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

2015-07-29刘海蠡

亚太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亭长垓下汉军

刘海蠡

文言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

刘海蠡

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习文言文中的文言知识,还要学习一些优秀文言文的写作技巧。下面以《项羽之死》为例,来谈谈本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

本文节选自《史纪项羽本纪》,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从文体特征来看,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记叙文,全文按时间顺序来写,依次写了项羽的垓下垓之围.东城突围.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在这三个场面描写中,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立体的展现了项羽复杂的性格特点,使这个末路英雄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那么文章是怎样把这个人物写活的呢?这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了哪些启示呢?就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我的理解。

一、叙事有波澜,黄河九曲,情节跌宕起伏

细读课文,我们会清楚地发现本文以项羽为中心叙写的事件波澜起伏,犹如九曲,黄河共总共有四次大的波澜。文章开头交代项羽的军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将他重重包围,且在夜晚汉军用楚人处于用楚语唱歌,正在汉军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此时的项羽可能觉得自己已经是插翅难飞了!

在这个垓下之围的场景中,我们看到了这个血性汉子多情善感的一面。在这种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项羽带着他仅有的800多骑兵连夜突出重围。等到汉军觉察,并派5000骑兵追赶时,项羽已经度过淮河,跟谁他的也只有100多号人马了。按道理,项羽这次成功逃脱到这里,可以说是绝处逢生了,此时此刻的项羽,应该好好歇口气了,但出人意料的是,作者在这里设置了另外一个外情节:阴陵迷路。项羽被一个农夫骗进了一片沼泽地中,致使汉军追上了他们。这一情节为下文的东城突围埋下了伏笔。且项羽逃到东城时,仅剩下28个骑兵了。这是第一次波澜。在东城被困之时,按照当时的险峻形势,项羽应该全军覆没才对,因为是汉军的几千骑兵重重包围仅有28个骑兵的项羽,这时的项羽,即使是一只雄鹰,也难以飞出汉军的视线了,可令人称奇的是,项羽不仅没有全军覆没,反而还杀了汉军的一将一都尉。在项羽的精心布局下,项羽凭借他的骁勇善战,边杀边打,杀出了一条血路,还杀了汉军几十上百人,而此时的项羽仅仅损失两个奇个骑兵骑,这令项羽仅剩的26个奇兵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这还不算,项羽还带着他仅剩的26个骑兵又一次突出重围!在汉军几千骑兵的眼皮底下消失了。项羽在这一波澜中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让我们看到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昔日英雄的勇猛无敌、骁勇善战及其极端的自负。这是第二次波澜。又一次突围成功的项羽来到乌江边并准备渡江,正巧有一个乌江亭长,使船靠岸,真等着项羽这一行人上船,并能在汉军追来之前成功脱逃。但又一次出人意料的事,项羽听了乌江亭长的劝说之后了,竟然无动于衷,不仅不上船,还把自己心爱的宝马送给了乌江亭长。项羽这个时侯感觉到,即使回到江东能做王,也是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了,人毕竟是有尊严的!项羽此时送宝马不回江东的坚决态度,表明他接下来要干什么呢?这是第三次波澜。这为下文项羽的乌江自刎做了很好的铺垫。把宝马送给马江亭长之后,就命令仅存的26个骑兵,都下马步行,并拿着轻便短小的武器跟追来的汉军接着战斗,项羽独自一人,杀人如麻,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杀了汉军几百人。此时的下雨耶,已经是筋疲力尽了,且受了十几处创伤。依照常理,项羽现在已经是汉军的瓮中之鳖了!汉军完全可以活捉项羽了。但又一次出人意料的事,汉军没有活捉项羽,而是让项羽在回头看时见到自己的老部下吕马童,这个吕马童后来背叛了项羽投靠了刘邦,现在是来要他命的。此时的项羽不仅没有杀他,反而毅然决然地举起那一柄长剑,平静的结束了自己,成全了吕马童。这是第四次波澜。在这第三、四次波澜里,我们看到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项羽的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这一次又一次波澜里得到了尽情地展现。项羽起兵时24岁,是个少年英雄!自刎时32岁,是一个男儿告别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龄!可他的生命就在一剑之中戛然而止了。这把项羽的故事推向了毁灭性的高潮。

全文叙事的四次波澜,悬念迭出,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也使项羽复杂多变的性格在这一次次的波澜中凸显出来。

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本文中有关人物语言的描写,除了田父说的“左”这一句话,及乌江亭长及谓项王的那一句,王“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船,汉军至,无以渡”外,其余的语言描写都是关于项羽的,共有六处。下面就具体的分析一下对项羽的这些语言描写能表现出他的哪些性格或心理状态。

第一处:就是文章的第1段,项羽在夜里,听到汉军四面楚歌后慷慨悲歌,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一段是著名姬的“霸王别姬”的,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自己即将失天下的那一刻,唱出了这悲壮哀婉的《垓下歌》,通过项羽的这一处唱词,我们看到了这位血性汉子的似水柔情,内心深处舍不得紧紧跟随自己的美女和宝马。

第二处:是第2段,是项羽在垓下突出重围后又被围困东城时,估计无法逃脱时说的一段话:“吾起兵至八岁矣,身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说这话时,项羽只有28个骑兵了,项羽首先回顾了起兵之后还从来没有失败过的经历,可眼下已惨败成这样了,项羽也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带兵打仗中的失策,还只是一味地强调是上天要使他灭亡。由此可见,项羽有多自负。在明知身陷绝境的情况下,还说要为诸快战,他的勇武豪爽、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在此已经暴露无遗了。“快战”战一词也揭示了项羽此时一种特有的心理:我现在作战不是为了能战胜汉军,而只是想畅快地跟汉军战斗,让你们这仅剩的28个骑兵看看我的个人作战能力战有多强,以此来显示他的勇猛无敌,这也暴露了他的性格缺点:缺少作战谋略。这种匹夫之勇能力挽狂澜吗?至此,项羽的匹夫之勇、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已经暴露无遗了。

第三处:是第3段里,项羽及其28个骑兵被汉军几千骑兵重重包围时,他布置好兵力说:“吾为公取彼一将”“何如”两句简单的话,表现的是他的自负,这应该是他的一个致命的弱点!也可以说,这因为他的自负伐、自矜功伐、不善用人才导致了他痛失天下。

第四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面对乌江亭长的劝说,项羽对乌江亭所说的话及送马给乌江亭长时所说的话,说明项羽是一个知耻、正义之人,并且说话做事非常果断,毫不拖泥带水,也说明他是个直率,没有什么心机的人,这是他的一个致命的弱点!

第五处是:末段。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当他杀了汉军几百人伤,身负重伤时,突然回头,看见了自己的老部下吕马童所说的话,“若非吾故人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面对自己曾经的部下,后来却背叛自己,投靠了刘邦,现在竟然要他命的吕马童同,他没有愤怒,没有责骂,有的乒是难得的平静,说明项羽已经不把死生当一回事了,所以才有这样的话,这样的语气。

全文从开头到结尾,从垓下之围、到东城决战、再到乌江自刎,每个场面中有关项羽的语言描写,都能刻画出他当时的不同心理和性格,人物语言极其个性化。

三、成功的运用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运用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刻画项羽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个写作亮点。

(一)文中有两处侧面描写

第一处侧面描写,在文章第一段,项羽在第一段唱完歌后,写到“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身边侍人的表现从侧面衬托了单人当时的气氛,随从的将士都哭了,一个“能”写尽了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了,也写尽了西楚霸王的凄惨处境;第二处侧面描写在第三段,写到项羽与围攻他的汉军对战时,写到“项王大呼,汉军皆披靡”靡及“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两处侧面描写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让我们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声威是跃然纸上。

(二)文中有四处细节描写

第一处是在第一段,写项羽慷慨悲歌几遍之后,虞姬也应和着一起唱姬,此时项羽时“泣数行”,虎虎生威的昔日英雄也不禁潸然泪下,这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末路英雄项羽的无限悲凉。第二处细节描写是项羽阴陵迷道时,田父绐曰“左”左。这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田父这一指,就把项羽指向了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下雨的一生之所以会碰上这样一个瞬间,也实在是因为他曾“所过无不残灭”灭,所做确实有失“道”道,失道寡助在下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好。情急之下的项羽被田又骗了,也是全然不知,等到陷入大片沼泽,等到醒悟过来时,为时已晚,追兵已至!这一细节也表现了项羽直率,很多时候做事欠考虑,轻信别人的性格特点。第三处细节描写是第项羽面对汉将赤泉侯“瞋目而斥之”、拒渡乌江时项羽笑答乌江亭长,对敌兵敌将恕目而叱,对劝他渡江的亭长微笑,一瞋、一怒、一笑;第四处细节描写是项羽自刎之前回头见到吕马童并赐头给她的细节,把项羽这个末路英雄的复杂感情表现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另外,对比也是本文写作中的一个亮点,这里就不细说了。

四、结论

通观以上分析,本文作为文言记叙文,在叙事技巧,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本人给我们的写作启示是:首先,叙事有波澜,情节一波三折;其次,运用语言描写、侧面描写、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及对比,刻画出项羽多情善感,勇猛无敌、骁勇善战、自负、知耻正义,视死如归的复杂性格及心理。这种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单位:湖南祁阳一中)

猜你喜欢

亭长垓下汉军
楚汉之争最后四个月大致情节梳理(上)
《史记》里的三个亭长
背水一战
垓 下
清入关前汉军举人群体考述
韩信千金谢漂母
胯下之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