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伴而不盟的中俄关系

2015-07-28季志业

时事报告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俄关系大国欧洲

季志业



伴而不盟的中俄关系

季志业

建立同盟体系的想法是一种因循守旧的办法,是一种以冷战思维对付冷战思维的办法,是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的体现。

随着乌克兰危机升温和俄美关系紧张,人们对中俄关系的期待也在上升。不少人认为,中国可以借重中俄关系制衡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甚至有人认为可以构建中俄同盟关系或准同盟关系,减轻来自美国方面的压力。这些想法从表面看有一定道理,但若从理性角度看,仍有许多人对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中俄关系的性质认识并不充分,对当前国际关系的特点也缺乏深入了解。

时过境迁的同盟关系

当前,强调建立中俄同盟关系或准同盟关系的专家学者主要是以美国为样式思考问题。冷战结束二十多年了,美国依然维护并加强其同盟体系,西边有管束大半个欧洲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边有美日、美韩等双边同盟关系,从东、西两侧对中国和俄罗斯构成安全挤压,因此中俄有必要联手结成同盟或准同盟关系,对抗美国的挤压。

首先必须看到,虽然美国是当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美国的冷战意识却一直延续至今,仍希望借助同盟网络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然而,正是在美国的“领导下”,世界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让各国之间利益交叉重叠,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特别是在大国之间,利益交叉关系已不是靠一种政治决断能够割裂的。这已被奥巴马访华竭力推动气候变化协议、欧洲大国对俄罗斯制裁却留有余地等事实所印证。

军事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国之间不再需要追求冷战时期那种导弹与核弹头质量与数量互拼的对等威慑,而仅是建立某种不对称的战略威慑就足矣。美国努力建立的全球反导系统,不过是加强对其盟国的控制手段。对中国和俄罗斯而言,单是发展费用更低、突防能力更强的战略导弹就足以起到威慑效果。

信息化的发展加速了上述两种状况。换言之,在当今大国之间,既有利益深度捆绑,又有“相互确保摧毁”的足够能力,建立“同盟关系”成了一种奢侈品,要么是为了确立某种霸主地位,要么是为了对付某个强大的敌人。

总体上,中国和俄罗斯是现有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和获益者,同时又是改革现有体系中不平等现象的推动者。建立同盟体系的想法是一种因循守旧的办法,是一种以冷战思维对付冷战思维的办法,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斗而不破的大国关系

中国正是从当今世界的现实出发,努力与美国构建一种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为内涵的“新型大国关系”,尽管美国没有正面接受,但也没有公开拒绝。这就意味着,只要我们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并且不懈地去追求:一方面,继续密切双方之间的经济和人文联系;另一方面,继续加强战略威慑力,就有可能争取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大国国内积极力量的支持,逐步排除敌对势力的干扰,共同维护今天和平发展的大环境。当然,这也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警惕,“忘战必危”的道理也须时刻谨记。

同时必须看到,俄罗斯虽然与美国存在结构性矛盾,但并非是整个西方的敌人,尤其不是整个欧洲的敌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基本按照西方的多党制、三权分立、民主选举等政治模式发展,在制度设计和运作方式上与西方并没有太大区别,意识形态也不存在严重对立。特别是在经济方面,俄罗斯与欧洲的联系十分紧密,其对外贸易额的一半以上是与欧盟贸易,其外资来源七成来自欧洲,其能源出口的主要对象也是欧洲。普京在本世纪初担任总统后,一直致力于与欧盟构建政治、经济、安全、人文四大领域的“统一空间”。尽管此次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与美欧关系造成一定的伤害,但俄罗斯国内并没有形成一种共识,认为在西方遭受的利益损失可以从与东方的交往中得到补偿,更不用说是替代。

多数俄罗斯人仍把欧洲看作俄罗斯发展的标杆,而亚洲几乎是落后的代名词。现实生活中,俄欧双方今天的制裁与反制裁也都“留一手”:俄罗斯始终没有减少对欧洲的能源出口;德、法等国领导人也都为减轻制裁留有余地,而意大利、匈牙利等国更是欧盟内部的“挺俄”力量。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就明确表达了他对中国的希望:“只需要支持,不需要帮助。”

俄罗斯是一个在逆境中能够增强凝聚力的民族,这不仅被19世纪拿破仑军队进入莫斯科、20世纪希特勒军队兵临城下,俄罗斯人民和军队绝地反击并取得最终胜利所证实;也被今天普京的支持率并没有因经济下滑而下降,反而继续保持80%以上的高位所印证。

2013年3月22日至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习主席将俄罗斯作为就任后首访国,说明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

和而不同的中俄关系

希望建立中俄同盟或准同盟关系的愿望客观上也是对当前中俄关系紧密度不够的一种体现。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想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双方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还可以在2001年签署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加强,包括政治上相互支持,外交上相互配合,经济上互利合作,军事上互信协调,人文上密切往来。在所有领域,双方合作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也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正是今天中俄双方继续努力的方向。不过,无论中俄关系如何密切,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我们之间的合作“不针对第三方”。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本栏责编:张亮 何一乐

实习编辑:高焓迅

E-mail: kzl1983@126.com

猜你喜欢

中俄关系大国欧洲
欧洲“芦笋季”
吐槽大国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多想记住你的脸
中俄关系迎来美丽时刻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浅析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俄罗斯欲在南海有何作为?
中俄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