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建设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2015-07-31赵丽华
摘要:在区域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地方高职教育只有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以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具体做法为实例,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专业建设。
关键词:高职教育 地方经济 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迫切,这些都是极好的发展机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高职教育如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摆脱学科型专业建设思想的束缚,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内涵建设,也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高职专业建设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高地,它的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职业性和服务社会作为高职院校的根本性质和使命恰恰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要根据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规格,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对接,以推进高职教育同地方经济融合,从而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一体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
二、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改革的背景
(一)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社会带来新的机遇
在知识、技术和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推动下,青海省的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方式逐步发生变化。一是经济总量增长对服务业的需求在增加。从“九五”开始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青海服务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长。二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加了对生活服务的需求。随着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旅游、休闲、教育等在较高收入水平时才能大规模消费的现代生活性服务产品需求增长。三是解决就业压力的迫切需求要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工业化、城镇化是青海经济发展必然的选择,工业化要采取优化结构、提升层次、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道路;城镇化要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人口转移后的就业压力是很重的,因此,就业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要保持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态势,就必须解决好就业问题。从青海的现实看,解决城镇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冗员和富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仅靠工业是远远不够的,青海未来发展中,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渠道,这就要求第三产业这个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的产业必须保持住一定的增长速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青海旅游业发展急需大量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青海十二五旅游规划明确提出“ 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青海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青海省建设成为全国高原旅游名省,建成新兴的国际性、复合型、四季游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2012年,大美青海旅游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阔步迈入百亿元产业时代。实现旅游总收入123.75亿元,同比增长34.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6.6%。青海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7.31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36.55万人,越来越多人的工作、生活与旅游息息相关。
目前,青海发展旅游的人才支撑不足,旅游教育培训资源短缺,已成为深层次制约青海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民俗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特种旅游等特色旅游是青海旅游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对于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兴人才极为短缺。因此加快青海高原地区旅游人才培养与员工在职培训已成燃眉之急。
(三)青海省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不能满足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青海要打造国家旅游名省,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这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既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目前,青海省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有四所,我院是其中唯一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此外,还有两所中职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
普通高校专业建设以学科发展为导向,具有鲜明的学科性特征。中职培养的学生虽然也体现了职业岗位要求,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理论知识要求相对较低,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因而转岗适应性就比较弱。而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而设置,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专业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
三、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
(一)创建“校企融通、五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做到人才培养与区域旅游发展相融通、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融通、教学组织与企业运营相融通、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相融通,通过校企资源共享,实现人才共育。“五段递进”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活动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递进特征,结合大美青海旅游季节性明显的特征,把教学实施过程中划分为“底蕴搭建、岗位认知、能力构筑、实境演练、顶岗历练”五个阶段,让学生结合旅游实践活动,逐步认知旅游岗位特性,把握市场需求,按照旅游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开展教学一体、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活动,打造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图1所示)。
(二)融入行业职业标准,课程体系能力导向
根据“校企融通、五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从职业能力培养入手,将目前旅游业执行的《导游服务质量》、《旅行社服务通则》、《旅行社国内旅游服务质量要求》、《旅游景区讲解服务规范》等行业职业标准全面融入专业课程,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行业基本素质+职业岗位技能+职业岗位拓展能力”为主线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纳入岗位能力所需的职业关键知识、职业关键能力、职业关键素质,涵盖了主要岗位的职业要求,又体现了职业成长和职业延伸,以及创新创能力的培养(如图2所示)。
(三)专兼结合、理实交替,提高教学团队水平
按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双百工程”建设要求,一方面结合专业方向有计划地开展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课程建设学习,利用寒暑假期,有计划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顶岗实践、技术服务和生产实践,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熟练的“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聘用具备旅游行业先进管理经验和服务技能的企业专家和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对其进行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师德教育,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实训教学与指导,重点充实到实训实践教学岗位上,以提高实训指导水平;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建立“兼职教师动态师资库”,将兼职教师融进整个师资队伍建设之中,形成专业建设“合力”。
(四)校企深度合作,推动专业发展
在“校企融通、五段递进”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坚持校企合作“双主体”理念。学校在综合考虑相关合作主体利益诉求以及愿景、成长性、规模、资源、能力等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沟通交流,与青海宾馆、上海亚湾酒店管理公司等省内外旅游企业紧密合作,校企共建合作培训学校、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开展项目开发,为学生提供参与项目开发的机会。并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纽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化课程与教材开发建设、校内外基地内涵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任教师的企业实践指导和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管理和文化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通渗透,企业助学、校企员工技能比武等活动,努力把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达成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
高职教育只有服务地方经济才能获得长足发展,同样,地方经济和行业有了高职从硬件服务到软件提升这种全方位的支持更能健康发展。要实现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紧紧把握青海地域经济特点,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提高本地化就业率,只有这样,才能使青海旅游业拥有强劲持久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万伟平,李森,王贵兰.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衔接与融合[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61—64
[2]梁爱文,刘先长.区域经济视阈下高职高专专业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2):62—64
[3]沈明其.面向区域经济,实行产学合作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1—2
[4]詹先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及其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0(4):37—42
(赵丽华,1975年生,青海西宁人,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