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情
2015-07-28王芳芳
王芳芳
【摘要】语文课堂如果缺少激情,犹如花儿缺少阳光雨露,雄鹰失去飞翔的翅膀,骏马丢失对草原的渴望,就会多几分生硬无趣,少几分灵动活泼,甚至会枯燥无聊,学生兴味索然,上课昏昏欲睡,“伏尸百万”。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以自己的激情点燃语文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为语文课堂注入鲜活的生命源泉尤为重要。本文即探讨如何用激情妆点出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激情 关爱 体态 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70-02
近来,我常在读《三国演义》并观看电视剧,片中曹操的形象令我印象深刻,不是他的奸诈机变,不是他的胸怀大志、文韬武略,而是每逢在遭遇困境时的故作镇定雄心激昂的大笑。每次他的豪迈一笑胜过千言万语,都能起到鼓舞军心,振奋士气的作用,可见情绪有时是被感染的。教师如能明白如斯道理,以饱满的激情妆点语文课堂,定会使语文课堂兴味盎然,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一、激情源自对学生的爱
教师的激情首先源于一颗关爱学生的饱满的内心。教师也是凡人,也会遭遇种种家庭的琐事,生活的失意,人生的困顿。但是当她站在讲台的那一刻,她应忘乎所以,以一个纯粹的学者身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她的情绪当跟随学生的情绪而起伏,感学生之所感,体学生之所体,与学生产生共鸣。她当是完全沉浸在教书育人的喜悦中,或像梁任公先生那样大汗淋漓,有时也能悲从中来,情不能已;或像润之先生那样,指点江山,挥舞教鞭,激扬文字。试想,如此充满激情的课堂,如此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学生怎能不爱?
初秋的早晨,天空没有明媚的朝阳,阴云团团,雾气弥漫,凉意顿生。我像平常一样踏着预备铃声,手持书本走入教室。刚准备讲课,班级里突然鸣声大躁,像水泼入油中般炸开了锅。我循声望去,见大家都在挥赶一只大飞蛾。此时,我也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不知究竟发生何事。此时班级里的哄闹声一浪高过一浪,我想这样下去整节课都将会变成捕捉飞蛾课了。我厉声地叫喊试图让学生停下来,但完全无济于事。于是我急中生智,把班级里的电灯全部关起来,飞蛾便安定不再乱飞了,学生显得有些惊奇,稍稍平定了,于是我抓住机会对学生说:“大家知道这只飞蛾为什么会出现在我们班级吗?”有一个学生就说:“飞蛾扑火。”我说:“对,大家真的很聪明,果然和我心有灵犀啊!不愧是我的得意门生。”因为我的玩笑,班级里一片哄笑声,刚刚因飞蛾乱撞的恐惧也烟消云散了,于是我又紧接着问:“那么大家知道如何能让这只飞蛾出去呢?”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把它捉住到外面放生,有的还说用扫帚把它打死。我心想打死飞蛾的这种做法不可取,便启发学生道“我们以前学过《小狗包弟》,小狗虽小也是生命,善良的生命也有得到尊重的权利。”学生也应声和道:“飞蛾虽小也是生命。”“那请问大家有何退敌良策呢?”有的学生就迅速地想到要关灯包括关投影仪,打开门让飞蛾飞出去。此时,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飞蛾似乎也明白了我们的良苦用心,循光源迅速地飞了出去。整个课堂历险就在瞬间恢复了常态。大家都口喘粗气,对自己没有杀生的善意行为颇觉自得。
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以爱之心关爱学生,以爱之心善待生命,以爱浇灌的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定能如花般美丽,一个富有爱心且有亲和力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青睐和爱戴。
二、激情源自对生活的爱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一句名言:教育即生活。对教育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应该是激情的源头。
1.热爱生活
教师的激情应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拥有一颗敏感、体察万物的内心 。罗大佑在《滚滚红尘》中唱道:“来易来,去难去,数十载的人世游。”人生光阴短暂,如白驹过隙,倏忽易逝,朝为红颜佳人,暮已老态龙钟。虽然日与岁驰,生活如水波澜不惊,但凭借对生命的热爱,生活也会显得缤纷多彩,繁花似锦。漫步人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当努力构建自己积极的人生观。
2.耳闻天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师应当眼观八方,耳闻天下,增进学识,为学生打开一扇看向人生世界的窗。如此,学生方能明辨是非,体察世间百态,建构完善的自我价值体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应教学生以文明礼仪、处世学问,再灌之以世情人情,以饱含激情的人生态度感染学生,教会他们乐观豁达看人间世事百态,遭遇挫折时处变不惊,应付豁如。
3.善于发现
教师只有热爱生活,以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佳山丽水,方能“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颈秋”,以季节时令的变化启学生凝神寂照,感知物哀。如教学《故都的秋》、《兰亭集序》这类的游记散文,我预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游览秋景,观察自然景物的盛衰变化,并且在相互交流中写下自己的体会,然后再比较自己所获感受与作者感情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体悟“一切景语皆情语”,“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感动,自然能让学生领略自然与生命的乐趣,体会文章中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挚爱,体会王羲之对人事兴衰际遇的感慨。
三、激情源自对体态语言的运用
演戏讲究扮相,扮相好,就能吸引观众的眼睛;教书若能善于运用体态语言,就能润泽学生的心灵。
1.眼神体态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是情感的桥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体态语言,当首推眼神。教师双目炯炯有神,能振奋学生的精神;一味低垂眼皮只看教案,或眼神漂浮于窗外,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教师就无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讲到悲伤处,眼神应是忧郁的;而讲到激越处,眼神则应熠熠有光。
2.手势体态语
手势在体态语言中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不同的手势造型能表达出各种微妙的情感,也可描摹事物复杂的状貌。比如,学生在回答出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或者学生的答案出乎教师的预料,这时老师会情不自禁地伸出大姆指,同时说:"太棒了!"这时学生在心理上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满足感。又或者小学低年级或幼儿园的老师经常对犯了小错误的学生说"你这个小调皮啊!"同时以食指轻点学生额头,表示批评,同时表示对他的喜爱,学生在这种批评中会很自觉地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言行。教师在教学中得体自如地运用手势,会对教学内容起到陈述、说明、强调等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情绪,从而增强有声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综合体态语
教师在讲台前一站,几十双眼睛便紧紧盯住了你。这一点很像舞台上的聚光灯,学生不仅仅在看你,而且在品评你,不仅仅在品评,而且在品评之后,学生对你或认可或反感。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无论是举手投足,还是一颦一笑;无论是发型装饰,还是衣着打扮,均在学生目光“射程”之内。有些老师这方面不太注意,上课时,有时手挖鼻孔,有时伸手挠痒,有的斜靠讲台……这些不良的体态语言,不但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还降低了教育教学效果。
体态语言作为课堂教学中口语的重要辅助手段,往往给人一种简洁明快、意味深长的感觉,教师得体地加以运用,不仅讲课能有声有色,还能营造一种活跃的教学氛围,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教《荷塘月色》是个朗诵家,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是个政治家,教《再别康桥》时是个诗人……总之,不管课文反映的是一定时代的重大题材,还是描绘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刻画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阐述深邃的哲学思想,我们都要将其融化,以自己独特的情感方式驾御它们,将其传递给学生,令学生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作品的情感与师生的情感共同表现,互相渲染,使感悟与认知和谐发展。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思想情感永远是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环节,这是任何现代化手段、任何先进媒体都不能代替的。
四、激情源自对教法的创新
现在许多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觉得语文课堂“枯燥无味”甚至有些学生说“学语文在课堂无味,而在课外却很有趣。”“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需要有一种创新的能力,用另一种角度来钻研教材,从而使所上的课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1.想象绘图激趣法
诗歌教学中重要的就是对意象的引导鉴赏。我们在上这一类鉴赏课时、可让学生边读诗边想象,随手画下心中图景,再与诗中对照,更直观地感受诗的优美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当学生们亲手绘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美霜天竞自由”、“百舸争流””等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画后,怎能不被毛泽东激昂、豪放、进取的斗志所感染,怎能不萌发学习《沁园春·长沙》词的热情呢?
2.激情诵读激趣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即显得尤为重要。不诵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诵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韵之深;不诵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因此,我在苏轼的《赤壁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我运用了配乐示范朗读的方式。在如泣如诉,如慕如怨的音乐中,在满含激情的吟诵中,我以情染情,带领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变化,把主客超然豁达与悲观消极的情感以对比的方式淋漓尽致表现出来。
3.活动竞争激趣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组织,通过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竞争也不失为课堂激趣的一种好方法。如上戴望舒的《雨巷》我尝试让学生设计舞台剧本,让学生在剧本设计的过程中理解诗歌的意象。又比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我先抛出问题“问天下谁是英雄”,让学生分成项羽、刘邦两方,整个课堂以辩论赛的形式请正反两方分别陈词辩论,双方学生在充分讨论准备后有理有据,据理力争,课堂氛围紧张而又热烈,学生在畅快的争辩中领会到了各自人物的魅力。
玻尔说:“人应当具有激情,但是也应当具有驾驭激情的本领。”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同时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教师如能热爱生活,关爱学生,创新教法,在语文课堂中,以激情点燃语文课堂,寓教于乐,定能让学生身心愉悦,学之不倦,让语文教学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探索》1990年
[2]刘荣《试论激情是汉语言文学课教师授课不可或缺的素质》 《大观周刊》2012年第29期
[3]杨爱娣《教师体态语的运用浅析》 《时代教育》2010年第06期
[4]龙安琼《浅谈班主任的体态语艺术》 《吉林教育》201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