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就业需求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2015-07-28王雪英
王雪英
【摘要】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面爆发的时代,伴随着经济趋势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高校如何培养出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才培养的变革最终落实到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方向上来。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性与规律性,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实用性与灵动型,如何找出适合中国市场经济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高校课程改革作进一步的实践。
【关键词】市场就业需求 高校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23-01
21世纪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探索适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计划,是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的课题。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是其灵魂,而创新就需要有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是创新型人才诞生的摇篮。高校课程教育改革应该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为目的,而我国目前对高等课程综合化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必要性的探索阶段,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产生了一些明显的错位,因此加强高校课程综合化改革的深思,分析错位产生的现象,同时加强多样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研究者们现在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高校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原因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现代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培养出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所需。经济时代需要打破常规的知识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创新人才主力军,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能力,需要得到更加全面全新的培养。
(二)社会经济体制的需要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从计划经济时代以专业对口来需找职业,到如今打破传统专业限制,寻找合适专业的新模式。大学生的职业倾向问题越来越明晰,若能进一步将大学教育的英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结合,逐步完善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合作,调整课程结构中不同内容比重,那么大学生们在未来新的经济结构中与新的就业模式下就不会再怯而忘步了。
二、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的原因
(一)人才培养步伐与就业市场动态的不协调
传统的教育事业本身就是在一定的实践积累后,传授智慧、经验与文化。它自身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高校人才培养在此基础上,又带着一定的规律性,大学生就业需要经过市场的选择,然而市场是一个波动状态。大学生作为劳动商品,需要有一定动态特征,才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我们的家人、老师为每个孩子的教育几乎付出了毕生心血,为此教育改革需要尽快实现与市场需求的同步协调。
(二)人才培养专业性与就业市场综合性的不对等
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反映,高校人才进入单位后难以胜任工作岗位,无法尽快适应由校园到职场转变。我们知道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通过专业化建设实现的,通过专业学科知识自身的内在联系,展现出人才的专业特长。一直以来,教师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忽略了学生最终作为劳动商品所有该具有的社会属性,在其职场生涯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每个人员的自身素养等综合能力上培养不到位,从而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三、建设适合市场需求的高校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是以课程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故要解决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就必须要研究高校课程体系构建的问题。通常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四种分类,每一类对学生的培养着重点不同,意义不同。
(一)通过优化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来实现整体性效果
通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外语表达和沟通能力等:专业课程主要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干能力、创新执行能力以及信息采集能力等,二者虽然长久以来存在争议,但是从就业市场要求来看,围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方面,加强“知识应用性”、“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重点培育,通过通识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和专业课程对通识课程的引领作用,建立课程间严密的逻辑交流,展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学科之间相互衔接与支撑,可以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各科能力,更快的适应社会需求,从而有助于缓解人才规律性与市场动态性的矛盾。
(二)合理安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在目前的各大高校中,由于师资力量及硬件设施的影响,选修课程的位置有些尴尬,常常沦为“凑学分”的工具,远没有达到最初设想的以弥补专业课程细微处的不足、拓宽知识面、增强教育适用性,来满足更多市场需求的作用。为此只有当我们合理的安排选修课的时间形式,真正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才能达到课程体系适应社会需求的灵活性。
(三)加强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联系
北京大学的副校长王义遒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呼唤人文,人文导引科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促进着影响着一代代人不断的进步。21世纪紧缺人才,但更奇缺的是高素质人才。在知识经济的大潮流中,唯有高素质的人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影响带动周围事物的发展。同时,科学课程的教育能够培养更多懂得分析解决,创新及自我学习的人才。两类课程如果得到合适的分配学习,便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四)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出真知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古代的人才标准,而如今的人才不仅需要饱读群书,更需要有极强的动手能力,所谓实践出真知。目前,各大高校都在进行着实践教学,但是大部分却脱离市场实际需求,无法体现专业化特色。从学校实习厂出去的学生依然难以适应用人单位要求,这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教育者们深思的问题。理论教学为人才教育打造坚实基础,实践教学体现理论应用,达到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以及职业精神的全面发展。
(五)将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就业市场的需求相结合
市场竞争是激烈残酷的,社会需要的是能够尽快创造市场价值的人才,所以高校教育需要注重的是对学生理论知识传授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在思维逻辑空间的优势,他们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而言较强,同时,书本知识不会教条的束缚他们行动,所以在真正的就业应用中就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学当中推陈出新,以不同的教学形式来挖掘出人才的潜力,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育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通过打造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体系,加强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强大。但如何使课程内容现代化依然是各国课程改革研究者正在思索的问题,依照国外近30年来的课程改革来看,他们在指导思想、改革方案、改革内容和幅度上一直进行着探索,而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正在经受市场需求的考验,同样任重而道远。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家莉,孟庆瑶,李敏等.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5):52-55.
[2]向彪.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与课程体系改革[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25(4):115-119.
[3]向彪.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教论坛,2010,(8):43-46,52.
[4]高明洁.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高校本科专业建设问题研究——以武汉地区部分高校为例[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0.
[5]于志彬,马玉青,胡鑫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包装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包装世界,2014,(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