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裕光积极推广惜食文化

2015-07-31施文施文责任编辑老秋

社会与公益 2015年2期
关键词:家族香港

文_施文 图_施文 责任编辑_老秋

大家乐快餐与香港人的生活可谓关系密切,不管你是甚么阶层,总会有光顾大家乐的机会,而事实上,今日的大家乐快餐的版图已经冲出香港,朝着大中华市场扩散,将香港人繁忙的快餐文化带到内地大城市。

尽管香港人对大家乐耳熟能详,但如果问一句:「大家乐的老板究竟系边位呀?」相信香港人未必能够实时给出正确的答案,这也难怪,因为大家乐的老板平日处事低调,除了公司公布业绩场合之外,平日鲜有见他曝光。假如大家仍未回答的话,就让笔者揭开谜底吧!他就是陈裕光先生(洋名Michael)。

餐饮初上市 曾不获认同

年过60的陈裕光,祖籍顺德,在香港出生,是大家乐创办人罗腾祥的女婿。他在喇沙书院读至中七转往加拿大继续升学,在曼尼托巴大学取得社会及政治学学士和城市规划硕士,曾在加拿大居住12年,突然有一天,竟想回港闯一闯。他说:「只是『贪得意』,所以把很多行李都留在加拿大。」回流香港后,他加入香港政府拓展署。至1984年,大家乐另一创办人罗开睦邀请他加盟大家乐出任企划顾问一职,首要任务是令到分店数目不足30间的大家乐上市。终在1986年,大家乐成为本港首间上市的饮食集团,市盈率(PE)与汇丰银行看齐,惟当时社会不看好,陈裕光说:「当时有一篇社论指:『这是甚么世界,餐饮业也可以上市。』」1989年,陈裕光成为大家乐行政总裁。1997年,升任为集团董事局主席。他与饮食业纠缠大半生,但原来修读的大学学位,竟与饮食业沾不上边。原以为有天会返回加拿大,却最终在香港「落地生根」。

升质量成本 生意反做大

1989年,他年仅39岁当上大家乐行政总裁,至1997年跃升为集团主席。陈裕光带领大家乐经历了香港不同的高低起伏浪潮,他回忆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说:「我刚成为CEO,集团内有很多董事决定移民,只余下我镇守大本营,有很多问题要考虑,例如是否有资金发展下去,是否仍要投资等。」他自觉是家族成员之一,责任感驱使他继续撑下去,「前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说过:『发展是可稳定人心的方法』,倘若我退缩,整间公司可能变得散乱不堪。」

难忘沙士 肩负社会责任

他说,大家乐在1986年上市时,由于为了「做靓盘数」,在90年代初犯下小错误。当时为了追求盈利,推出很多成本很低的食物,例如麻婆豆腐饭,甚至有分店为了节省电源,到晚上仍是灯光昏暗。不过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他决定来一场企业改革,「把一些资金投放在装修上,推出更多烧味食品,虽然成本被推高,但顾客量却节节上升。我明白到『盈利只是质量的副产品』。」

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本港饮食业营业额由560亿元萎缩至480亿元,别人开源节流,陈裕光却一反其道,大洒金钱提升大家乐形象,成功令大家乐在逆市下保持盈利。然而至2003年,沙士一疫再度拖垮饮食业市道,他称:「大家乐承包了很多公立医院的饭堂,但当时没有人探病或吃饭,情况真的很恶劣。」

沙士蔓延全港之时,大家乐没有盈利当头,反而紧张社会责任。陈裕光说,当年大家乐的员工每天要抽「生死签」,以决定谁人送饭到公立医院的病房;淘大花园E座被封锁,大家乐亦要肩负送饭给隔离人士的重任。

未惧海啸 满腹拓展大计

沙士过去,本港消费市道仍一潭死水。陈裕光称,幸好当年中央开放个人游,这份「大礼」令饮食业谷底反弹,至今饮食业营业额已升至780亿元。去年是大家乐成立40周年,再遇上金融海啸,惟陈裕光面对困境没有一丝惧怕,在未来仍有满腹拓展大计,他表示有信心在5年内,令到大家乐旗下的集团在全球增设1,000间分店。

大家乐自1968年10月成立至今已46年,开始时专门售卖炸鸡髀、热狗等西式快餐,多年来不断转型,至今推出的食物已是适合香港人口味的中式快餐,款式更推陈出新,包括海南鸡饭、煲仔饭、一人火锅、鳗鱼饭等。陈裕光直言,大家乐每天在早、午、下午茶及晚市,合共出售100款菜式,不易让客人吃腻,「所以大家乐可在香港立足。」

陈裕光是大家乐第三代主席,在1989年接管大家乐的业务,成为掌舵人至今。他说,一直很注重食物水平及款式,「我们的食品富东方色彩,过年甚至有盆菜。我自己每周也吃三至四次大家乐快餐。」

他说,目前大家乐的食品近九成是中央厨房生产,火炭厂房负责食物切割、半加工等程序,再分发至分店层面,以减少人为错误,「我们对食品质量要求有清晰的标准,食材采购自世界各地,例如鸡蛋及鸡髀是来自美国,牛扒及鱼柳来自新西兰,猪扒则来自巴西,原材料来港后,再送往中央(厨房)产制及精准切割。」

饱读书富学识 不怕卑躬屈膝

陈裕光的嗜好有点特别,他每天会把喜欢的报道剪下来,再分门别类存起,闲时拿出来阅读,他说这个习惯是从当上CEO后培养出来,至今已有20年。曾经是天主教徒的他说,很多人求助于宗教是由于解不开心结,他则经常阅读,发现书本可以令他解困及纾压,「当我看书时,发现自己进入了另一境界,脑中不再想到其他事情。」

外表看来像40出头的陈裕光,怎看也不像年逾花甲,但原来他的儿子已33岁,女儿亦29岁。陈裕光表示,每天也会腾出时间做运动,从前喜爱踢足球及打网球,但自从患了脚伤后,他现在只会跑步及游泳,不过每周也会有三小时用来跳社交舞。

贤妻才艺兼具 各自精彩

陈裕光自言年轻时睡得少,因为他是一名刻苦的学生。他说,在加拿大读书时,放学后会赶往安老院上班,夜晚也是留在安老院温习,「外籍老板常常怀疑我偷偷睡觉,于是给我一桶油漆,要我每晚在墙上扫油,后来长者投诉油漆太臭,才免了我的苦差。」他表示,很多大学生或读书人会介意卑躬屈膝,然而他对服务性行业却没有任何介怀。

至于他的妻子罗碧灵,是在加拿大读书时认识的,他称赞太太多才多艺,「她与我一同返回香港,现在她有自己的股票行,亦经营会所生意。我们各有各做,回到家再互相分享,交换意见。子女可能是耳濡目染,他们出来工作了多年,也想学我们做生意。」

问到退休生活,陈裕光略为想一想,笑称:「我一生中也没有大计,小时候摄影师问我想做甚么职业,我于是打煲呔扮梁醒波(已故艺人),因为我想做总经理,这是唯一的愿望,哈哈!不知道现在的我是否已成为总经理?」他自言,退休后或许会当起教师来,以自身经验教育下一代。

北上攻华南 上海待揣摩

不少企业在拓展业务时都北望神州,大家乐亦不例外。大家乐早于1993年已觑准内地市场大举进军,至今已有62间分店,当中56间集中在广东省,「刚开始时是蚀钱的,像『交学费』一样,近几年已在内地找到定位,开始有盈利了。」陈裕光笑说。

大家乐旗下集团,包括大家乐快餐、意粉屋、利华超级三文治、泛亚饮食等,现于全球有581个营业单位,当中320个是在香港以外,包括中国内地、美国及加拿大等国家。陈裕光表示,内地市场深不可测,「华东、华南、华北是南辕北辙的市场,所以不可以当作一个市场来看。」

他举例说,华南地区开设分店,经营起来较容易,「因为与香港人口味相似,而且市民消费力强。」然而上海市场,陈裕光指与华南地区有微妙差异,「上海人对饮食的要求,比不上对化妆、衣服等追求。上海人会觉得,付出廿多元(为甚么)仍要自己捧餐,所以我们在上海分店会有送餐服务。」他无奈称,至今只有六间大家乐分店在上海,仍在揣摩如何拓展该市场。

不过他称,对内地市场依然雄心勃勃,已在广州兴建培训中心及食品加工厂,并在华南地区加开20间分店,聘请1,000名职员。至于香港,他说大家乐在港扩充亦不会怠慢,未来会继续增设分店,使用了15年的火炭大家乐厂房,亦迁移至大埔工业邨。

鼓励「食得晒唔好嘥」

近年,陈裕光积极投入公益活动,除了每天将厨余捐予本港慈善机构「惜食堂」之外,还不时推出「食得晒唔好嘥」活动,在今年7月至8月31日期间,凡于大家乐的午饭或晚饭时段惠顾饭类食品,除却蒸饭及焗饭,在购买时向职员表示「少饭」,大家乐将每个餐拨捐港币二元予「大家乐x食德好小区待用餐券」计划。

其实,类似活动早在2009年亦举办过。根据早前环保署公布的数据,香港2007年的弃置食物高达120万公吨,足够1,752万位饥民一年的紧急粮食需要,可见浪费情况实在严重。有鉴于此,大家乐特别与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恩泽膳」短期食物援助服务计划(下简称「恩泽膳」)- 香港其中一间食物银行,合办「大家乐280C爱心」行动。客人只要扬声「少饭」(按标准出餐份量减20%,焗饭及蒸饭产品除外),大家乐将捐出港币一元予「恩泽膳」,透过此活动,希望市民减少浪费之余,更应珍惜食物,帮助有需要的人。

大家乐与「恩泽膳」举办的「大家乐280C爱心」行动,意思是取自一碗饭约有280卡路里 (Calorie),其实饮食只在于吃得饱,每人只需要吃自己所需的份量就足够,吃不完的份量就要避免浪费;而「C」与「施」同音,代表把吃不完的卡路里变为可「施」赠的爱心。而「恩泽膳」一直以来都致力提供食物援助予社会有需要人士,理念与大家乐相同,因此,大家乐与「恩泽膳」携手合作,而活动将所筹得的善款,大家乐会以食物券形式捐赠该慈善机构。

推动减废再生计划

另外,根据环保署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的统计显示,香港人每日弃置超过1700公吨塑料废物。地球要完全分解一件塑料制品需时400年,可见塑料对环境造成之破坏。大家乐特别关注环保问题,年前亦举行过「环保餐具换购行动」,推广减用即弃餐具,而换购行动所得款项将全数拨捐「仁爱堂环保园塑料资源再生中心」,推动减废及支持塑料再生双管齐下,呼吁全港市民一同参与,「爱生活,爱地球」。

仁爱堂辖下的「仁爱堂环保园塑料资源再生中心」是全港唯一只进行本地废弃塑料回收及资源再生的机构,成立目的有四:一为回收本地废塑料进行分类及加工处理等步骤成为再生资源;二为透过公开招标将再生物料售回现存市场业界,用以制造有用的产品;三为推动环保教育;四为提供就业机会给新界西区居民。根据仁爱堂总监(企业营运及发展)黄乐珺表示,该中心成立以来处理接近一千公吨废塑料,经过分类、清洗、破碎及拉粒等四个步骤,废弃塑料便可再生成有用的塑料原料。 在回收的废弃塑料中,接近80%经该中心处理后可以循环再用,减轻堆填区的负荷,同时为回收的废塑料提供合乎环保原则的出路。

根据计划,大家乐顾客可以港币九元换购价换购循环再用餐具一套。一套三件的环保餐具包括不锈钢筷子、叉及匙。活动完结后,大家乐将会把所得的款项全数捐赠「仁爱堂环保园塑料资源再生中心」,用作添置回收笼及回收桶等设备,从而增加塑料回收点。此外,中心亦会利用是次捐款进行环保教育工作,安排学界及公众参观中心的回收及再生过程,从而推动环保教育。

自比「农夫和渔夫」

年过60的陈裕光时常自比「农夫和渔夫」。在人生上半场,即过去30年,他的精力放在打理家族企业,通过不断改善「工具、生产效率、土地」等管理方法耕种土地。

而2011年12月卸任首席执行官后,他开始进入下半场的「渔夫生活」。自由寻找有价值的事业领域、授人以渔—这是他自认为渔夫生活的两大特点。于是他将很大精力放在一个「新事业」:用私人财富创立家族传承学院。

对于从事家族传承相关的事业,陈裕光自身有很深体会和经验。因为大家乐集团创立于1968年,创始人是陈裕光的岳父罗腾祥,1986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目前是全球较大的中式连锁餐饮集团。

1984年,他受邀加入大家乐集团,1989年出任行政总裁一职,并从2012年4月起,以非执行董事的身份执掌董事局主席一职。目前首席执行官一职由罗氏家族成员、时任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的罗开光接任,罗是创始人罗腾祥之子。

陈裕光认为,与欧美家族已达到知识教育层面的传承不同,内地的家族传承主要还处在低层次的财富传承。另外通过建立家族议会的方式,也可说明家族多代成员之间的沟通障碍。

拟实现建屋教书两件事

卸任首席执行官一职后,虽然陈裕光仍会参与上市公司的企业策略、内部管理、审核等方面工作,但是日常的管理工作已大大减少。于是在人生的下半场,他打算实现一些小时候的梦想。

陈裕光曾在香港、加拿大的政府机构担任专业城市规划师,目前也是这两个地方的规划师学会会员。盖一栋物业是他正在筹划的事情,并将地点放在了广州。也正是由于城市规划师的职业习惯,喜欢考虑未来五至十年内的事情,于是从事家族传承教育成了他要做的第二件事情。

目前他在家族传承业务重点放在内地、香港两地,主要以中小家族企业为主,尤其是正准备上市的。在他看来,内地面临的企业传承问题较为严峻。「我看过一份研究报告资料,未来五至十年是内地企业传承的关键期,约有300万民营企业家要解决这个难题。」陈裕光说,同时内地的家族传承又面临新的难题。

首先内地家族传承的经验并不丰富,属于低层次的财富传承,而欧美很多家族已经传承五、六代,达到知识教育层面传承。这就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

「传承有『五位理论』,由低至高分别是:财富传承、企业传承、家族价值观传承、成员关系维系和知识传承。」他补充说。

其次中国家族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传承的家庭价值观等也会出现新的特点如重男轻女、论资排辈、尽孝道等。虽然私人银行、保险公司、律所等在金融、法律等方面很专业,但无法填补家族价值观、家庭关系教育等空白。

在他看来,很多传承失败的案例,问题往往来自于家族价值观、成员关系。他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父辈已经60多岁,有五间厂,近十万工人,想直接把担子交给26岁儿子,但后者却因为压力非常大,并不愿意接手。因为各方眼光都放在他身上,做得像父辈成功会被认为理所当然,否则就得背上「败家仔」名声。

再者从第一代传承至第二代,代沟难以逾越。体现在内地第一代企业家打拼30多年后,难以完全放手企业的控制权,而二代却未必能认同父辈的价值观。

陈裕光接触众多「企二代」后发现,他们最关心的话题是,接班后能否真正掌握家族企业的主导权,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除了接班外,企二代还喜欢通过创业、慈善等方式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

譬如,陈裕光的儿子并不愿意从事家族快餐业务,所以到上海成立面包连锁店,女儿则是餐厅设计师。「我也很乐见这一切,既传承家族的企业精神,又可开拓新的领域。」他说。

对于内地家族传承,他给出的建议是,首先内地企业家不应只花大量精力打拼事业,而忽略家庭关系以及对二代的言传身教,目前这个问题更为重要;其次,要尽早培养下一代对家族企业的归属感,不应等到子女近30岁时才仓促交班。

家族承传需中间人协调

接触许多企二代后,陈裕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给第一代、二代进行交流培训时,对方往往都提到希望下次能将各自内容也告诉子女或父辈。这说明两代之间的想法还有明显不同,需要中间人从中协调。

「除了单独沟通外,欧美家族还会家庭议会的模式,包括完整的章程、报告等,将沟通更加明示、透明化。」他介绍说。

另外,随着家族的代数、成员不断增加,如何帮助家庭议会培养家族领导人,也将成为传承的关键。最近陈裕光接触了欧洲的一个家族,源自19世纪,现成员共有600多人。每年一次的家庭大聚会,各个成员都想法各异,有些想要分钱,有的希望企业继续发展,还有的想做慈善事业,协调这些成员的关系也并不容易。

「对于至少四五十人的大家族而言,家族领导人培养就非常重要。因为涉及到血缘关系,它的管理哲学要比学院的企业管理课程还要高深。」陈裕光感叹。S

猜你喜欢

家族香港
HK家族崛起
精密家族AW
《小偷家族》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