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校教育掠影
2015-07-27赖荣明
赖荣明
2013年12月,福建名师培养对象教学交流研讨团队,在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的带领下,走进台北的几所学校开展教学交流研讨活动。短短的几天时间,台湾的教育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温馨的校园文化
徜徉在台湾校园,感受到的是舒适与温馨。不管是新北市的秀山小学还是台北市的幸安小学,校园宽广、整洁、宁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及设施,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和锻炼。比如校园里的地下游泳馆有专人管理,常年水温保持在30摄氏度左右,学校开设游泳课,每个学生都学游泳。我们参观的每所学校都有几个篮球场和排球场,还有画好的“跳格子”等传统游戏活动场所,供学生课间活动用。学校还有动物饲养角,养着梅花鹿、小山羊等,学生可以帮助喂养动物,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台湾校园的温馨来自社会对学校的自觉保护行为。尽管家长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但很少为难学校。学校有什么需求,家长会自发地组织志工队为学校服务。比如秀山小学的第一个多媒体教室就是家长们把自己家里的电脑一台台搬来,捐助给学校诞生的。学校有什么活动,每一次的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的会长都会参与。更令我感叹的是秀山小学4?郾1公顷的校园没有围墙和保安,只有一排矮矮的冬青树作为分界线。校长告诉我们,外人从来不会攀越进入校园,如果有人偶尔攀越冬青树,街邻会主动劝阻。
台湾校园的温馨还来自校园的整洁、宁静。台湾学生的养成教育非常好。那么宽阔的校园,看不见一片纸屑,教师、学生换拖鞋进入教室;校长光脚进入会场。校长讲话、教师上课基本不用麦克风,他们主动走下讲台和学生互动、对话。他们认为上课声音不要太大,不要过分争执,要注意沟通。校长、教师走下讲台,空间的围墙解除了,温暖的感觉就产生了,课堂像好朋友一样聊天,课堂就变得像家一样温暖。
在台湾,学校里没有任何秘密,什么都可以问,什么都可以分享。难办的事交给家长委员会处理。学校有庞大的义务志工队,按学校需求由家长推举的队长组织招聘,负责填写申报表格、审核、培训,热心地为学校服务,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社会、家长热心为学校服务成为台湾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这也足以说明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
二、学校职级管理模式——分类推进
台湾学校的管理与大陆有较大区别。大陆实行的是职务聘任制,学校行政人员、教师统一参与职称聘任。而台湾推行的是行政职级制及教学职级制。招聘行政管理人员的不能申报学校教师职级,只能二选一。校长在一所学校任职不能超过10年,学校不设副校长。除校长外,设总务处、训导处、教导处等机构。学校大的事项由校长统领,其他的由各处室各司其职。总务主任、训导主任、教导主任不仅对工作很有热情而且对业务都非常熟悉。我们每到一所学校,基本上都是由各个处室的主任滔滔不绝地介绍其分管部门的特色。他们的文明礼仪、业务的精湛令我们肃然起敬。
台湾的教学管理也值得一提。学校教师可以不写教案,教师要写的是每个学期的课程计划,但公开课要写教案。每个学期都要进行家长满意度调查,满意度需达85%以上才可以续聘教师职务。学校定期举行课发会,由校长、处室主任、教学组长、各年级教师代表、各学习领域课程发展小组代表、家长代表及社区人士各1人组成,一般有10人左右代表参与。因此,课发会的教师都会很认真地准备,上出自己的特色。
台湾教师不分男女50岁就可以申请退休,但退休后还可以申请回校义务上课。在秀山小学交流研讨活动中,为我们上展示课《爱心树》的张老师就是一位退休女教师,她在课堂上的亲和力,研讨中的认真劲,真令人刮目相看。我想,这也许源自于教学本身的快乐吧!
三、学习共同体成为课堂亮丽的风景
共学、共享、共进、共好是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近年来,台湾中小学教育受日本佐藤学“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影响,掀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强调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都要学习,而且要相互学习,以塑造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迈向优质和卓越。他们以“精进教学,提升教师专业,增进学生学习”为目标,推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在台湾首府大学欧用生教授的引领下,通过学习共同体工作坊与读书会的方式进行专业对话,并搭配公开观课、议课等分享方式。在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注重协同学习和对话学习。协同学习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强调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学习,而且要相互学习,真实地学习。在学习中重视真实的平量机制,努力寻找启发孩子学习动人的密码。
课堂上教师善于运用学习单给学生深度思考、深度对话的机会,引导学生静静地思考,有深度地思考。并且借助学习单进行互动交流学习,课堂从独白走向对话式学习。教学中追寻“知觉优先性”,同伴之间互为主体性,利用“共社群性”所产生的磁吸效应形成学习群体,教师和孩子共同学习。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与知识相遇,与伙伴相遇,与自己的旧知识相遇,主动、快乐地学习。教师蹲下身子认真倾听、巧妙串联、有效回归,课堂上体现的是自主、柔软的课堂文化。
台湾的课堂是自主、开放、归纳式的课堂,课堂以学为中心,以学为主线,看得见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整个学习的过程是独立的过程,甚至是错误的过程,也是产生想法的过程,有创意的过程。课堂上学生错的地方,精彩的地方都看得见。学习的历程始终以孩子为主轴,从小组到全班学习圈,彼此互相协助、支持、分享、成长,共同建构知识,增加经验值。
四、观课、议课不失焦
台湾参与听课者在课堂上都是站着观课,课堂上设立观察员,观察、记录学生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对焦在学生而非教师。教师观课重点不是批评别人的课程,而是以教师教学设计核心做法的逻辑性进行讨论。观课后的讨论方式不是批判上课的优劣势与教法是非,而是探讨每个孩子的学习成功和失败之处,并探讨其何以致之的背景因素。评课重点聚焦在学习共同体研究开展后学习方式的改变上。评课方式由全体出席人员参与并轮流发言,还邀请不同级别的专家进行点评。
评课的专家团队力量很强大,有高校的教授、学科的专家权威,也有校内外的名师,本校的校长、主任。评课的形式自由、民主、热烈,各抒己见。比如活动中,在听完台湾张老师的《爱心树》及福建名师培养人选陈丽婷老师的《假如》两节语文课后,秀山小学组织了评课活动。在《爱心树》一课的评课中,先由张老师进行执教者简述,再由观课者汇报(台湾师大的实习生),主要是汇报课堂观察到的学生学习小组的表现,然后是教者回应——张老师对孩子们的个性特点进行阐述,最后是专家点评——从高校的权威专家到外校小学语文界的知名专家到本校的领导、老师,聚焦课堂上最关键性的问题及学生学习小组的学习表现发表看法。每个人的发表都有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
台湾有浓郁的教学研究氛围。他们每个地区每年都有一个教育主题,每个学校都会围绕教育主题开展课发会并建立相关的评课与议课机制。他们的评课、议课机制有校内的,也有校际的。比如:1.群内对话。一般每学年开展12场次,是咖啡屋聊天式的,根据制作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思维导图形式开展讨论,以汇集集体智慧,检视观摩重点。2.群间对话。一般每学年开展4场次。由汇谈结果分享各群智慧,并用8分钟左右的纪录片分享观察、对话及交流的重点。3.跨校对话。一般每学年开展2场次。有跨校经验分享:阅读、科学、美学之教学与学习经验。有学习成果展之观摩,分享他校特色教学之经验,引导校内对话机制。
回眸台湾教育之所见,对照当前我们所推崇的“翻转课堂”理念,我们真正要转动的也是学习共同体,真正要改变的是课堂的学习方式。我们学校要带给孩子的应该是民主、自由、快乐而温馨的校园生活。这也是台湾教育观摩后带给我的思考与启迪。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师范附小 责任编辑:朱蕴茝)