组的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进行了对比检测,为建立正常国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标准数值奠定基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05—2014-06来华东疗养院体检的疗养员319名,矫正视力≥1.0,屈光度+3.00~6.00 D,眼科常规检查无异常,C/D<0.5,且双眼杯盘比差值≤0.2,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除外有可能影响眼部的全身疾病,无视神经、视网膜疾病史,无青光眼及遗传性眼病家族史,无眼外伤史。分成3个年龄段25~40岁106例(212眼)、41~55岁108例(216眼)和56~65岁105例(210眼)。

1.2 检查方法 应用Cirrus HD-OCT 4000(Carl Zeiss公司生产)检测,其中光源波长840 nm;轴向分辨率5 μm,横向分辨率20 μm;扫描速度≥27 000次 A扫描/秒;扫描深度2.0 mm;扫描范围6 mm×6 mm。检查前对被检者仔细描述检查过程和需要配合的事项,获得被检者的同意认可。不需散瞳,保持坐位,下颌置于下颌托上,额头顶住额头带,注视镜头内的注视点,即采用内注视。扫描方式:选择512×128扫描方式,当信号强度≥7/10时,结果被认为可信。

1.3 数据分析 Cirrus HD-OCT软件系统根据扫描结果,自动得出下列参数数值。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entral subfield thickness,fovea),指以500 μm为半径、以固视点为中心的圆周范围内视网膜平均厚度。体积(volume,Vol)指以固视点为中心的6 mm×6 mm区域内的视网膜体积。视网膜平均厚度(average thickness,AT)指以固视点为中心的6 mm×6 mm区域内的视网膜平均厚度。根据九分区模式得到视网膜分区厚度值:即以距黄斑中心凹<1 mm、1~3 mm、3~6 mm将黄斑分为黄斑中心区、内环、外环3个区,以经黄斑中心凹、角度为45°和135°的2条直线,将黄斑区划分为上、下、颞、鼻侧4个象限。组合后可得到9个视网膜分区:黄斑中心区(fovea)A1、内环上方(S-inner)A2、内环下方(I-inner)A4、内环鼻侧(N-inner)A5、内环颞侧(T-inner)A3、外 环 上 方 (S-outer)A6、外 环 下 方(I-outer)A8、外 环 鼻 侧 (N-outer)A9、外 环 颞 侧(T-outer)A7(图1)。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先经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定量资料应用(±s)进行描述,3组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左右眼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分区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的视网膜厚度平均值 本研究分别测出了3组受试者的黄斑区9个部位的视网膜厚度(表1),并且通过不同的颜色定性地表示各区域的视网膜厚度。其中,绿色表示正常范围厚度,红色表示变薄,黄色表示变厚。512×128模式下各参数值均呈正态分布。

2.2 对3个年龄组9个部位视网膜厚度进行统计分析 3组之间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表2)。

2.3 左右眼之间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比较 以512×128模式为代表,左右眼之间各区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3)。

图1 黄斑区的9个分区

表1 3组9个区域的视网膜厚度比较(μm)

续表1 3组9个区域的视网膜厚度比较(μm)

表2 青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的比较

表3 左右眼之间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比较

3 讨论

OCT是一种新型的影像学诊断工具,它能够在活体上进行类似于病理学的检查,甚至无需接触眼睛,其以极其精细的空间尺度对眼睛后部进行检查,无须外科活检,其组织轴向分辨率为5 μm,可通过眼后段结构的活体上精细组织的查看,来进行三维成像以及准确测量。检查时不受参考平面限制,不受眼球像差及瞳孔直径的影响,可重复率亦很高,是目前定量分析视网膜内部结构的理想检测方法之一,其对视网膜的组织学检查结果符合病理组织切片的结构[2]。它能定量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的厚度,定性描述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变化的特点,对病情进行评价,为黄斑疾病的早期治疗及诊断提供临床依据[3]。在我们的研究中,Cirrus HD-OCT 4000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其能够清晰地显示视网膜的各层结构,Cirrus HD-OCT 4000测量软件所标注的视网膜厚度即从视网膜内界膜到色素上皮层的外界膜之间的距离。

本次研究中选择的年龄是25~65岁的人群,得出的结果是视网膜各区域厚度与年龄均不相关,这与Chan等[4]的报道及Hee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黄斑中心区的厚度比以前国内应用第1、2、3代OCT测得均厚,可能是因为最新的OCT系统有更快的取像时间和更高的实际分辨率,从而解除或减少了因眼球运动造成的对结果的影响,图像质量更高。

关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分布情况,在3个年龄组中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在直径1~6 mm的范围内,颞侧最薄,上下方和鼻侧视网膜厚度相对较厚。这符合黄斑神经纤维在解剖学上的走行分布:黄斑发出的神经纤维沿弧形方向到达视盘,颞侧周边部神经纤维以水平子午线为界,分别由上下方绕过黄斑到达视盘[6]。这也同时验证了Wang等[7]的研究结果。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视力水平密切相关,黄斑区精确可靠的测量对于黄斑疾病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频域OCT的不断推广应用,建立正常国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标准值非常必要。黄斑是维持中心视力和视功能的主要结构,黄斑部功能极其敏锐,一旦病损如出现萎缩、出血或瘢痕时,将使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8]。正确识别视网膜内部层次和结构对于做出正确的诊断至关重要。

本研究的局限性是仅研究成人人群,未涉及儿童,且未对屈光状态不同所致差异进行比较,今后还需扩大样本来确定标准数据库。

[1]吴西施,徐亮,张莉,等.用谱域OCT检测青光眼局限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J].眼科,2010(19):14-18.

[2]谢娟,李西玲,韩玉萍,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RPE脱离[J].国际眼科杂志,2004,4(1):107-108.

[3]Kim SJ,Bressler NM.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cataract surgery[J].Curr Opin Ophthalmol,2009,20(1):46-51.

[4]Chan A,Duker JS,Ko TH.Normal macular thickness measurements in healthy eyes using Stratus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J].Arch Ophthalmol,2006,124(2):193-198.

[5]HeeMR,Puliafito CA,Wong C,etal.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macular edema with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J].Arch Ophthalmol,1995,113(8):1019-1029.

[6]阎洪禄,于秀敏.眼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6-232.

[7]Wang G,Qiu KL,Lu XH,et al.The effect of myopia on retinal nerve fibre layer measurement:a comparative study of spectral-domain 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scanning laser polarimetry[J].Br J Ophthalmol,2011,95(2):255-260.

[8]罗怡,褚仁远.病理性近视眼的黄斑病变[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1,1(3):186-188.

Objective To conduct measurement study on OCT retinal thickness in macular region of different ages.Methods 319 subjects(638 eyes)aged from 25 years to 65 years in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nd divided into young group(106 cases,212 eyes),middle-aged group(108 cases,216 eyes)and old group(105 cases,210 eyes).Macular thickness of all subjects were measured with Cirrus HD-OCT of Zeiss-Humphrey,and the macular regions of the eyes were scanned by 512×128 cube scan pattern and divided into nine regions(A1~A9).The retinal thickness in macular regions was measured 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retinal thickness at A1 to A9 among the three groups(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eyes.Conclusion Retinal thickness at macular region shows regional variations.Between the ages of 25-65,the retinal thickness in macular region does not increase with age.So in daily work fundus lesions must be watched carefully when abnormal retinal thickness is found.

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Retinal thickness;Macular

2014-07-25)

1005-619X(2015)02-0121-03

10.13517/j.cnki.ccm.2015.02.004

214065上海市华东疗养院

猜你喜欢

内环黄斑分辨率
莫让“黄斑病”迷了你的眼
ELM及IS/OS完整性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预后视力的影响
裂孔在黄斑
原生VS最大那些混淆视听的“分辨率”概念
眼白的发黄区块是“黄斑”吗
一种提高CCD原理绝对值传感器分辨率的方法
灯泡贯流式机组管形座安装工艺分析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从600dpi到9600d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