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2015-07-31黄锡亮余耀鸣
黄锡亮 陈 倩 余耀鸣
匹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黄锡亮 陈 倩 余耀鸣
目的 观察匹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筛选颈动脉粥样硬化确诊患者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1)。治疗组行匹伐他汀钙2mg/d联合阿司匹林75mg/d治疗,对照组予辛伐他汀20mg/d联合阿司匹林75mg/d。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基本情况(数量、大小、厚度和IMT等指标)、积分(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及超声分型等进行超声检测分析。结果 经1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在斑块基本情况、积分和超声分型变化方面得到显著改善(P<0.05),而对照组仅在斑块积分和脂质型斑块方面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在脂质型减少量和斑块消失情况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匹伐他汀能通过改善血脂异常情况,有效逆转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提高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有助于控制和预防病情恶化。
匹伐他汀钙;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分型
动脉粥样硬化最初可由高脂血症引发,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壁,转入内皮下吞噬脂质体最终转变成泡沫细胞,并在此慢性炎症病理反应基础上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聚集系统,最终可致血栓形成,如脑梗死等[1]。动脉粥样硬化目前治疗方式包括降血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饮食、运动等综合干预,本研究探讨匹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2],筛选2009年1月~2012年5月来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门诊就诊并自愿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确诊患者83例,男44例,女39例。平均年龄(62.6±8.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1)。治疗组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2.1±8.3)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龄(63.1±8.7)岁。
治疗组行匹伐他汀钙(北京双鹤药业,2mg/片装,国药准字H20080736)2mg/d联合阿司匹林(神威药业,国药准字H13023716)75mg/d治疗,对照组予辛伐他汀(北京万生药业,国药准字H20080736)20mg/d联合阿司匹林75mg/d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周期均为12个月。必要时进行降血压、降血糖和溶栓药物治疗,并控制管理饮食。
1.2 方法 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采用彩超仪(飞利浦IE33)对所有患者颈总动脉、分动脉和内动脉进行检测,记录并比较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基本情况(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量、厚度、大小,计算方法请参照[3])、积分及分型等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斑块基本情况 经1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在斑块大小、厚度和IMT等指标上显著减少(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仅在斑块大小和厚度等指标上得到改善(P<0.05)。2组比较,治疗组仅在斑块大小方面改善更为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基本情况比较(x±s)
2.2 斑块积分 经6、12个月治疗后,2组患者在斑块积分方面均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在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积分方面较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x±s)
2.3 斑块超声特征分型 经1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在脂质型和脂质纤维型上显著减少,而纤维型显著增加(P<0.05)。而对照组仅脂质型显著减少(P<0.05)。治疗组在脂质型减少量和斑块消失情况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分型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降脂药物不仅能有效控制和调节血脂异常情况,还能有效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4-5]。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类似[6-8],匹伐他汀的相关抗动脉粥样硬化效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其具有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效应,其作用与阿托伐他汀相似,而强于其他5种他汀类药物。同时,匹他伐他汀钙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阿司匹林是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对血栓烷合成的抑制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其无法对大部分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但长期应用可能出现抵抗现象,因此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
本研究中,经1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匹伐他汀钙片在斑块基本情况(大小、厚度和IMT等指标)、斑块积分(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和斑块超声分型变化方面得到显著改善(P<0.01),而对照组阿司匹林肠溶片仅在斑块积分和脂质型斑块方面显著降低(P<0.01)。在斑块消失情况上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方面,在整个1年的疗程中,听诊并及时记录下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治疗组中有2例轻微肠胃不适,不应该治疗进行,可能主要与阿司匹林的服用相关。对照组有1例轻度转氨酶升高,存在肝损伤,停药后逐渐恢复;2例适度肠胃不适和1例轻微肌肉酸痛无力,不影响治疗和正常生活。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为4.8%(2/42),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9.8%(4/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而言,治疗组的安全性更好且副作用更少。
总之,匹伐他汀能通过改善血脂异常情况,有效逆转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提高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有助于控制和预防病情恶化。
[1] 周和,孙宏慧,张信,等.诺和龙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0):149-150.
[2] 陈润钿.185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当代医学,2013,12(35):21-22.
[3] 陈静,李永成.辛伐他汀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12,29(4):264-265.
[4] 王晶,耿清,刘永泉,等.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水平正常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9):850-851.
[5] 高丽君,齐晓勇,王秀萍,等.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6):4153-4156.
[6] 谢莉,何振华,谭小武.匹伐他汀抑制实验性肺纤维化大鼠MMP-9和TIMP-1表达[J].当代医学,2011,17(26):6-7.
[7] 张蓉,张沂,费宇行,等.匹伐他汀对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2,7(3):276-279.
[8] 庄志成.匹伐他汀钙对高血脂伴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血管弹性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1,30(30):102-10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6.089
江西 344000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科 (黄锡亮)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陈倩)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科(余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