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采用超声造影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5-07-31陈美珊
陈美珊
肾结石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采用超声造影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陈美珊
目的 探讨、分析肾结石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超声造影的诊断结果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的50例肾结石并伴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为实验组,以40例肾脏功能健全的人为对照组,对二者超声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病理学实验进行评判。结果 实验组AT(11.81±0.88)s、TTP(20.04±1.33)s相较于对照组AT(12.70±1.18)s、TTP(21.16±1.2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PI值(28.19±3.21)dB与对照组(22.95±4.17)dB相比呈增长趋势,且数据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吻合。结论 超声造影技术可有效反映肾脏功能情况,快速而准确的诊断肾结石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肾结石;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价值
肾结石是泌尿外科最为常见的、人群中多发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如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结石长期堵塞并引发感染,将造成慢性肾功能衰竭[1]。此类患者肾区疼痛不明显,甚至无自觉性疼痛,一般会伴随着心力衰竭、腹部包块或原因不明的发热,极易造成误诊。长此以往,将可能发生肾积水、尿毒症乃至肿瘤[2]。因此,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来诊断肾结石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为后期及时的治疗提供帮助。本研究对前来泌尿外科就诊的50例肾结石并伴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肾结石并伴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为实验组,以40例肾脏功能健全的人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50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6~68岁,平均(47.2±8.7)岁;对照组40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
33~69岁,平均(46.2±6.7)岁。并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对实验组、对照组所有人群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的仪器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的频率选在2~6MHz,采用增强脉冲序列(CPS),以及自动造影跟踪定量分析软件(ACQ)。选用声诺维(SonoVue)为造影剂。并且在使用前加入生理盐水5mL,振荡摇匀,配制成5mg/mL的六氟化硫微泡悬浮剂。0.6mL造影剂混悬液,经肘静脉以团注方式注入,随后快速推注5mL生理盐水。此时开始,患者需屏住呼吸,持续观察1分钟。此外,肾结石并伴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证其疾病。
1.3 观察指标 造影结束后,由ACQ软件得出分析数据。数据主要包括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达峰强度(PI)。到达时间指的是造影剂到达肾皮质时间;达峰时间指的是造影剂在皮质增强达到峰值的时间;达峰强度则是皮质增强达到高峰的强度。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5.0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正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ANOVA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造影剂注射进入人体后,最早出现在肾动脉。之后,段动脉、叶间动脉、弓形动脉检测强度依次增强,最后汇入肾皮质和肾髓质。研究中发现,AT、TTP、PI值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AT、TTP值缩短,而PI值呈增长趋势。见表1。
表1 2组肾皮质时间-强度曲线参数比较
通过对实验组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患者普遍出现肾小球基底膜增厚,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并出现炎症。严重者肾小球基底膜出现弥漫性增厚,有大量渗出物出现在囊腔,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乃至出现肾小球硬化。
3 讨论
近年来,肾结石的发病率日渐提高,除了与遗传和后天感染等相关性因素有关,更因为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环境的改变。现代人们体内草酸积存过多,脂肪、蛋白质、糖分摄取过量,以及嘌呤过多致使代谢失常都是肾结石发生的病因[3]。肾结石一般可以分成含钙结石、感染性结石、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四类,伴随着腰部绞痛、血尿、肾积水、发热等症状。若结石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致使尿路发生急性梗阻,使得血尿素氮升高,便会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
肾脏是人体血供最为丰富的腹腔脏器之一,当其发生病变时,如肾结石、肾衰竭等,受损害的肾实质的血流灌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4],而这些改变将首先反映在肾皮质。研究当中所使用的超声造影剂是用来模拟红细胞的,可敏锐捕捉血供的变化。并且利用数据分析软件评估肾脏皮质的微循环情况[5]。有研究表明,随着肾功能的逐步恶化,AT、TTP依次缩短,而PI依次增长。
肾皮质时间-强度曲线中的峰值强度(PI)反映了单位时间内进入肾实质血管床(即感兴趣区)微泡的最大数量。这个最大剂量可以反映出局部组织的灌注量,肾实质开放的血管越多,微气泡总量越多,PI值就会相应提高[6]。研究当中,实验组的PI要比对照组的高,并且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是因为肾结石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小球基底膜增生导致毛细血管管腔内径狭窄,使得肾小球毛细血管容积减少[7]。同时又因为肾结石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管腔狭窄,使得肾毛细血管血流阻力增加,血流速度减慢,从而AT、TTP都出现缩短。这一结果与病理学检查患者普遍出现肾小球基底膜增厚,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并出现炎症结果一致。可见,超声造影可以有效的诊断肾结石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
相较于超声造影,生化检测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但是有研究显示,血肌酐和尿素氮在正常人群与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患者之间缺乏明显差异,仅在与失代偿期患者之间才有显著性差异[8]。这就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带来了麻烦,它不能反映早期的肾脏损伤,而这样的缺陷则可能让患者错失早期治疗的良机。此外,常用的诊断技术如常规超声、CT、核磁共振等都其不足之处。常规超声仪受流速度及角度的限制较多,难以对微细血管有敏感度响应,此外检查结果对仪器的状态和检查者操作水平有很大的依赖;MRI虽然被认为是检测肾实质微小形态学改变的最敏感的方法,但价格昂贵,时间长,不利于推广。CT扫描和增强扫描虽然能对肾段动脉缺血情况进行成像和诊断,但操作不方便,并且所用的造影剂还可能出现碘过敏反应[6]。可见,常规的检测手段和技术在对肾结石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上不及超声造影更具有可行性。
超声造影技术作为诊断学领域的一个前沿技术,在研究中发现,它与定量分析软件相结合,可有效克服其他技术和手段的不足,反映出肾脏血供情况,判断肾脏相关功能,从而快速而准确的诊断肾结石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为临床治疗抢占先机,是临床诊断学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1] 陈黔蜀.肾结石178例超声诊断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3(9):1529-1529.
[2] 唐海涛.肾结石诊断[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128.
[3] 雷鸣,袁坚,刘永达,等.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3,34(7):485-488.
[4] 文哲,童冠圣,刘璐.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定量评价卵巢癌化疗对肾功能的早期损伤[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3):211-213.
[5] 马云飞,杜联芳.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优势[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11):787-789.
[6] 刘青,于铭,苏海砾,等.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定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9,18(2):142-145.
[7] 宋庆飞,薛继平,王健,等.超声造影研究兔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皮质血流灌注[J].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2010(2):122-124.
[8] 王丹郁,龚渭冰,梁峭嵘,等.超声造影评价体外冲击波碎石后靶区与非靶区肾皮质血流灌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13(7):451-45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015
广东 518103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 (陈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