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地钾肥:“颠覆”者有未来
——记冷湖滨地钾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茂雄
2015-07-28中国农资
□《中国农资》记者吴江
滨地钾肥:“颠覆”者有未来
——记冷湖滨地钾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茂雄
□《中国农资》记者吴江
在20152015世界钾盐钾肥大会上,时任青海省副省长辛国斌(中)、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左)参观滨地钾肥展台,并与董事长何茂雄(右)亲切交谈。
“滨地”似乎注定是一个焦点企业。1998年,从一个民营企业家购买冷湖矿权开始,借壳上市、待价而沽的声音此起彼伏,直到今天,人们对于冷湖资源保有量也是众说纷纭。或许“滨地”拥有资源的特殊结构和开发难度以及颠覆性的投资理念,让人们的不解、不屑、不可思议持续地“发酵”,并衍生为种种质疑。
随着冷湖资源巨大储量的“揭晓”以及48万吨硫酸钾投产、年产178万吨规划的提出,如今,“滨地”依然是化肥行业万众瞩目的焦点。特别是十几年来何茂雄带领着“滨地”,用坦然、淡定、释然化解了人们的不信、不解、不可思议,也用实力、勇气、执着“屏蔽”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利声音。何茂雄“一个人”的战斗,唤醒了人们对于民营企业的敬重和肯定,给业界人士带去一种心灵震撼!
资源之困的“传说”
在伴随着“滨地”发展不时传来的种种质疑声中,首先是人们对于“滨地”所持有的冷湖资源储量存疑。
“滨地”在冷湖资源勘探上不遗余力,其结果同样惊人。经过勘探,滨地钾肥公司拥有的冷湖镇昆特依钾矿床大盐滩832.9平方公里矿区的采矿权中,经过国土资源部认定的钾盐总资源储量为3.32亿吨,其中卤水含氯化钾 1.23亿吨,杂卤石含硫酸钾 2.08亿吨,同时,盐壳中还含可溶性钾资源约3亿吨;镁盐总资源储量为6.09亿吨,其中氯化镁22.72亿吨,硫酸镁43.37亿吨。此外,卤水中还含有丰富的硼、溴、铷、铯、锂、碘元素。也就是说,“滨地钾肥”现有的资源储量足以能够保证年产300万吨硫酸钾至少50年以上,由此可见,“滨地钾肥”的资源规模优势可见一斑。其资源优势不仅给企业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更为企业综合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托。
冷湖滨地钾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茂雄告诉记者:“如果我们的杂卤石再开采出来,资源储量在国内将是首屈一指。”他的语气透着自信。依托这些资源类别优势,“滨地钾肥”拥有的硫酸镁亚型卤水钾资源,完全能够低成本生产出优质天然的钾镁肥和硫酸钾。独特的五元卤水资源支撑,使“滨地钾肥”成为国内能够同时生产硫酸钾、硫酸钾镁肥和氯化钾三种钾肥产品的生产企业,且三种产品生产可以灵活转换。
谈起冷湖资源开发规划取得的进展,何茂雄如数家珍。“2015年,滨地的产能将达到78万吨,并以每年30%的增长持续发展下去。”资源储量保障了“滨地”发展,技术突破则使“滨地”能量加倍释放,也促使何茂雄再次调整了发展战略:“我们提出了年产300万吨的产能设想,并且完全可以开采50年甚至100年。”
滨地的“颠覆观”
或许是“滨地”的思维对于行业的“叛逆”,颠覆了人们对于资源利用、加工工艺、价格定势等问题的传统认知,进而挑战传统观念,导致更多人对“滨地”的不解。
最初大家对于冷湖资源一直心存疑虑,即使专家也将“滨地”的企业产能定位在2万吨。但是,储量勘探使“滨地”将产能规划到100万吨级,颠覆了很多人对于冷湖资源的心理定势。同时,杂卤石加工技术就是注水、溶解,但是“滨地”却依靠加压引流控制开采量,颠覆了传统加工方式。特别是对于成本价格优势,何茂雄更是信心十足。
“首先,‘滨地’硫酸钾成本已经进入主流价格行列。其次,‘滨地’还可以节省设备投入,我们的设备可以减掉一大半,只用现有设备的三分之一就可以满足目前的硫酸钾生产量。如果按照新增100万吨产能来说,实际上可以达到300万吨。”何茂雄十分自豪地说,这就预示着“原来要花100亿元的投资,现在只需要花费30亿资金。这无疑也是颠覆性的。”
“滨地钾肥”在开发过程中,十分注重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研发新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同时他们还与中科院盐湖研究所进行深入合作,获得多项专有技术及研究成果。此外,在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中,取得大颗粒硫酸钾生产技术及大颗粒软钾镁矾生产技术专利技术。也就是说,在创新工艺过程中,“滨地钾肥”已经全面解决了大盐滩钾盐生产的工艺难点,目前有四大工艺同时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拟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更为关键的是,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最终凸显了“滨地”的成本优势和产品价值,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滨地”的发展总是引起人们极大关注,新规划也引来新质疑,有人对于“滨地”守着资源“金山”却还在不断采购氯化钾十分不解。何茂雄对此毫不回避并直言不讳:“企业发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滨地钾肥”释放产能需要一个过程,资源配套也是逐步完成。“为了加快发展、保护资源、不浪费镁资源,‘滨地’暂时采用氯化钾反应法生产部分硫酸钾,拉动产能提升。随着光卤石开采进展的逐渐加快,2016年‘滨地’将很好地解决资源配套问题,并实现同步发展。硫酸钾产能也将由20万吨向30万吨、40万吨提升和迈进。”
48 万吨“华章”奏响
2014年,对于何茂雄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他所遭受的所有歧视、偏见、误解都被几声庆典的礼炮化解和摧毁。
8月的一天,在远距祖国北京2500多公里的青海冷湖镇,像天安门升国旗一样,人们神情凝重地站在“滨地”硫酸钾投产现场,见证其年产48万吨硫酸钾项目的投产庆典。“滨地”二期硫酸钾拥有硫酸钾生产线4条,投产后,硫酸钾年产能可达百万吨,年产值超30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项目产能规模居于世界第二,单体车间规模和自动化先进程度在全行业内位居前列。投产仪式的举行,标志着滨地钾肥公司投入25亿元人民币建设的二期48万吨硫酸钾项目工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48万吨硫酸钾的投产,也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源之困、技术瓶颈、价格成本的种种猜忌。
48万吨硫酸钾项目凝结着“滨地人”的钾肥情结,诠释了中国钾肥人无私的创业精神。在青海冷湖镇昆特依盐湖的大盐滩上,从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到一座座生产厂房设施的拔地而起、巍然伫立,凝聚的不仅仅是“滨地人”的心血,更延续了“滨地人”为中国的钾肥事业和钾盐产业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彰显了“钾肥人”的开拓情怀。可以说,是“滨地”人在中国钾盐的“脊梁”上,再添了一道壮丽风景。
此时,滨地钾肥48万吨硫酸钾的投产庆典,是何茂雄向许许多多托付者承诺的无声宣誓,也成为“滨地”产能再下一城的新起点。此后,“滨地”确立了2015年达产78万吨的产能规划,同时何茂雄又申请了100万的规划项目,也就是说,“滨地”的下一步目标是年产178万吨。
何茂雄“一个人”的战斗
尽管前有“盐湖”、“罗钾”这两大品牌所构筑的“城池”固若金汤,后有国际供应商抢跑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中间还有市场种种质疑时隐时现。但是,何茂雄的多年执着,终使中国的硫酸钾市场“改朝换代”。
或许是压抑的太久,何茂雄偶尔也不免有些牢骚。“民营企业就像沙漠中的小草,长了十几年,才长那么一点点,生命力非常顽强,但是,面对强大的自然界他们又何其脆弱。长在路边的小草更不容易,可能人一脚踹倒也就没有了。”“就像民营企业,社会对我们很不认可,甚至我们自己企业的人,看着成堆的资源山,却仍然附和着外界对于资源的种种质疑。”何茂雄并不想反讽,转而还有几分释然:“但是,上帝都做不成的事,我们做成了。虽然我没有挣钱、还在不断地投资,可是我很自豪、依然有冲劲。”
如果说,人生最高境界是将修行当作释放压力的出口,何茂雄无疑已经修成正果。何茂雄很坦然,有几个人说“滨地”好或是坏,其实并不重要,何茂雄甚至听到的更加不堪,也欣然接受了。“如果我们企业是骗子,我在马路边搭几个房子,做得漂漂亮亮就可以了。看得见的东西实际上花不了多少钱,何必在大山深处忍受各种生活的清苦。但是,正因为这样,我们也免去许多世俗的骚扰,可以有时间审慎考量自己的构想,这无形之中等于帮了‘滨地’。”
反观今天民营企业的遭遇,并不是“滨地”个体的悲哀,而是整个社会的“不幸”。一个行业乃至社会的进步,需要有适度的竞争,包括体制的竞争。从市场机制来说,正因为有了市场“洗牌”,才会有比较优势,才能促进行业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
“滨地”以一己之力改变了硫酸钾市场的发展速度,用成本优势割裂了硫酸钾与贵族肥料之间的“裙带”,推动了市场“洗牌”的进程,甚至迎来钾肥市场的“改朝换代”。从这个层面来说,何茂雄已经眼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