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俗语 点亮课堂
2015-07-28高纯标
高纯标
摘 要 数学和语言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俗语则是语言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应该注意博览群书,做一个善于积累的“拾荒者”,善于挖掘俗语背后的数学内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规律,指导学生思维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变得妙趣横生,趣味盎然。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俗语 学习素材 数学规律 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120-02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实施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加强课程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在一些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局限于用数学语言来解释数学的知识点,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而在我们人类语言积累的长河里,有一些生活俗语却恰恰能生动、幽默地反映部分数学规律。适当运用俗语可以使繁琐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单调的小学数学课堂变得趣妙横生。
一、提供学习素材
俗语中蕴涵丰富的数学思想,揭示“数学”与“文化”的关系。比如: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上得山多终遇虎等,这些俗语用概率论的思想来说,就是小概率事件,即在大量的重复的条件之下必然发生。“瞎猫也能碰上死老鼠”,此谚语听起来似乎是不负责任的,感觉不可能发生,但它却符合一定的现实和真理性。从概率论的角度来说,“瞎猫也能碰上死老鼠”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类似的谚语还有“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等。
上课时,把这些俗语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结合,可以丰富“数学文化”素材,填补数学理论与生活应用的鸿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揭示数学规律
学生生活环境不同,从小就从父辈口中学会了不少俗语,并且能深刻地领会俗语的含义。在课堂上,学生会用俗语概括揭示数学规律,从而使深奥晦涩的数学规律通俗易懂。
近日在执教北师大版教材《买矿泉水》第二课时练习中,在进行过基本练习后。
师:如果我把刚才加法算式中的加法号改成乘法号,我们是否能算出结果呢?
生1:我可以用刚才在加法算式计算中的“搭桥法”。
生2:不需要,这个算式等于“0”。
师:你能说得详细点吗?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上面的算式从后面再乘10、乘11……乘再多的数,最后都得0。
生2:原来在我的印象中,几个数相乘的结果总比这几个数相加的结果大。
师:是呀,许多同学在印象中总是认为相乘的结果比相加的结果大。
生3:要不是有“0”,第二个乘法算式就比第一个加法算式得的结果大。
生4:我也发现了这个规律,就像奶奶说的一句话:一个老鼠坏锅汤。
师:(作疑惑状)怎么是“一个老鼠坏锅汤”。
生5:我知道了0乘任何数都得0。
生6:0在加法算式中没有影响到其他数相加的结果,在乘法算式中,不论是多大的数乘0都得0。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
案例中,一句“一个老鼠坏锅汤”把“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规律揭示得淋漓尽致。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的,俗语的概括性和数学不谋而合。
三、指导思维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解题方法。生活中的俗语有许多就精炼地概括了解题方法,我们可以借助俗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题目中,有的题目数量关系先后变化繁多,很难辨清其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在多种数量变化中,找出起关键作用的不变量,“牵着牛鼻子”,利用不变量搭桥过渡以求出未知量。
如:老师与学生的年龄之差是51岁,7年后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4倍。老师和学生今年各是多少岁?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牵着牛鼻子”——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差不变,从而求出学生的7年后学生的年龄:51€鳎?-1)=17(岁),然后再求出老师和学生今年各是多少岁。类似的问题还有“浓度问题”,要抓住“加水盐不变,加盐水不变”;分数应用题,抓住单位“1”和不变量等。总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万变”中的“宗”,牵着问题的“牛鼻子”,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四、活跃课堂气氛
有时适当运用俗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下学习。在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采用一句学生熟悉的俗语往往能突破难点,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比较牢固,印象比较深刻。
著名特级教师刘永宽老师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就如何量圆的周长展开讨论,学生在用直尺不能直接量出圆的周长时。刘老师说了一句:“硬的不行,能不能来点软的呢?”。简简单单的一句俗语:“硬的不行来软的”点到了问题的关键点,学生明白了可以用绳子或软尺子,化曲为直进行度量。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到数学知识。
数学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天然的孪生兄弟,而俗语则是语言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尽管灵活应用俗语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需注意:所引用的俗语要水到渠成,自然妥帖,避免信口开河,胡拉硬套,张冠李戴,应用不当会有“东施效颦”之嫌。
我们中华民族有悠悠五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沉淀,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教师平时应该注意博览群书,做一个善于积累的“拾荒者”,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只有善用、巧用俗语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生气盎然、趣味无穷。
参考文献:
[1]侯仰军. 中国俗语谚语精华 [M] .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5.
[2]郑毓信.数学文化学[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
[3]陈志昌 .小学数学解题思维大全[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责任编辑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