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实施“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2015-07-27陈强仁
陈强仁
一、激发兴趣——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原动力
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不断驱动他们孜孜不倦地深入探究直至获得成功。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用心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与生活背景,力求增强学习素材的亲和力,让学生对学习素材感兴趣;精心实施教学活动——“导入”力求激趣、激疑、激需,“过程”力求生动、主动、互动,“练习”力求精致、多样、扎实,同时注重弹性留白;细心捕捉、利用生成资源——对于精彩生成充分“放大”,让个别学生的“亮点”成为每个学生的“光芒”,对于有价值的错误生成,可“将错就错”,相机因势利导,通过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与辨析,剖析出错原因,让错误成为成功之母;巧用评价手段——教师评价应风趣、幽默,富有激励性、启发性与发展性,最重要的是要彰显爱心,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巧妙运用自主评价、生生互评等评价策略。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课始,笔者用略带神秘的语气对学生说:“今天咱们进行一次特别的考试——学生考老师。请大家先在课堂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然后告诉老师,老师立马就可以告诉你画的这个三角形的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可以考老师?同学们甭提多高兴了,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所画的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他们话音未落,笔者的答案已经出来了。学生先是质疑,验算后惊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导入新知时,教师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以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愤悱”心理,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鼓励发现——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推进器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时空,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和动手操作等,主动发现知识奥秘,并尽量让他们暴露思维过程,与他人分享探索新知的方法和经验,然后取长补短、逐步完善,以实现由单向传授等传统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的转变。
例如,教学“分数化成小数”相关内容。笔者鼓励学生尽量尝试着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规律。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并已经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所以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索。学生通过把分子除以分母,多数的分数化成小数的题目都得到了解决,但也发觉有些分数比较特殊,无法最后“除尽”,即不是所有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的小数,笔者充分肯定学生这一发现。笔者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合作讨论:“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到底与它的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其中又存在什么规律性的地方?请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待会儿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问题的出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主动观察、分析、比较、举例,努力探究“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到底存在什么规律”。两个小组首先展示:分母中只含有2和5的质因数,这个分数的分子就可以被分母除尽(即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的分子就无法被分母除尽(即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笔者不置可否,而是让各组再多举些实例,用分子除以分母的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通过检验,学生发现所举实例中的大部分通过了验证,但形如“■和■”这样的分数,在化成小数的时候,其结论与同学们猜想的规律有矛盾。28含有2、5以外的质因数7,30则含有质因数3,但它们却仍能化成有限小数。笔者没有把原因和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将这类分数与前面其他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进行比较,并讨论:(1)你认为这两个分数(或这类分数)与其他分数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2)怎样补充、修改和完善,使上面的规律(或猜想、结论)不出现矛盾?最后学生经过讨论,发现只要将“一个分数”改为“一个最简分数”后再检验,所得出的规律就不会再出现矛盾了。
三、交流合作——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助力棒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利用适当时机开展小组交流与合作,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时扩展到组际交流、全班交流,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使同学间、小组间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思维,启迪智慧,不断反思、完善,通过集思广益,获得全面、正确的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例如,“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的教学,笔者结合校园升旗台后面的一块长方形空地设计了一道“设计规划花圃”的开放型的数学问题。这个富有挑战性与创造性的问题一抛出,在评点其他组的设计方案时,多数学生能理性地评价和欣赏别组设计的长处,勇于承认自己逊于他组的地方,一些学生还提出了把各组设计的长处进行优化组合的“完美”方案。通过设计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评点、欣赏的过程中,懂得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达到了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功效。
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成长,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真正定位好自己的角色,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在与学生的关系上要民主平等,但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充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积极倡导和实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数学课堂展示更大的活力,让学生焕发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