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认识当前农业形势

2015-07-28

时事报告 2015年2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农村



正确认识当前农业形势

本刊特约报告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形势总体较好,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不高、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了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 2014年农业农村发展成绩斐然

2014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绩斐然,为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起到了“定海神针”和“压舱石”的作用。

2014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农产品价格疲软、部分地区旱灾较重的情况下,农业农村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

(一)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1214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516万吨(103.2亿斤),近年我国粮食产量及其增长率增长0.9%,连续两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6.9亿亩,比上年增加1174万亩,增长0.7%;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359公斤/亩,比上年增加0.6公斤/亩,提高0.2%。其他农产品也稳定发展,市场供应充足,价格保持平稳。

(二)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2014年,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农产品产量、价格和农民工数量、工资都同时增加,国家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农村改革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带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全面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实际增长9.2%,增幅连续第5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3 ∶ 1以内。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扶贫开发取得积极进展,2014年减少了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6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信息化步伐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稳定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全年农产品出口有望突破700亿美元。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以转基因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948”计划、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推进第四期中国超级稻等重大项目攻关,搞好重大成果和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在10个省市、22个县、2549个村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实施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了一批“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四)农村改革扎实推进。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农村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国务院批准印发《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在山东、四川、安徽3省开展整省试点,加上其他各省整县试点,目前试点覆盖面积已达3.3亿亩。各地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流转合同签订率明显提升。国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印发促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评定一批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有些省区市也出台了家庭农场扶持意见、家庭农场工商部门认定办法等文件,农业经营体系创新迈出新步伐。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已有家庭农场87.7万家、农民合作社126.7万家、龙头企业12万多家。农产品目标价格取得新进展,启动东北大豆和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种业、农垦、农村金融等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农业法治建设、农业依法行政扎实推进。

(五)农村保持和谐稳定。2014年,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农业直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稳定增加,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稳定提高,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饮水、电力、道路、沼气、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覆盖面扩大,补助标准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明显成效,许多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农村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良好,为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起到了“定海神针”和“压舱石”的作用,为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支撑、增添了底气。

推进城镇化不能取代新农村建设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双轮驱动。

目前我国在农村居住的人口仍占一半左右,如果按户籍来算,农民更是占大多数。即使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按届时总人口15亿估算,仍有4.5亿人生活在农村。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忽视了农村建设;全面小康,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更不是所谓的“去农村化”。

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一连增”。图为2014年111月77日,江西省靖安县农民在收割晚稻。

二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突出表现为面临着农产品价格和农业补贴两个“天花板”,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硬约束”,农民收入和城乡发展两个“不平衡”。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农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长期性矛盾仍然很多,各种新的风险也在积聚,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农民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具体讲,面临着农产品价格和农业补贴两个“天花板”,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硬约束”,农民收入和城乡发展两个“不平衡”。

(一)农产品价格面临“天花板”。价格是农业生产最直接的指挥棒。2004年以来,我国在全面放开粮食市场的同时,先后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实行临时收储政策,逐步建立了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体系,对于实现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十一连快”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高成本阶段,特别是农业劳动力成本、农机作业费、土地流转费等上涨较快,加上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不断增加,使得农业生产成本“这个地板”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年均增长10%以上。为此,国家连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临时收储价格也呈逐年提升态势。据监测统计,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累计分别提高92%、57%,玉米、油菜籽累计提高60%和38%。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国内价格普遍高于国际价格,国内外价格倒挂的现象日益严重。据有关部门监测,小麦、玉米和大米的国内价格比关税配额内的进口到岸完税价格每吨高出600多元,棉花、大豆和食糖每吨高出3000元、550元和400元左右。国内农产品提价遇到了“天花板”。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市场日益融合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成本“地板”上升,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下沉,对我国农业形成双重挤压。

黄箱政策

农业补贴是指一国政府针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的财政转移支付。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定,黄箱政策是指容易引起农产品贸易价格扭曲的政策,包括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补贴、信贷补贴,以及政府对农产品生产资料、种子、肥料、农用薄膜、灌溉等农业投入品的补贴和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等。中央“四补贴”总量,2006年只有309亿元,2014年已达到1784亿元。目前,对小麦、玉米、稻谷等的支持已接近上限,我国黄箱政策遇到了“天花板”。

(二)农业补贴面临“天花板”。2004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粮食直补、农资农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补贴为代表的农业补贴政策,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四补贴”总量,2006年只有309亿元,2014年已达到1784亿元。按播种面积计算,目前平均每亩粮食的直接补贴76元,相当于亩均现金收入的12%。但是,很多补贴政策在世贸组织规则里属于黄箱范围,是有上限约束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黄箱综合支持量不超过农业总产值的8.5%,对特定农产品的支持量不超过该产品产值的8.5%。据专家测算,现在对小麦、玉米、稻谷等的支持已接近承诺上限,对棉花的支持已超过约束上限,加大黄箱支持遇到了“天花板”。

(三)资源条件“硬约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资源数量减少与质量恶化问题并存,对农业发展约束不断加剧。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水平提升,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争水争地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大量占用耕地,1996—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5亿亩,近几年国家每年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是六七百万亩,实际占用恐怕还不止这些。虽然国家有占补平衡的规定,但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地等现象普遍存在,耕地不仅总量在减少,质量也在下降。耕地长期超强度开发利用,导致土壤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东北黑土区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由于长期超载超牧,草地质量不断下降,退化、沙化、碱化草地面积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同时,随着工业、城镇及生态用水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用水缺口呈扩大之势。1997—2011年,我国农业用水比重从69.7%下降到61.3%左右,减少了200亿立方米。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

(四)生态环境“硬约束”。近年来,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增长很快。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化肥的使用量为5900万吨(此处为折纯量。化肥折纯量是指将化肥的实际重量乘以该化肥有效成分的折纯率得出来的量),利用率仅为33%;农药每年使用量超过40万吨(此处为折百量。农药折百量,指一份成品药液含有效成分的含量),利用率为35%;农膜使用量超过130万吨,覆盖面积超过3亿亩,回收率不足40%。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增多,一些地方在大田里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时,使用农膜覆盖,这对于保墒增温、抗击旱灾冻害、提高粮食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很好的回收机制,许多农膜废弃在耕地里,带来了“白色污染”。我国每年还产生8亿吨秸秆、30亿吨畜禽粪便、2亿吨农村垃圾、90亿吨农村生活废水,对环境影响非常突出,不容忽视。2007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显示,我国农业源化学需氧量(COD)、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达1320万吨、270万吨和28万吨,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7%、57.2%和67.4%。根据有关部门定位监测和典型调查,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呈加重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五)农民收入不平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收入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2004—2013年,农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9%,远远超过之前10年4.7%的年均增速,农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被平均数所掩盖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日渐凸显。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持续扩大,由2004年的6486元升至2013年的18059元。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持续扩大。2004年,最高的上海市与最低的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差距为4.17倍,绝对差距为6268元;2013年,相对差距下降到3.76倍,绝对差距扩大到14100元。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日益明显,2013年有60%的农户收入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仅为20%高收入户的12%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2012年达到0.3867,接近警戒线。

(六)城乡发展不平衡。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取消农业税费,实行农业补贴,放开农产品价格和市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制度,农村中小学生免交学杂费和课本费;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解除农民后顾之忧。这些政策措施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改善了农村面貌。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破除,主要表现为要素交换不平等、资源配置不均衡。

在自然条件下,农膜可在土壤中残留200~400年,是造成农村“白色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强调使用的同时,更要重视回收。图为22001144年12月18日,浙江省苍南县农民在覆盖地膜。

要素交换方面,主要是土地、农民工、农村资金三大要素廉价流向城市,存在不平等交换。农村土地征用后,大量的级差地租被转移到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上,一些县市土地出让收入甚至占到财政收入的50%左右;农民工同工不同酬,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农民工为城镇经济发展积累的资金每年都在几千亿元以上;农民和农业积累的有限资金转为存款大量流入城市,流入工商项目,而农业发展特别是农村的规模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缺乏资金支持,农户贷款难。

资源配置方面,主要是农村公共服务不完善,由于历史欠账多,全面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刚刚起步,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在农村、城市还是两套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标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农村落后,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落后上。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落差更大,水电路气房、信息化与城市都有很大差距。

2015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

一是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支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制定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加强对产权制度改革分类指导。

四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

五是深化水利、林业、供销社和农垦改革。开展水权确权登记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加快研究出台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三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

破解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制约,必须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上述形势表明,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国已经到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历史阶段。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腿,不能再“滞后”下去了。实现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巩固农业基础的根本途径,必须把农业现代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些年,我国农业虽然保持了增粮增收的好势头,但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当前与长期等方面矛盾上升。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仍然是传统与现代并存。虽然农业技术设施装备条件逐步改善,但“毛细血管”不发达、“最后一公里”不到位、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虽然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但小规模经营仍占大多数,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很多地方农民依然是按习惯种养,凭感觉种养,跟风种养,走不出“多了多、少了少”的烦恼循环。虽然我国是种养业生产大国,但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不衔接仍然是我国的软肋。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转方式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粮食生产还要不要抓那么紧?对此,中央的态度十分鲜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绝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国有十几亿人,而且人口还在增加,消费水平还在提高,粮食问题丝毫马虎不得。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要落实种粮扶持政策,稳定粮食特别是谷物播种面积,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提升粮食特别是口粮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二)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现代农业必须是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必须是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要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生产优先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协调发展。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创建,扶持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运销,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进一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一村一品”,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现代农业首先是质量安全的农业,要让消费者不仅吃饱吃好,还吃得安全放心。要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大力推进畜牧、渔业、水果、蔬菜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一大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知名品牌。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监管,开展集中整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要进一步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夯实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四)不断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现代农业应该是高效农业,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业效益。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水稻、玉米、小麦三大谷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五)不断加大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力度。现代农业必须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要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下决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本增效技术,推动建立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地膜回收机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农村沼气有效运行,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六)不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也要有世界眼光,在全球化背景下谋划农业发展战略。要优化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进口调控政策,适当进口国内紧缺的资源性农产品,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我们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持之以恒强农业、富农村、惠农民,奋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社会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图为2014年8月27日,在北京国际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展览会上,一名参观者了解农药残留相关知识。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