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中“流动性陷阱”的认识
2015-07-29关心
关心
[摘 要]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中提出的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是一种偏重短期货币因素分析的货币利息率理论,他认为利息率是使用货币的代价或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凯恩斯在提出这一理论的同时,还提出了“流通性陷阱”这一概念。正确认识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流动性陷阱”的研究背景和“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条件,将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带来的投资效应相对于凯恩斯在流动性陷阱中描述的传导机制效应更加直接和有力,更能引导经济从低谷走出来。
[关键词] 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流动性陷阱;认识
[中图分类号] F820.1 [文献标识码] B
利息率,最简单意义上讲就是单位时间里为了使用一笔资金而进行支付的利息与该笔资金的比例。利息率的高低是一个时期、一个国家生产效率、发展战略、市场竞争、社会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尤其是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后,利息率逐渐成为了调节经济的杠杆和工具,利息率政策也成为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
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是1933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中提出的。它是一种偏重短期货币因素分析的货币利息率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利息率不是放弃消费的报酬,而是使用货币的代价或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利息率它并不决定于储蓄和投资,也不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求,而是受制于货币存量的供求关系。也就是说,市场利息率决定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就是“货币政策”,是由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需求也就是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它取决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等三个心理动机。其中,交易动机与谨慎动机的所需货币与国民所得(即“收入”)同向变动,投机动机的所需货币与利率反向变动。市场利息率与货币供给反向变动,与价格水平、国民所得同向变动。就利率与储蓄的关系而言,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认为:利息率只对储蓄形式的选择有决定作用。利息率的变动也只是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动,并不直接影响储蓄水平的变动。在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直接制约储蓄水平的是国民所得的多少,而不是利息率的高低。就利率与投资关系而言,凯恩斯认为:利息率与资本边际效率之比,对企业与个人投资决策起决定性作用。当资本边际效率不变时,利息率上升会导致投资下降。倘若利息率上升的同时,资本边际效率也上升,并且上升的幅度大于或等于利息率上升的幅度,那么高利息率就不会抑制投资,只有当利息率高于资本边际效率,投资者的盈利动机不能实现时,高利息率才能阻止投资。因此,单纯的利息率波动并不能直接引起投资量的增减。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还指出,从总量上看,利息率不仅与储蓄反向变动,而且与消费也反向变动。因此,该理论认为高利息率是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降低利息率是提高有效需求的措施之一。但是,由于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使利息率是有一个底线的,利息率的下降不能低于这个底线。当利息率降到一定水平以后,由于人们的预期作用,货币的投机动机会变得无限大,即使投入更多的货币供给也只能落入货币投机动机的陷阱之中,这就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中提到的“流通性陷阱”。
二、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研究背景
如上所述,“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凯恩斯在讨论货币需求的流动偏好动机时提出的概念。流动性陷阱指的是这样一种状况——当利息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息率已经处于不可能再降低的状态,证券市场的价格也已经处于不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的状态,人们便会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都换成货币,并将这些货币一直持在手中不放,不会在用于消费和投资支出,即使银行在这时增加货币供给量,也不会再使利息率下降。凯恩斯在解释这种流动性陷阱中利息率无法持续下降的原因时,提出三个假设条件:一是货币的生产弹性为零;二是货币的替代弹性为零或几乎等于零;三是假定社会的成员都有利息率“正常水平”的某种概念——每当利息率较大的偏离这个水平之后,预计会返回到这个水平上来。凯恩斯通过“流动性陷阱”这一假设否认了这样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萧条时期,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通过不断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利息率降低到一个很低的水平上,而且低于资本的边际效率,这时就会诱发新的投资,使投资不断增加,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提高有效需求,使就业量和国民所得成倍增长,直至达到充分就业。因此,当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时,货币、利息率、价格三者之间所固有的关系将被打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不能使利息率再进一步下降,不能使利息率降到资本边际效率之下,由于调节利息率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无法带动新的投资,生产和就业将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上,这时的货币供给量变得与经济无关,货币需求量对利息率的弹性变得无限大,国民总支出水平也不再受利息率下调的影响。
三、对“流动性陷阱”存在条件的重新认识
凯恩斯针对“流动性陷阱”所提出的这三个假设条件与现代社会已经不完全相符了。首先,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状况不断恶化,美国的黄金储备不断降低,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对外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切断了美元与黄金的直接联系,随之而来的两次美元贬值使金汇兑本位制彻底崩溃。摆脱了实物黄金量的限制,一个国家可以自由的生产并无限量的增加货币供给,货币的生产弹性为零的假设就不可能存在了。其次,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仅仅是建立在货币本身和债券这两种金融资本形式上,然而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诸如定活期存款、股票、基金等很多不同期限和收益的金融资本形式,人们可以通过选择任意一种形式来规避利息率变化对债券收益率的直接影响,货币的替代弹性为零或几乎等于零的假设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再次,凯恩斯“流动性陷阱”中的利息率不是由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的,而是由市场上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但在现代社会,利息率只是在理论上受市场的影响,而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通过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决定的,因此,利息率“正常水平”的这种概念也不存在了。那么,在现代社会,当利息率被不断降低时,是否还会刺激投机动机,是否还会促进经济增长?流动性陷阱是否依然存在呢?endprint
在我国,除了上述三个假设已经不存在以外,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还未完成,利息率是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的,根本不是内生的由人们的货币投机动机需求决定的,利息率具有极强的外生性,即使人们将货币持在手中不放,银行依然可以降低利息率,影响投资需求。同时,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既是区域经济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又是市场秩序的建立者和维护者,因此,在经济萧条期,由于货币当局实施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地方政府掌握了大量的银行贷款,他们比民营经济具有更加强烈的投资冲动,为了能使当地经济摆脱困境,他们更能够挺身而出,投资于公共设施或基础设施,从而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带来的投资效应相对于凯恩斯在流动性陷阱中描述的传导机制效应更加直接和有力,更能引导经济从低谷走出来。
四、“流动性陷阱”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我国一直实行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运行状态总体良好,还没有出现流动性陷阱。十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达10.7%,经济稳健前行,这令人瞩目的“中国答卷”创造了惊艳世界的“中国奇迹”。但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又出现了新的情况,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呈现出比社会预期更为明显的放缓,导致我国经济发展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潜在因素还是存在的。
第一,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相对比较落后,投资渠道还依然比较单一,人们仍将银行存款看做是最好的投资渠道,即使利息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也还是习惯于存款。
第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人们对经济发展、未来收入的预期还不是很乐观,并且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增加了人们未来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所以人们会减少日常支出进行储蓄,这也导致货币的预防性需求无限大。
第三,我国消费主体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协调,即使利息率下调也不能促进居民的消费。一方面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对象很大一部分来自进口商品;另一方面,比例逐渐扩大的低收入者由于日常消费和未来预期消费的压力,消费欲望也不强。我国居民消费率逐年下降,2000-2011年期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从46.4%下降到35.5%,不仅降速快,降幅也很突出。
第四,我国投资机制也不协调,投资主要以国家为主,主要流向也是国有企业。居民投资渠道受到很大的限制,制约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分流。
针对我国当前这些实际问题,应通过以下手段来避免“流动性陷阱”的出现。一是利息率政策的选择离不开现实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现实经济形势,准确判断,确保政策实施效果。二是在继续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稳步推进利息率市场化进程,完善利息率的管理体制和形成机制,使利息率能真正反映资本市场供求状况。三是通过减免税收、发行国债、转移支付等手段来调节消费,刺激投资,从而实现利息率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配合,有效发挥利息率调节功能。四是深化银行和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率政策的并不断完善利息率政策的传导机制、影响力度和政策效果。总之,在各种错综复杂的不确定因素下,我国只有准确分析和判断形势,果断出台措施,才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才能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9
[2]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刘涤源.凯恩斯经济学说评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4]Antulio N.Bomfim,Vincent R.Reinhart.Marking News:Financial Market Effects of Federal Reserve Disclosure Practices[J].Federal Reserve Board Working Paper,2001(1)
[5]王继祖.现代西方利率理论浅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2(6)
[6]陈丰.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探析[J].经济论坛,2009(21)
[7]安宇宏.流动性陷阱[J].宏观经济管理,2009(6)
[责任编辑:王凤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