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诗歌比较
——雪莱的《孤禽哭爱侣》和苏轼的《卜算子》

2015-07-29李琳

亚太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孤鸿爱侣音步

李琳

中英诗歌比较
——雪莱的《孤禽哭爱侣》和苏轼的《卜算子》

李琳

本文从背景,结构,语音,用词,修辞,表现手法六个方面对雪莱的《孤禽哭爱侣》和苏轼的《卜算子》进行了对比赏读,为比较文学中的诗歌鉴赏提出自己的一个解读。

修辞;诗歌;比较文学

一、引言

中国与英国是诗歌的摇篮,翻开广博的文学史,很大程度上来说,诗歌占据了其中的半壁江山。但是对于一直以来的诗歌赏析来说,赏析英诗就是赏析英诗,从内容到形式一一分析。赏析我国的诗就是赏析内容,形式,作家的生平等等,将这些娓娓道来。很少会有人将两国的诗歌进行比较。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1]因此,对两国的诗歌比较起来读,更会别有一番滋味。以下,本文将就雪莱的《孤禽哭爱侣》和苏轼的《卜算子》进行对比赏读。

二、原文呈现

A Widow Bird State Mourning for Her Love,孤禽哭爱侣

A widow bird state mourning for her love,孤禽哭爱侣,

U p o n a w i n t r y b o u g h;冬日栖寒枝;

The frozen wind crept on above,头上夹雪风缓吹,

The freezing stream below.脚下流冰溪。

There was no leaf upon the forest bare,空林黄叶尽,

No flower upon the ground,大地百花殚,

And little motion in the air周天不见一丝动,

Except the mill-wheel’s sound.只听水轮转。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三、背景分析

雪莱的《孤禽哭爱侣》是雪莱1822年写的《查理一世》中的一首诗。由于雪莱的突然逝世,《查理一世》没有完结,但是这首诗却广为流传。

苏轼的《卜算子》是元丰五年写的,先是熙宁中,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初补外官,他看到当地地方官吏在执行新法时多扰民,心中不满,所以写在诗中。这样就激怒了新党,说苏轼诽谤朝政,于是把他逮捕下狱,这就是所谓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词就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四、结构分析

诗歌的结构主要指的是诗歌的三个特点:一是语音组合模式,二是口语重音模式,三是一定的语体形式。

诗歌的语音组合模式是指英语诗歌的语音是如何被诗人运用,组合以形成一些常用的或固定的语音模式,如押韵(rhyme),头韵(alliteration),元音韵(assonance),辅音韵(consonance),倒押韵(reverse rhyme),行内韵(internal rhyme)等。

雪莱曾经写道:诗人的语言总是会有某种划一而和谐的声音之重现。凡是诗情洋溢的语言,都会遵守和谐重现的规律,同时还会注意到这种规律与音乐美的关系。[2]雪莱的大部分诗歌都是严格遵守这种和谐的声音的重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以相同的辅音开头称为头韵(alliteration)。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有相同的元音,但元音前后辅音不同的称为元音韵。在雪莱的《孤禽哭爱侣》中,第一节的第一行和第二行中的首字母都发有/e/的音,构成元音韵。

诗歌口语重音模式是指诗人根据单词重音,短语重音,句子重音之间的排列组合来组建出一定的节奏(rhythm)。在诗歌中这种结构称为格律或韵律(meter)。格律由音步(foot)构成;不同的音步构成了诗歌错落有致的格律。在划分音步的时候要先把一句诗的全部音节划出来,然后按照语义和重音朗读就会得出下面的这几种不同的格律了:抑扬格(iamb)如果音步中前一个音节是轻音节,后一个是重音节,那么这种格律就称为抑扬格。扬抑格(trochee)与抑扬格相反,音步中前一个音节是重音节,后一个是轻音节。扬抑抑格(dactyl)如果音步是由一个重读音节和两个非重读音节构成的,就是扬抑抑格。抑抑扬格(anapest)如果前面是两个非重读音节后面是一个重读音节,这样组成的音步就是抑抑扬格。扬扬格(spondee)如果音步中两个音节都是重读音节,那这种格律就是扬扬格。抑抑格(pyrrhic)由两个非重读音节组成的音步是抑抑格。

根据每一诗行音步数量的由少到多又可以对诗句进行划分。不同类型的音步与不同数量的音步的组合就构成了诗行的诸多变化形式,如五步抑扬格(iambic pentermeter),四步抑扬格(iambic tetrameter)等等。总体上来说,雪莱的这首诗属于八行节(ottava rima),它的韵律是abababcc,格律是五音步抑扬格。从类别上来说,可以归为写景诗。

如果一个词和另一个词押韵,就会有和谐感,这种和谐感会给我们一种朗读上的快感,使我们读起来酣畅淋漓。诗人通过押韵来强调重要的词。在《孤禽哭爱侣》这首诗中,诗人用frozen,freezing的反复出现强调季节是严冬,温度十分低,风刮在脸上如同冰刀在割,溪水也处于结冰状态,只能隐隐看到冰面下有水流动。用no…upon…的反复出现强调这是一个树秃草枯,万籁俱寂的季节。

韵律的“韵”指韵脚,韵律就是韵脚安排的规矩。格律诗的韵律可从它的句脚规则上看出来。它的句脚规则是首句可平可仄,其馀双平单仄。格律诗只押平声韵,这就意味着格律诗的首句或押韵(句末为平声)或不押韵(句末为仄声),而双数句必定押韵(句末为平声)。格律诗每首必定一韵到底,不能换韵。新歌行在押韵方面自由得很,上面说过它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还可平韵仄韵兼押,不妨进一步指出它还允许换韵。宋词押韵的自由程度与新歌行大致相同。

苏轼的《卜算子》,押韵字“静”、“影”、“省”、“冷”,都是仄声字,这些词的运用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孤寂清冷的夜。从整体上来说,这首词的韵脚是:二十三梗;可“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押。

五、语音分析

诗歌虽然是一门视听艺术,但在视觉和听觉双重审美的体验中,诗歌的声音带给人们的美感更为直接。比如说,诗朗诵,尤其是配乐诗朗诵,更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我们分析诗歌的时候,格律也是以耳听而不是眼见为准。为了实现诗歌的音乐美,除了前面分析了的押韵和节奏,选用音,义有较强内在联系的也能增加诗歌音乐感。[3]如雪莱的这首诗,第二行的bough和第三行的above,第四行的below相呼应,念起来朗朗上口,极具音律美。苏轼的《卜算子》中的“静”,“影”,“省”,都是以-ing结尾,发音长而舒缓,表明了夜的漫长与清冷。声音提示意义的方法大体有4种。其中,轻,重读音节调配后形成的节奏能够表意,雪莱的《孤禽哭爱侣》整首诗节奏缓慢,表现出了浓浓的悲哀的情绪,营造出了一种萧杀的气氛。在诗歌中,增加重读音节或行内停顿的次数可以减慢节奏,雪莱的这首诗就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使得诗歌张弛有度,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苏轼的《卜算子》也同样运用了这种方法,使诗歌富有音乐美。

六、用词分析

雪莱的《孤禽哭爱侣》独到而又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它形象的画面。而这又是由于这首诗中的用词决定的。本诗犹如一幅中国古代的写意画,第一行是画面的主体部分,其余的都是苍茫的背景。全诗用词不多,只有45个词,但却完整清晰地为我们勾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触目一片枯枝,滴水成冰,天与地之间仿佛没了声音,唯有一只鸟在枝头为痛失的爱侣而凄厉的哀鸣,与之相呼应的是吱吱呀呀的水轮。整首诗用词十分的简朴,易读易懂,情绪低沉,读后令人怜情顿生,久久难忘。

第三行有一个词,值得我们注意,就是crept,本身的意思是“爬行”,在本首诗歌里可以引申为“move slowly”,在这里指的是夹雪的寒风在鸟的头上缓缓吹着。这种拟人的手法,使诗歌情趣倍增。用词的拟人化在这首诗里非常明显,具体将在下一节修辞中介绍。

苏轼的《卜算子》的上阙中,“缺月”,是残月,“疏桐”是枝叶不丰茂的梧桐树,“缺月”和“疏桐”之间的“挂”字,将天与地之间的景色勾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月夜氛围。用“谁见幽人独往来”设问来引出“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幽人”。这里的幽人我觉得就是诗人的自比,用此来表现诗人的志向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其中“拣”字是全词的词眼,用一个“拣”字写出了孤鸿徘徊在各个树之间的翩然,孤寂的情形。另外,既然“幽人”是诗人自比,孤鸿也是他的另一化身,那么我觉得“拣”字还反映了当时的官场上都是乌烟瘴气的,多是为私利奔走的人,很少有为百姓着想的人。作者把自己的遭际和孤鸿完全熔融而成为一体,写活了生不逢时,遭冷落而又不愿苟合世俗,与其他人同流合污的倔强性格特征。

七、修辞分析

雪莱的《孤禽哭爱侣》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第一行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隐喻词:widow,mourning,love.只有人才会说是情侣(love),情侣死后,才会变为widow,变为了widow后才会那样的悲伤与凄凉。这些词原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用在鸟的身上,就是拟人,这样的描写使得色彩更加鲜明,使得孤鸟的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并且使得表意更加丰富,更利于表达和抒发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还可以使得被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起来。

苏轼的《卜算子》同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幽人”暗喻“孤鸿”,这只孤鸿还“拣尽寒枝不肯栖”,更是透露了作为人才有的一种意志。

雪莱和苏轼的词都是写了孤鸟,寒枝,只是一个站在寒枝上,一个连落也不肯落。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对鸟的同情。只不过“雪莱的情是从外部注入的,他先把鸟拟人,然后将心比心,以己之心度彼之情,于是发出了失去同伴的哀鸣,不过诗人与鸟并没有合二为一。苏东坡的同情却更多发自于内心,让人分不清到底是诗人在怜悯鸟,还是恰好相反。事实上,苏轼的词里融入了中国诗人传统的感时伤怀,他是以孤鸿自喻,表现了他孤高自赏,不愿意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这首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苏轼在政治上失意后的孤独和寂寞。

八、表现手法分析

一般来说,抒情诗有三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咏物寄意,叙事言志。雪莱的这首《孤禽哭爱侣》,从主体上来说,是咏物寄意;从背景上来看,又是借景抒情。主体描写用的是隐喻性语言,而背景描写大多用的是非隐喻性语言,但这些语言提供了与主体匹配,且彼此之间很和谐的景物。例如第三行的frozen wind和第四行的freezing stream都写出了当时的温度极低,非常寒冷。第5行的“叶尽”和第6行的“花殚”相似,都写出来了环境的萧条,了无生机。这些温度低也好,了无生机也好,与情感上的“悲伤”相对应,即与孤鸟的“悲哀”相统一,达到了景与物的交融,起到了借景抒情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最后吱吱呀呀的水车轮子转动的声音,是典型的以动写静,使人想起了中国古代一句诗“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诗词如书画,既讲究虚实相生,也追求动静相谐。动即运动,静即静止,静止便于显现事物外在;运动利于表现事物的内在精神。二者结合则能相得益彰,形成应物象形的境界。以动写静,更凸显了环境的静寂,不仅凸显了孤鸟的悲哀,更为人们留下了余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苏轼的《卜算子》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缺月”“疏桐”“寒枝”“沙洲”这些意象来衬托自己的孤寂,表现了苏轼的清高。“谁见幽人独往来”也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让我想起了“僧敲月下门”抑或是“僧推月下门”的意境。只不过,在这里,没有一个这样的地方让诗人停歇或依附,所以诗人也只能如孤鸿那般栖息在寂寞沙洲。

总之,两者都描写了一只孤鸟,不同的是雪莱的诗是从将心比心的角度写的,对于这种情感,很大程度是诗人自己心绪的投射,具体那只孤鸟是为了什么在鸣叫有着不同的可能,其中的一种可能是诗人赋予的这种情感;而苏轼的这首词却完全是自己的化身,这种情绪或者说是感怀是不容置疑的。

[1]钱钟书.谈中国诗.人生边上的边上.[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蔡龙权,叶华年.英语诗歌常识与名作研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张梅.中西诗词特点析.[J].理论导刊,2009(07):123-125.

(作者单位:山西临汾市第一小学)

李琳(1990-),女,汉族,山西临汾人,临汾市第一小学英语教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孤鸿爱侣音步
熊绍东
这对“爱侣”一起站了30年
孤鸿
诗二首
音步转型下ABB韵律结构与文体分布的变化
现代汉语黏合结构和组合结构的韵律差异
苏轼词中的孤鸿意象探析
碧昂斯夫妇称霸好莱坞吸金爱侣
连词“而”的韵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