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尔瓦罗·西扎建筑中古典手法的历史脉络循迹

2015-07-31杨丽婧LUFengYANGLijing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柯布西路斯入口

卢 峰 杨丽婧 LU Feng, YANG Lijing

◎建筑设计与理论

阿尔瓦罗·西扎建筑中古典手法的历史脉络循迹

卢 峰 杨丽婧 LU Feng, YANG Lijing

本文从场所和建筑本体两个方面,追溯阿尔瓦罗·西扎设计中的一些古典手法。关于场所中的古典氛围营造,以福尔诺斯教区对雅典卫城的隐喻为例;关于建筑本身的古典秩序,一方面从平面到立面甚至三维视点对建筑作品进行了分析,提取出A-B-A的模式,一方面探究了西扎常用的U型平面的原型,并寻找与之相关的阿道夫·路斯、勒·柯布西耶以及帕拉第奥的历史脉络,直到最初的古典建筑,将他们作品中都可见的古典秩序进行比较分析。

卫城隐喻;A-B-A模式;U型平面;西扎

0 引 言

阿尔瓦罗·西扎注重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例如场地轴线、视线、以及流线,尤其是教堂建筑中对于场地的处理,有很多古典手法,其中不乏对古典的隐喻。同时,学习雕塑专业出身的他,设计的建筑物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几何关系,西扎的大量建筑以U型平面为原型,这也被大量学者所关注和研究。此外,经笔者研究发现,不仅是平面,西扎作品的立面甚至三维视图中的比例尺度中存在一种古典秩序。西扎早期在波尔图建筑系师从费尔南多·塔欧拉学习,也受到建筑大师阿道夫·路斯、勒·柯布西耶的重要影响。西扎的设计灵感和原型并不只来源于一处,很难说清哪些直接源于古典,哪些源于其他建筑大师,只能说古典和历史对他们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物化在建筑语汇上,因而表现出一些模式的东西。正如西扎说的“Copy is not a problem. Copy well is difficult.”[1]本文对于西扎古典手法的寻踪,可以从影响了他的勒·柯布西耶和阿道夫·路斯等建筑师对历史的借鉴中获得一些启示,来说明历史的传承并非孤例,而是一直延续和存在的。

随着西扎在中国的作品建成并启用,国内对于西扎的认识和研究稍显匮乏与滞后,并且存在很多误解。而西扎的建筑有很强的可读性和丰富的内涵,所以在当代中国语境下讨论西扎无疑是有很大意义的。并且通过讨论西扎建筑,可以寻找到古典精神经过文艺复兴、中世纪到现代建筑隐隐约约的一丝历史脉络和影子。

1 场所中的古典——雅典卫城隐喻

1.1 西扎设计中的“卫城”

1.1.1 福尔诺斯教区中心(Church in Marco de Canavezes)

西扎将教堂比喻成“卫城”,在此正是基座确立一个场所,一个“卫城”。

福尔诺斯教区中心包括三座两层的建筑:圣玛利亚圣堂和殡仪礼拜,礼堂和主日学校,牧师住宅。圣玛利亚圣堂位于一条南北向的高速公路北侧。基地的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西扎没有把教堂主体平行于道路布置,而是旋转了一个角度,并将其伫立在一个锯齿形的基座平台上(图1)。

殡仪堂有效地充当了建筑的基座,与圣堂白色体量的轻巧与简洁相对比。在一天中的某些时刻,教堂(的实体)似乎消解了,而在另一些时刻,它又完全从天空的背景中凸现。

圣堂主体建筑随着人们距离由远到近,由远观全貌展现到部分遮挡到近距离细节展现,与雅典卫城中巴特农神庙由完全被遮挡到浮现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图2)。

之字形基座,突出了建筑的存在感,并且将人流分流,一部分上到圣堂,一部分进入殡仪堂。同时,殡仪堂构成的基座的存在使人们到达主体圣堂存在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通过朝圣性的踏步上到圣堂所在的平面,塑造一种神圣的宗教氛围。就如同进入巴特农神庙,需经过山门大踏步上去,才到达神庙所在平面。

圣堂主入口并未朝向街道开启,而是选择稍稍背向街道的西南端,与巴特农神庙颇为相似,行进的队伍从山门入口上来,需绕过神庙背面,到达卫城东南端,才到达神庙入口(图3)。

1.1.2 塞图巴尔教师学校(School of Education, Setubal)

塞图巴尔教师学校坐落在能俯瞰城市的环境优美的山上,建筑周围是一片农田,环境清幽。

U型庭院的中轴线上,居于视觉焦点的是一颗百年古树,它与周边古典比例的柱廊一起散发着古老和静谧。正如西扎接受采访时所说:“这个项目中U型的设置是为了与自然环境结合为一体,这里是一个有几个世纪年龄的栎树林”。

根据Madalena Cunha Matos,柱廊前的古树,犹如由伊瑞克提翁神庙保护的神圣的橄榄树,就像在城堡上的女神——雅典娜的神圣遗物(图4)。根据Matos描述,这种古典的关联具有一种重要性,已经超越了古典的做法。既有生态含义,也有历史含义。

1.2 柯布西耶设计中的卫城——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ye)

这种对于雅典卫城意义的援引,也存在于柯布西耶的建筑设计中。柯布西耶曾经游历雅典罗马,因此,古典精神对他也有根源性的启发。

萨伏伊别墅周围树林环绕,柯布西耶选择了一个正方形平面来强调四周视野。建筑的入口和车库入口故意设置在建筑远离道路的一侧,让行进者在树林般的柱子围合的空间里漫游,以欣赏住宅四周的美景。然后,一个真正的立面映入眼帘,与地面相接触。相似的是,雅典卫城地面起伏很大,利用这个高差作为抬高建筑的基础,它的流线使人能站在不同的角度欣赏到建筑与周边环境景观,萨伏伊别墅在这点上无疑是与卫城有着相似之处[2](图5)。

2 建筑中的古典——A-B-A模式

A-B-A模式最早出现于古典时期的神庙建筑,后来巴西利卡的平面也是由侧廊(A)—大厅(B)—围廊(A)构成,因此也是此种模式的延续,一直到后来的建筑三段式,在现代建筑的立面和平面中都仍然存在,尤其是一些具有仪式感的建筑。

图1 圣玛利亚圣堂Fig.1 Santa Maria church

图2 圣堂基座与雅典卫城对比Fig.2 a comparison of Santa Maria church base and Acropolis

图3 圣堂与雅典卫城神庙进入流线Fig.3 path of church and Acropolis

图4 塞图巴尔教师学校的古树和伊瑞克提翁神庙前雅典娜的橄榄树Fig.4 the old tree in School of Education, Setubal and olive tree of Athena in front of Erectheum

图5 雅典卫城流线与萨伏伊别墅流线Fig.5 path of Acropolis and Villa Savoye

图6 阿维里诺·杜阿尔特住宅Fig.6 Avelino Duarte House

图7 杜阿尔特住宅平立面Fig.7 plane and elevation of Duarte House

图8 教堂西南立面和东北立面Fig.8 west-south facade and east-north facade of the church

2.1 西扎建筑中的A-B-A模式

2.1.1 杜阿尔特住宅(Avelino Duarte House)

在阿维里诺·杜阿尔特住宅前后两个立面上,建筑体量都被挖空,分别形成入口和连接内院的通道。一层日是常生活区,二层是卧室,三层是书房[3](图6)。

三层的杜阿尔特住宅,在平面和立面上都表现出来A-B-A式的古典秩序,并且在此基础上加以现代化的手法改变。因为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因而比古典砖墙体系更加灵活自由,平面柱网结构呈现出A-B-A-B的秩序相互叠合,并且在最后一个B的时候,加以变化,表明西扎既继承古典,又赋予现代建筑空间灵活与自由,与传统既联系又分离。同样,在立面上,A-B-A-B的秩序依然存在,且将边上的(B)简化成一个附属体量,打破了古典的绝对对称性,同时强调了中间最主要的主入口空间B的控制性(图7)。

这种古典秩序与非对称性并存,同样存在于勒·柯布西耶的住宅设计中。这种比例模式在西扎后来的建筑中加以反复运用和发展,比如后来的福尔诺斯教区中心。

2.1.2 福尔诺斯教区中心(Church in Marco de Canavezes)

西扎说:“我想要建一座真正的教堂,而非一个有十字架的建筑。我对于一个符号如何决定建筑的特征这一粗浅的看法不感兴趣。这太流于表面,我不会采用。因此我想要表达某些我想唤起的教堂的特质……”[4]

西扎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了教堂的特质,想在其中蕴含古典的氛围。他认为教堂是有特定氛围的人工场所,既要“与传统连续性相决裂”,又要“努力保护与传统的连续性”。

教区中心最主要的圣堂,是一个长30m、高16.5m的体量。圣堂入口的西南立面,就是典型的A-B-A加上在比例上的重新思考所形成的结果,两侧凸出了两个白色长方体体量,而中间的凹进部分则以一扇高达10m的矩形大门暗示着建筑的入口。而在建筑朝向街道的东北立面中,A-B-A的模式被反转了,中间体量凸出,而两侧凹进,祭坛部分被加以变形成曲线[5](图8)。”

图9 圣堂平面、巴黎圣母院、古典巴西利卡平面比较Fig.9 a comparison of Santa Maria Church, Notre Dame de Paris and Basilica

图10 圣玛利亚圣堂与巴黎圣母院比照Fig.10 a comparison of Santa Maria Church and Notre Dame de Paris

建筑附加的小体量,用来打破古典式绝对的对称,体现了西扎与古典传统既“决裂”、又“连续”的建筑思想,在这点上,与杜阿尔特住宅有异曲同工之处。

为了体现教堂的特质,教堂的平面汲取了古典巴西利卡的形制和秩序,这也是后来天主教教堂大多采用的原型,因而西扎的教堂与哥特式教堂,必然有了秩序上的关联,如与巴黎圣母院的比较(图9)。除了继承古典主义精神,还融合了现代建筑的发展,西扎不仅利用附属的小体量来打破传统的对称达到均衡,也在祭坛所处的东北部用弧形墙代替了直墙。

从视线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有另一种解读。由于建筑是三维的,那么人仰视的时候由于透视关系所形成的对于立面的印象,是与工程图的立面图有差别的,这是一种感知的分析,不同于严格的梳理关系,如圣玛利亚圣堂的立面与巴黎圣母院教堂的立面感知比较(图10)。

2.2 阿道夫·路斯建筑中的A-B-A模式

追溯西扎的精神脉络,不得不提到阿道夫·路斯。他的思想来源,可以说是来自古希腊。他在建筑实践中竭力追求几何的形体来达到一种对称的美[6]。

或许可以说,路斯认为西方的古典主义更多是自然的、本源的而非文化的,古典主义建筑是简洁且具有普遍性,因此才能贯穿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甚至帕拉第奥和辛克尔。这种古典理性主义对路斯的影响是内在、深刻而非符号、表面的[7]。

追溯西扎的设计原型,其一就是路斯的建筑思想,主要表现在建筑明晰的体量设计上,这也部分源于平面A-B-A秩序。1910年的斯坦纳(Steiner)住宅,外立面简洁而高度抽象,路斯充分体现了A-BA(-B)的几何秩序(图11)。正是由于平面的有力分割,使得各个空间相互独立、各具特性,也正是体积规划(Raumplan)的设计思想,这也影响了西扎设计思想的部分来源,可以将斯坦纳住宅与上述西扎的杜阿尔特住宅来对比。

2.3 勒·柯布西耶建筑中的A-B-A模式

在西扎的建筑中,无疑可以看到很多柯布西耶的影子,因而可以通过追溯柯布西耶建筑中的古典秩序,梳理西扎到柯布到古典建筑的脉络。

柯林·罗在《理想别墅中的数学》中,将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Villa Stein)和帕拉第奥的马康坦塔别墅(Villa Foscari in Malcontenta)放在了一起进行比较(图12),认为现代建筑师的住宅里有数的秩序[8]。经过分析,两者平面均为A-B-A-B-A 的排布,但柯布比帕拉第奥的平面更加隐晦与不确定,并且由于结构的开放性,平面打破了古典的绝对对称,而是更加自由与灵活。

由此,通过追溯柯布西耶的建筑几何原型,又联系到帕拉第奥,他开创性地将神庙的立面与居住建筑等价并列,产生了思想和形态上的暧昧。比如,“马康坦塔别墅的人字山花有对巴特农神庙的援引。无论是所指,还是能指,都充满了意义。”

因此,从古典到帕拉第奥,再到阿道夫·路斯与柯布西耶,再到阿尔瓦罗·西扎,经历了不同时代的继承与发展,传统、现代结构与传统、现代平面交织,反映在各自的建筑语汇中。现将以上A-B-A模式比较总结如下表(表1)。

图11 斯坦纳住宅的立面与平面Fig.11 the elevation and plane of Steiner House

图12 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和帕拉第奥的马康坦塔别墅Fig.12 Villa Stein and Villa Foscari in Malcontenta

表1 A-B-A模式比较总结Tab.1 summary comparison of A-B-A prototype

3 建筑中的古典——U型平面

U型内院是西扎最常用的一种元素,还有基于此而衍生出的L型、H型等。这种平面模式对于处理与场地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一种极具历史性的设计手法。

3.1 塞图巴尔教师学校的U型模式

位于葡萄牙的塞图巴尔教师学校,坐落在可以俯瞰城市的山上,建筑呈两个U型反向叠合,根据Matos所说,西扎建筑中的U型模式,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乌菲兹美术馆(Uffizi, 1560-1581)以及中世纪的爱斯皮切角(Cabo Espichel)的修道院(Nossa Senhora do Cabo Church,14—18世纪),基于这个模式的建筑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从总图上看,三个建筑围合的内部庭院形态完整,而建筑外边界为适应周边肌理环境呈现凹凸不平。进入建筑的流线也极为相似,不是沿着主轴线进入,而是打破秩序的斜入:塞图巴尔教师学校入口与场地的树结合,构成斜向入口空间;乌菲兹美术馆入口位于城市广场的一角,广场将人流斜向引入;修道院U型的开口处,进入秩序性的空间之前,反秩序性地斜向进入(图13)。

其次,是U型平面产生的丰富的空间层次。塞图巴尔教师学校:斜入口—古典的柱廊庭院—门厅和老树—山坡下辽阔的风景;乌菲兹美术馆:广场—柱廊庭院—多立克柱式的拱门—阿尔诺河;爱斯皮切角修道院:经过十字架的入口—比例匀称的柱廊—U型底部教堂—广阔的海域(图14)。

最后,建筑内部庭院,三个建筑的柱廊空间都宁静而古典(图15)。

此外,塞图巴尔教师学校的设计,并不局限于遵从某个特定的历史案例,其规则U型的内部空间,光影却是变换而富有意味的。

入口门厅的圆形天窗,在片墙上形成移动的光斑,有种对时间流逝的暗示,创造出纯净而启发性的空间感。这种手法,可以在柯布西耶的拉托莱特修道院(The convent of La Tourette,1955—1960)中看到,其灵感来源或原型可以追溯到罗马万神庙(Pantheon,120—124)(图16)。

3.2 阿利坎特大学学区办公楼(Rector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Alicante)的U型模式

阿利坎特大学学区办公楼位于西班牙,建于1995年,比塞图巴尔教师学校晚10年,可以看出两座建筑有着同样的原型。比如,在主入口同样避免直白,两个院落均产生了丰富的层次,并将焦点集中于两个院落交汇的古树上,内院也用类似的柱廊营造静态的空间(图17)。所不同的是,两列柱廊并不平行,也因此产生了不同的透视效果(图18)。

图13 塞图巴尔教师学校、乌菲兹美术馆、修道院总图及入口流线Fig.13 the master plan and entrance path: School of Education Setubal, Uffizi Gallery and Nossa Senhora do Cabo Church

图14 三者空间层次比较Fig.14 a comparison of spatial hierarchy

从柱子的细节看,无论是塞图巴尔教师学校还是阿里坎特大学,每根柱子的截面并不完全相同,而是以一定的规则方圆相间排列,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布拉曼特修道院(Bramante Cloister)方圆柱的变换韵律(图19)。

4 结 语

图15 三者内院视图Fig.15 the courtyard view of the three architectures

图16 塞图巴尔教师学校、拉托莱特修道院、万神庙的天光Fig.16 skylight in School of Education, Setubal, the convent of La Tourette and Pantheon

本文追溯了西扎作品古典感的原型,从场所塑造和建筑形式两方面探讨,更多地寻找存在于几何之上的意义与特征,从而理解西扎建筑中的古典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并不是直接来源于古典建筑,而是通过几代建筑师不断继承与发展而来的,因而难以避免要探寻与西扎相关的几位大师的作品。通过比较发现,在有些现代建筑大师的作品里,都可见古典秩序与精神,并将抽象的古典秩序不断演化、变形,与现代建筑材料、空间相适应。

图17 阿利坎特大学学区办公楼总图及平面图Fig.17 the master plan and first floor plan of Rector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Alicante

本文以西扎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阅读西扎及几位建筑大师对于古典秩序的再现,解读其设计来源与启发更多得是一种作为设计者的思考和联想,从而对设计实践有所启发与借鉴。

图18 阿利坎特大学学区办公楼两个内院透视图Fig.18 view in two yards of Rector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Alicante

图19 塞图巴尔教师学校、阿里坎特大学以及布拉曼特修道院柱子的变换排列Fig.19 the column arrangement in School of Education, Setubal, Rector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Alicante and Bramante Cloister

[1]李华, 葛明, 胡恒. 话题:西扎之于当代中国建筑的意义[J]. 建筑学报, 2015(01): 1-9.

[2]杨起, 陈静. 萨伏伊别墅空间设计探析[J].安徽建筑, 2011(03): 26-27.

[3]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 阿尔巴罗·西萨的作品与思想[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4]Frampton K. Alvaro Siza: Complete Works[M]. London: Phaidon Press, 2006.

[5]蔡凯臻, 王建国. 阿尔瓦罗·西扎[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6]王路. 维也纳的建筑传统和现代建筑[J].世界建筑, 1998(06): 70-75.

[7]范路.“非先锋”的先锋(上)——阿道夫·路斯及其现代性研究[J]. 建筑师, 2006(02): 63-72.

[8]Rowe C. 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 Villa[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76.

图片来源:

图1:http://www.archreport.com.cn/ show-6-2216-1.html.

图2:https://www.flickr.com/photos/baobee/ sets/72157632951984093/detail/.

图3:作者整理绘制自杨起, 陈静. 萨伏伊别墅空间设计探析[J]. 安徽建筑, 2011(03): 26-27.图4:维基百科

图5:作者整理绘制自陈志华《外国建筑史》

图6:https://atfpa3y4.wordpress.com/2014/ 02/06/casa-avelino-duarte-alvaro-siza/.

图7:EL Croquis 68/69+95 Aivaro Siza 1958-2000.EL GROQUIS.S.L.2000, p40, 部分自绘

图8:http://archgo.com/index.php?option=co m_content&view=article&id=248:selectedprojects-by-alvaro-siza.

图9:http://mooc.guokr.com/note/2671/.

图10:李兴钢工作室

图11:http://cargocollective.com/adolfloos/ Steiner-House.

图12、14:作者绘制

图13:Google Map

图15、18-19:Flickr相册

图16:Google相册

图17:Alvaro Siza, Madalena Cunha Matos. Alvaro Siza: 1986-1995(English and Portuguese Edition)[M]. Lisbon: Editorial Blau, 1996.

(编辑:申钰文)

Tracing the Historical Thread of Classical Style in the Works of Alvaro Siz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bject from two aspects: place making and building design. For the place making, the paper takes the Santa Maria Church de Canaveses for example, as it takes the metaphor of the Athen Acropoli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or the building, this paper on one hand analyses the architecture plan, facade and even threedimensional perspective to extract the A-B-A prototype, on the other hand analyses the typical U type of Siza’s design. Furthermore, the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of these classical style from the works of Alvaro Siza to Adolf Loos, Le Corbusier, Andrea Palladio and all the way to the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nd make comparisons.

Metaphor of the Athen Acropolis; A-B-A Prototype; Utype; Alvaro Siza

10.13791/j.cnki.hsfwest.20150416

卢峰, 杨丽婧. 阿尔瓦罗·西扎建筑中古典手法的历史脉络循迹[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4): 82-88.

TU-86

A

2095-6304(2015)04-0082-07

卢 峰: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lufeng@cqu.edu.cn

杨丽婧: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5-04-26

猜你喜欢

柯布西路斯入口
高速公路入口疏堵解决方案及应用
基于新一代称重设备的入口治超劝返系统分析
勒·柯布西耶:建筑是最高的艺术
光辉之下—柯布西耶的一生
勒·柯布西耶——色彩的交响乐
天津大学学术会议论“后柯布西耶时代”
秘密入口
第九道 灵化阁入口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