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学三结合在肝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教学中的应用
2015-07-28桑伟刘铭
桑伟 刘铭
【摘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讲授肝组织活检病理,需要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学,这种教授方法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记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关键词】肝活检组织病理 教学 体会
【基金项目】自治区卫生厅青年科技人才专项科研资金项目(2013Y0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42-01
相对于病理大体标本来说,讲授病理切片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学习过程,因此病理实验教学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如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病理实验授课的一大难点,我作为一名肝病病理老师总结了一套比较科学、易懂的病理实验课讲授方法。
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在体内扮演着分解毒素、储存糖原和蛋白合成等功能。因此,全身各脏器疾病都有可能引起肝功能的异常及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改变[1],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因为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肝的病理学改变,而这些改变很多是没有特异性的,很多肝穿组织诊断是描述性诊断,并不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学生在学习肝脏病理诊断会感到枯燥乏味。而我会告诉同学们,学习病理知识一定不能管中窥豹,不要仅局限在病理切片的观察,一定要与临床大夫多沟通,并注重实验室检查,因为无论是肝脏原发病变还是其它疾病继发的肝脏损伤,一般都会有临床症状(黄疸、乏力等)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异常改变,所以当我们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后,我们会发现肝穿的病理诊断报告会减少描述性诊断,而是更多的改为符合临床诊断。我们肝病组在以往研究中总结了肝穿组织常见的肝脏疾病,接下来我将在肝穿病理专业的教学中把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结合起来,对肝穿组织常见疾病进行讲述,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肝穿病理诊断的认识,避免了单一的、枯燥的形态学讲授。
一、乙型肝炎
临床特点:主要为乏力、食欲不振和黄疸等症状[2]。实验室检查:HBSAg(+)。病理学特征:肝细胞毛玻璃样改变是乙型肝炎病理特征性改变,还表现为细胞水肿、点灶状坏死、脂肪变性和细胞内脂褐素沉积,出现汇管区扩大和纤维组织增生,汇管区扩大是由炎细胞浸润的表现,汇管区内见较多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教学体会:强调患者乏力、食欲不振和黄疸(临床),HBSAg(+)(实验室检查),细胞水肿、点灶状坏死等(病理学)。
二、脂肪肝
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主要还是以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主[3],任何影响代谢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4]。临床特点:有饮酒史或者有代谢综合征、肥胖、脂代谢紊乱、糖代谢异常等代谢异常。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广泛的脂肪变性,可伴有炎细胞浸润。
教学体会:脂肪肝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细胞脂肪变和脂肪蓄积过多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若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必须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在教学中强调病史(临床),肝细胞广泛的脂肪变性,可伴有炎细胞浸润(病理学)。
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免疫性肝病,其病理改变主要以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汇管区炎症、慢性胆汁淤积、肝纤维化为特征,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5]。
临床特点: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疲劳、皮肤瘙痒和/或黄疸是其主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ALP)和(或)r-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升高,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病理特征:为非化脓性胆管炎和小叶间胆管破坏。
教学体会:中老年女性,疲劳、皮肤瘙痒和/或黄疸(临床),碱性磷酸酶(ALP)和(或)r?鄄谷氨酰转肽酶异常升高(实验室检查),非化脓性胆管炎和小叶间胆管破坏(病理学)。
四、丙型肝炎
临床特点:大多无临床症状,仅有部分患者感轻度乏力、纳差或腹胀[6]。实验室检查:大多有轻中度血清转氨酶的增高。病理特征:主要为肝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点灶状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和小胆管炎等。
教学体会:大多无临床症状(临床),血清转氨酶的增高(实验室检查),肝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点灶状坏死等(病理学)。
肝穿组织病理活检,如果仅从病理形态学观察,通常给予病理描述性诊断,如果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以给予符合性诊断或者明确诊断,这才使得病理诊断在评估肝脏疾病中体现其应用价值。单一的病理形态学描述比较枯燥乏味,而三者结合诊断不仅有利于学习记忆,同时可避免病理形态学的枯燥记忆,镜下和实体结合授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庞淑珍,欧晓娟,石晓燕,等.原因不明肝功能异常88例临床及病理分析.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0):36-39.
[2]Lu FM,Zhuang H.Management ofhepatifis Bin China.Chin MedJ(En91),2009,122(3):3-4.
[3]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161-163.
[4]Prashanth M,Ganesh H K,Vimal MV, et a1. Prevalence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API,2009,57(3):205-210.
[5]刘鹏举,马方,楼慧萍,等.脂肪肝危险因素与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9,17(9):697-698.
[6]姚定康.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16(2):99-101.
[7]杨志国,许家璋,李平,等.49例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病理分析的启示.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6(12):1919-1920.
作者简介:
桑伟,女,主治医师,硕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