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验功能的角度分析《夜雨寄北》及其英译

2015-07-29王亦非

青春岁月 2015年14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系统功能语言学

【摘要】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分析将文本分解为意义成分,为翻译活动和翻译质量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译者可对每一个意义成分进行评估与判断,以此决定在双语转换中采取何种策略对这些成分进行处理,使译文在意义和形式上尽可能地接近原文。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作《夜雨寄北》及其三个版本的译文进行了经验功能分析,对比了不同译本在信息内容和文体风格方面的忠实与偏离,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活动和翻译质量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经验功能;诗歌翻译

一、引言

中国古诗词艺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讲究言外之意,且对格律和押韵要求甚高,因此要想对中国古诗词进行语言转换并非易事。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就是用译语将原语信息复制成最接近译语的自然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Nida, 1969)。这就为翻译活动设置了一个可实现的宏观目标:使译文表达出与原文一致的关键信息与意义成分,并在此前提下尽可能的保留原文与译文的形式对等。

在这个层面上,功能语言学使奈达的翻译理念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因为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语篇分析是将文本分解为功能各异的表意单位,即意义成分,再进行归类和比较分析,译者可对每一个意义成分进行判断和评估,以此决定在语言转换过程中使用何种策略对这些表意单位进行处理,以达到使译语在意义和形式上最接近原文的目的。

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其中,概念元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两个部分。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主要通过及物性得到体现。及物性系统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胡壮麟等,2005)。韩礼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Halliday, 1994)

为了成功地传达原语要表达的意义信息,译者可以对原语的经验功能进行准确的分析,解读与评估,继而进行语言转换。下面我们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为例,对原语及不同版本的译语文本进行经验功能的分析。

二、《夜雨寄北》原诗经验功能分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友人深深的怀念。其语言质朴、自然,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由一个言语过程和一个存在过程构成。

表1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由一个物质过程构成。

表2

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由一个物质过程构成。

表3

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有两种理解方式。其一可以把“却话”作为物质过程,“巴山”作为说话内容,夜雨时作为表示时间的环境成分。

表4

其二把“却话”作为物质过程,“巴山”和“夜雨时”分作两个表示地点和时间的环境成分。

表5

三、《夜雨寄北》三个英译本的经验功能分析

本篇选取的四个译本分别来自许渊冲,林语堂和孙大雨。(见附录。一下简称许译,林译,孙译。)

1、君问归期未有期

表6 许译

表7 林语堂译

表8 孙大雨译

三个译本都讲第一句译为两个过程,但孙译的复杂程度远超出前两者。在“君问归期”上,三者都采取将其译为言语过程的方法,只是孙译本将其降级处理为一个表示伴随的被动语态小句;在“未有期”上,许译和林译分别将原文的存在过程转换为了心理过程和物质过程,但并无妨碍原文主要意义的表达。孙译虽然将其转化为了心理过程,但和其他两者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而是作为I tell thee的说话内容而存在。由此可见,在第一行诗中,孙译将原文进行了扩展和结构上的大幅度调整,不失为诗歌翻译策略的一种尝试,但考虑到原文语言质朴自然,结构简单清晰,这种化简为繁的尝试是否偏离了原文的形式风格,还有待商议。

2、巴山夜雨涨秋池

表9 许译

表10 林译

表11 孙译

三位译者都保留了原诗句的物质过程,原诗中的“涨”是使动的用法,即“巴山夜落大雨,使秋池的水涨高了”,但许、孙二人都采取将句子拆分和调整为“巴山夜雨/秋池涨”的译法,将“雨”作为“涨”的并列成分,把原诗译为两个物质过程,这不免与原作者的意图有些分歧。此外,孙为了使本句与上句的末尾的“be”形成押韵,增译了“from the lea”,但原诗中并没有这层意思,这种想象的增译未免有些“因韵害意”的嫌疑。相比之下林译与原诗的意义成分一一相应,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包含的信息和意义成分。

3、何当共剪西窗烛

表12 许译

表13 林译

表14 孙译

本句原诗是一个由动词“剪”作为主要意义成分的物质过程,结构简单清晰,许译和林译都保留了这一特点,译为由动词“trim”主导的物质过程。三个都译出了原文中隐形的动作者“我们。许译省略了原文中“共”这一表方式的环境成分,但就深层次而言,原文中“共”这一字强调了作者想要与友人重聚的强烈愿望,并非一个简单的“we”就能代替;林译与原诗句的意义成分依旧一一照应,由动作者,过程,目标以及表示时间、地点和方式的环境成分构成;孙保持了其译文一贯的化简为繁的特点,增译了动词“坐”,而将“剪西窗烛”作为了一个非主干成分的物质过程,且同样没有译出表方式的环境成分“共”。因此本句就传达原文信息和意义成分而言,还是林译更胜一筹。

4、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15 许译

表16 林译

表17 孙译

三位译者对本诗行的理解不尽相同。许、林二人的译法分别与表4、表5相照应,许译将“巴山”作为说话内容,“夜雨时”作为表示时间的环境成分;林译将“巴山”作为表示地点的环境成分,将“夜雨时”作为表示时间的环境成分,这两种译法基本符合大多数人对于本句的理解。孙译在本诗行的处理上增译了一个心理过程“when I think of thee with mute light”。上文增译的“from the lea”只是增加了一个表示地点的环境成分,没有和原文信息偏离太多,还尚可接受;本句的增译则完全属于译者的想象了,且在时间顺序上也不和逻辑。此外,孙译的言语过程也不大符合对于本诗句的普遍理解。故本诗行林译和许译优过孙译。

四、结语

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就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功能分析。这不仅可以帮助译者更准确地理解原文,而且还有利于译者从功能的角度考虑译文,使译文不仅在信息内容上忠实原文,而且在文体风格方面也靠近原文。从这个层面上讲,本文所分析的《夜雨寄北》的三个译本中,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不仅在信息内容上忠实,且文笔质朴自然,与原文最为接近;孙大雨先生对原文传达的主要信息内容进行了主观增添和删减,且句式较为复杂,与原文的语言风格也有所背离;许译对于原文信息和风格的忠实度则介于林、孙二者之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及物系统代表了语言概念意义的深层次信息。因此,尽管中英文在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上有很大差异,然而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保留会最大程度地再现原语的风格(赵德全,2006)。

【参考文献】

[1] Nida and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Brill, 1969.

[2]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rnold, 1994.

[3] 胡壮麟, 朱永生.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4] 赵德全. 概念功能的传译[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5).

【作者简介】

王亦非(1991—),女,河南许昌人,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系统功能语言学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语域理论指导下的药品说明书翻译
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述评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汉乐府诗《将进酒》英译文之语篇纯理功能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下的研究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