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5-07-28叶凯琳
叶凯琳
摘 要 小学语文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环节,阅读不仅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促进学生说话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同时受到美的熏陶。阅读是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发展创新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的高低必将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115-01
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指的是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拓展学生知识的能力。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必须主动阅读获取信息,理解、积累语言,在读中悟义、悟情、悟境,用感官和心灵去感受美,创造美。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并提高语文素养,在各个方面得到较好发展。小学生处于人生起步阶段,如一株株刚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阅读去采集。目前的农村学校,大量小学生阅读量少,阅读兴趣不高,作文能力低,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加强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指导,促进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生成,确保新课程在农村积极、稳步推行,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的阅读量,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构筑平台,使他们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如何针对农村教学的实际情况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首先,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培养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从被动记背结合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读,快乐地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1.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博览群书、勤奋学习。这样就能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个悬念百出的世界里。
4.以评价方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评价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即不以单纯的读书笔记作为学生阅读评价的标准,而是设计个性化阅读单,或吟诵与表演相结合,或开展读书交流会,或分享阅读成果等,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去感受和体验。只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体验和感悟,才能拉近他们与教材、作者乃至作品中人物的距离,使他们通过与教材、作者、作品的多维对话不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提升人格。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难点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将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也可以将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在阅读课上进行交流。此外,教师还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阅读。
加大阅读量、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已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界的共识。实践证明,教师一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能力就会提高。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责任编辑 文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