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2015-07-28王彦丽河北省邢台市经济开发区留村学区留村中学054000

学周刊 2015年26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目标情感

王彦丽(河北省邢台市经济开发区留村学区留村中学 054000)

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王彦丽
(河北省邢台市经济开发区留村学区留村中学 054000)

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存在着一些“高耗低效”的现象:过高的目标、过度的煽情、过繁的活动,让语文教学蒙上了层层迷雾。本文从语文教学的困惑入手,对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现象进行扫描和剖析,并就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提出了目标、情感、活动等方面的策略,试图扭转“高耗低效”的局面,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生态,行走在优质轻负、高效低耗的路上。

语文课堂 高效 低耗 情感活动

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有些年头了,这些年来我也听了很多的语文公开课、优质课,可谓是华丽、精彩、绚烂,然而静下心来思考,不免有疑问产生:语文课堂上我们的学生究竟能学到什么?这些花拳绣腿的教学活动中究竟蕴涵着多少高质有效的成分?

一、观语文课堂“高耗低效”之现象

(一)目标过高,曲高弦难和

【案例描述】一次调研课上,一位教师执教《邮票齿孔的故事》,第一课时目标: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3.了解各国的邮票;4.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学生发明。且不谈教学目标在表述上是否科学和恰当,仅在短暂的35分钟内,就要实现这么多目标,怎么可能呢?目标把握不准是导致教学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反思:很多教师目标意识不强,备课时认为目标是可写可不写的东西,接到公开课任务第一想到的是先从网上搜各种各样的教案,把其中认为精彩的环节拼凑到一块,而根本不是先制定恰当的目标,再围绕教学目标去考虑适合的教学环节。有的教师甚至为了追求看点刻意挖掘教学内容之外的东西,把一节课设计得密不透风,致使目标出现多、繁、乱的现象,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疲惫不堪,学生学得稀里糊涂。这种忽略价值导向的目标定位,其实就是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现象。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要直面教材和生本,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目标,不能过于求全,随意拔高目标。

(二)煽情过度,沉醉忘归路

【案例描述】优质课比赛,一位教师讲余光中的《乡愁》。课已进入了交流阶段,课堂上播放起悠扬凄美的乐曲,气氛让人压抑,教师让父母在外的学生站起来,然后来到一位父母离得最远的女学生面前。“孩子,你想妈妈吗?”“想”,孩子眼圈红了,“怎么想的?”孩子语塞,说不出话来,“你是怎样表达想妈妈的情感的?”孩子沉浸在思念中,仍然启而不发。“别激动,你想妈妈时会做什么?”“打电话”,孩子终于开口了,不争气的眼泪掉了下来。“你能不能像余爷爷那样说一句话?”“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学生已泣不成声。“你终于体会到了思念之情。”教师满意地赞许道。教师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可教师也许从未想过,这位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的情感失控是多么让人揪心!思念是美好的,但又是悲切的,与父母远隔千里,孩子的心理承受了多少孤独的煎熬。教师偏偏要把这个事实揭露出来,而且穷追不舍,这恰似在孩子受伤的心口上撒盐巴。

反思:我以前出课时也遇到过差不多的情境,当时还觉得沾沾自喜,你看孩子都激动地落泪了,他有多么深刻的情感体验啊!但过后想想,因为自己要制造这个煽情的效果,给孩子带来的是多大的痛楚和伤害。我们非要把学生煽得泪流满面,观课者唏嘘不已才算达到我们的目的吗?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演的舞台,唯美的台词、矫揉造作的演技,是可以让课堂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沸腾,但学生的情感体验呢?学生的需要呢?这种“越俎代庖”的煽情强势,只能使学生沦落为教师展示才华的“配角”。

二、行语文课堂“高效低耗”之办法

穿越语文教学的迷雾,走出“高耗低效”现象,这是语文教学的呼唤,也是语文教学的理想追寻。如何使语文课堂“优质轻负、低耗高效”呢?

(一)目标求“简”——冗繁削尽留清瘦

教学目标不应求多、求全,而应求简、求准。目标过高,教学难以达成;目标过低,教学失去意义。准确、简明的教学目标是切实上好每一节课的基本条件。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把准学习起点,准确处理教材,恰当划分课时任务,清楚自己每节课干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只有找准目标,才能进行有效教学。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除了想让读者感受到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情感求“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情感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性,语文教学注重情感体验,但不是虚假的情感,而是清新自然、真实的情感。情感求“真”的课堂,或许不完美,但它释放出的是孩子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妈妈的帐单》教学片断:

师:引读“——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这里的“读着读着”,说明了什么?

生1:小彼得读得时间长。

生2:小彼得读了很多遍。

师:是啊!小彼得读了很多遍,心中汹涌澎湃,思绪万千,肯定也想了很多,他想到了什么呢?

这时学生思路很活跃,积极发言,气氛非常热烈。

生1:他读着读着,想起了每一年的圣诞节,妈妈们都准备好精美的礼物送给他。

生2:他读着读着,想起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深更半夜,寒风呼啸,自己突然发起了高烧,妈妈顾不得穿衣,抱起小彼得向医院走去。

生3:他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每一天,妈妈总是准时送上香浓的牛奶。

……

在交流的时候,教师随机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母爱是无价的,大爱无痕,并以此为铺垫问学生:小彼得扑在妈妈的怀里,会和妈妈说些什么话?先让学生想内容,然后师生共同表演……

如果前面的情感铺垫不够真实,学生的情绪不够投入,这样的表演环节就会成为一大败笔,让人觉得肤浅可笑。而这节课教师倾注真情,学生学得投入,表演环节让人觉得就是情之所至,感人至深。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多一份思考,多一点执着,让语文回归原生态,走一条优质轻负、高效低耗的教学之路。

(责编 房晓伟)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目标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