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
2015-07-28周育青
周育青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下,取得满意的成绩,我们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进行有效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教学分两步,一是做好全面的准备,二是引导好课堂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 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60-02
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此时的最大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备。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们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全面发展,一方面还要通过成绩受到学校等教育部门和家长的检阅。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蚕食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近视眼,脊柱侧弯,抵抗力严重下降等等成为绝大多数孩子努力学习的“战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把“减轻中小学的课业负担”作为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要想两者兼顾,就要大力推进有效教学。特别是作为理科教学的排头兵数学教学,要把有效教學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有效教学是教师以最小的时间投入让学生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益的教学过程。任何一个教师的教学都想达到有效教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往往事与愿违。它既有学生自身年龄和心里特点所产生的影响,也有教师对于各个方面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的效果如何。我在数学教学岗位从教20年了,一直在用有效教学来要求自己,一直在课堂上践行着有效教学!
作为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有效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更多乐趣?这要分两步走,这两步相辅相成,互相制约。
第一步,课前准备。万事开头难,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期工作,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我们教师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这个基础打牢。要想把每一课的准备做出特色,并且能达到有效教学的要求,并非易事。我认为这个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情况的准备。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体差异是能否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老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掌握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从平时的活动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好这方面的储备,从而使教师准确把握整体特点。同时我们数学老师还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的水平、起点做到心中有数,在将来的教学中使新旧融会贯通,对于个体的知识等方面的差异也好做出因材施教的举措。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准备。这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教案。教师写教案应该是稀松平常的事,但是要想写出能实现有效教学的教案,那教师就不会很轻松了。这样的教案既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还要把它放到整本书甚至整个数学体系中去,既要掌握本节课知识的特点,还要知道所授知识的来龙去脉。所有知识材料都准备充分了,还要有合适的“渠道”传授给学生,那就是合适的教法。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把有效教学贯穿整个课堂的关键。选择教法的原则是:1.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2.能把知识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下得到传授。
第二步,课堂教学。在所有内容都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如何把这些准备的内容精彩的展现在课堂上,从而达到预想的目标呢?首先,创设问题的情境。把未知的数学问题跟已知的生活常识相联系是最实用最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例如:学生都知道珠穆朗玛峰多高?8848米,一张报纸多厚?0.1毫米,那把这张报纸对折30次后,它跟珠峰比那个高?同学们做出多种猜测。老师先告诉大家是折纸高。好多同学对结论都非常好奇 ,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就此引出课程的主题,师生共同分析推导,得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计算出折纸高度h=(2*0.1)*230-1=0.1*230=107374.1924米。所以开始的结论很容易就接受了。这样把枯燥、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化了,通俗化了,同时也趣味化了,激化了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其次,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永远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得到信任。为此我在数学课堂上做到让学生独立思考,发出质疑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例如:一道是非题: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我不直接分析或简单宣布答案,而是请小组内有不同答案的学生互相辩论,互相说服对方,最后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能够在思维活动中体会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最后,注意因材施教。整个数学课堂老师要注意不同水平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采取多层次多总结多交流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的学习中找到乐趣。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新课改进一步深入的形势下,我们要利用好数学教学,最大化实现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