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小量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观察
2015-07-31翁红林
吴 俊 翁红林
超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小量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观察
吴 俊 翁红林
目的 探讨超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小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n=30),研究组患者采取超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内科保守治疗,分析对比2组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后血肿完全吸收时间(9.2±2.6)d,比对照组(18.5±3.4)d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在术后1周脑卒中量表评分(60.85±4.59)分,2周(74.98±6.45)分,4周(89.52±4.69)分,对照组分别为(45.68±5.84)、(63.58±4.52)、(70.56±4.86)分,研究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操作简便、手术风险低、术后并发症少,对于治疗小量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明显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脑出血;超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基底节区
壳核和丘脑属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中最为常见的2个位置,在临床中较为典型的症状中会出现三偏体征,即偏身感觉缺失、对侧偏瘫于偏盲点等。若患者存在大量出血症状,则极易发生意识障碍症状,或血性CSF。此疾病通常出现在50~65岁老年群体中,男性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1]。本研究选取30例脑卒中患者,分析超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小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省上饶市市立医院2011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数字抽取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n=30),所有患者均符合基底节区脑出血诊断标准[2]。患者发病前均存在高血压史;经CT检查发现血肿均处于基底节区,且血肿体积在15~30mL内,并未破至脑室内,血肿引发中线结构移位低于5mm;自发病到入院时间持续少于7h。患者入选排除标准:瘫痪侧具有对神经功能评定产生影响的肢体先天畸形或功能障碍现象;先天或后天性智力障碍无法配合进行相关评定。研究组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58.6±6.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8.3±6.3)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应用脱水剂、降压药、止血剂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而且发病第7天起实施针灸与理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在发病7h内实施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经CT扫描确认血肿最大层面,将血肿中心作为靶点,按照体表标志物经CT定位法明确具体穿刺点、穿刺方向与所选穿刺针长度。经电钻驱动将YL-1型穿刺针放置到血肿中心,然后拔出针芯,严密封帽,连接侧管,在弱负压状态下缓慢抽取处血肿,在吸取过程中需转动针体,一直到无法抽取出血凝块为止,往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2万U,在夹管持续4h后进行引流,每天重复1次,且复查头颅CT明确血肿引流状况,在90%左右血肿得到引流后将穿刺针拔出。
1.3 观察指标 应用动态CT扫描观察患者血肿清除程度,应用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法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在治疗1、2、4周时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7~12d血肿完全得到吸收或基本吸收,平均时间(9.2±2.6)d,相对比对照组患者时间(18.5±3.4)d明显缩短(t=10.3526,P<0.05)。研究组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且在治疗过程中无再出血、颅内感染、气颅及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研究组术后1、2、4周脑卒中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脑卒中量表评分对比(x±s,分)
3 讨论
脑出血患者在脑卒中比例达到25%左右,对于患者生命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中属于多发病及常见病,具有较高死亡率及复发率。经临床研究发现[3],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发生出血现象后20~30min左右即可形成血肿,有的血压较高或在降压治疗时血压出现显著波动则引发持续出血,有的患者还会在病后4h发生出血症状,但极少在病后6h有出血症状者。研究显示血肿分解物质使得脑组织周围受到一定毒作用[4],且此作用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则会产生,存在越来越严重趋势,一般患者在发病3d即可发现周围脑组织具有海绵状变性坏死现象,产生出血等继发性变化,脑功能也在此现象后无法快速修复,并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导致临床治疗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高血压出血症状发生后在短期内应及早清除血肿,对于患者后期治疗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避免血肿分解物使得患者脑组织受到严重损害[5]。
在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进行治疗时,往往采取3种措施有:(1)开颅去除血肿术;(2)定向立体排空血肿术;(3)穿刺血肿微创碎吸引流术。采用开颅经颞中回皮层或经外侧裂清除术治疗出现较大体积血肿情况,发生脑疝或中线结构存在移位症状的患者,由于此手术存在较明显的创伤,使得患者无法获得理想预后,术后无较高存活率,使得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微创穿刺血肿碎吸引流术应用CT进行准确定位,采取适宜长度的YL-1型穿刺针[6],经局麻后,电钻将其推送至血肿中心其附近,持续10~20min通常就能够将血肿粉碎液化,且通过穿刺抽吸将血肿消除,此方法创伤小,患者承受痛苦轻,操作简单,能够病房床边完成,基本上可以满足超早期(发病7h内)清除血肿所需[7]。因为基底节区存在较多机体运动及感觉传导纤维束,导致脑出血后患者在治疗后往往出现严重躯体感觉、运动及视野障碍现象。有资料表明,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30~50mL)患者经微创穿刺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得到较为明显的缓解[8]。在本文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2周、4周脑卒中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患者血肿吸收速度更快。总之,超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小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1] 余波,崔建忠,史楠,等.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2754-2757.
[2] 王亮.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附41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5):309-311.
[3] 邓平,吴晓牧.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0,4(4):19-26.
[4] 黄靓,梁战华.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10):1076-1077.
[5] 魏麟,李刚,金澎,等.快速细孔钻颅脑室置管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3571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7):731-734.
[6] 田有勇,汤翠菊,孙圣刚,等.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和神经系统疾病[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11):1186-1188.
[7] 孙新刚,刘运海,张宁,等.额入法血肿穿刺及对侧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重型基底节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效果评价[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38(5):432-435.
[8] 薛维,张书琼,张杰,等.微创软通道穿刺与立体定向硬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照研究[J].海南医学,2011,22(22):45-47.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6.049
江西 334000 江西省上饶市市立医院 (吴俊 翁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